元氣的意思是:指天地未分前的混沌之氣、指人的精神,精氣、指國家或社會團體得以生存發展的物質力量和精神力量。
拼音:[ yuán qì ] 。
詞語釋義:
“元氣”,是中國古代的哲學概念,指產生和構成天地萬物的原始物質。始見於先秦哲學著作《鹖冠子》。元,通“原”,“始也”(《說文》),指天地萬物之本原。
在中國古代哲學史上,元氣學說是人們認識自然的世界觀,其產生可追溯至老子之"道”,基本形成於戰國時期宋钘、尹文的“心氣說”(即“氣壹元論”),發展於東漢末年王充的“元氣自然論”及北宋張載所倡之“元氣本體論”。
自上古產生氣論思想之後,歷經漢唐宋元明清各代而長久不衰;而且經歷代思想家對元氣論不斷發揮引申,使得元氣論思想內容不斷豐富,日趨嚴密。
先秦和西漢時期有不少涉氣的著作 如《老子》、《列子》、《莊子》、《管子》、《鹖冠子》、《荀子》、《淮南子》、《黃帝內經》等 , 都是道家著作或與道家有關的著作。
詞語出處:
1、《鹖冠子·泰錄》:“天地成於元氣,萬物成於天地”;
2、《論衡》:“元氣未分,渾沌為壹” ,“萬物之生,皆稟元氣”;
3、《白虎通義·天地》:“天地者,元氣之所生,萬物之祖也”。
4、唐代柳宗元提出“龐昧革化,惟元氣存”;
5、明代王廷相稱“天地未判,元氣混沌,清虛無間,造化六元機也”,均為對先秦元氣說的繼承與發展。
元氣論元氣:
中國古代樸素的“元氣論”認為“元氣”是構成宇宙萬物的最本質、最原始的要素,其源頭可認為是老子的“道” 。按照元氣論,萬物的產生、滅亡和發展變化都是元氣循“道”(即自然規律)而運動的結果,氣為萬物之精微,完全連續而無處不在。氣聚而成形,變為有形色的實物,氣散則復歸於太虛,表現為實物的消亡。
道家修煉中,元氣是人體的生命活動的根本能量,也是生命根本的所在,所以元氣本質上支持者生命的存在,沒有元氣,就沒有生命。故《莊子》壹書中,提到"氣聚則生,氣散則死".道教修煉,追求長生,其實關鍵就在於這個"元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