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在這3名起義上將中,有壹個現象比較奇怪:董其武55年授銜時排在開國上將第39位,陳明仁排第46位,陶峙嶽第50位。3人之中排名最靠前的,恰恰是起義前資歷最淺(另外兩人都是中央軍將領)的董其武上將,而起義前曾經在蔣軍當中戰績彪炳的陳明仁沒有他排位高,統率新疆10萬大軍起義的陶峙嶽也在後面。這是為什麽呢?
如果僅從起義部隊人數來看,陶峙嶽的10萬部隊比董其武綏遠起義和陳明仁長沙起義人數都要多。但是新疆屬於西北內陸,國軍屯駐在此的並非精銳力量,而且新疆起義的時間比綏遠及長沙起義都要晚,從影響戰爭進程的角度而言,略遜於其他兩位將軍;而陳明仁雖然是三人當中過往戰績、指揮能力和軍事素養較出眾的,但其實他在49年長沙起義時組織得不是很順利,只有3萬余人最終跟隨陳明仁將軍參加起義,不足國民黨第1兵團總人數的壹半,從這個角度看是有遺憾的。總體而言,三人之中董其武主導的綏遠起義最成功,貢獻也略大。
眾所周知董其武在國軍時的直接上級為傅作義,而傅作義本是也是壹名起義將領,49年1月在北平帶領25萬人起義。但由於他在蔣軍陣營時已經是陸軍二級上將軍銜,地位太高,如果參加1955年解放軍授銜,勢必會擠掉壹些勞苦功高的我軍原有將領,綜合考慮下沒有給傅作義授予任何軍銜,因為無論授高授低都是不適當的。除了資歷和貢獻外,授銜工作還講究整體平衡,既然起義名將中功勞最大的傅作義沒有授銜,那麽他曾經的下級董其武就勢必要授予上將軍銜,而且排名相對要靠前壹些,這在情理之中。
還有壹個非常重要的原因:三人之中只有董其武將軍直接參與了新中國的立國之戰:50年代的抗美援朝戰爭。董其武的綏遠起義兵團改編為解放軍23兵團,這個兵團雖然只有兩個軍,在入朝的誌願軍各部隊中並非主力,但要知道整個戰爭過程中我軍也只派了6個成建制的兵團入朝參戰,董其武指揮的23兵團就是其中之壹,這個意義和貢獻是不言而喻的。
入朝後董其武將軍指揮所屬部隊不辭辛勞,在朝鮮修機場、築跑道,為誌願軍空軍作戰和前線將士做足了後勤保障,抗美援朝勝利有他的功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