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末十四歲,學習沒有固定的老師,背著書箱不怕路途遙遠與險阻(去尋師)。他常常說:“人如果不學習,那麽怎麽可以成功呢?”有時他在竹林樹林附近,編紮白茅成為小屋,削荊條作為筆,擠出樹汁作為墨;晚上在月亮星光下讀書,黑夜便點燃捆紮的麻蒿來照亮自己(讀書)。
看書有體會時,(把心得)寫在衣裳上,用來記錄那些體會。學生們敬佩他勤奮學習,輪流把幹凈的衣服跟他交換(以便看到他寫的心得),不是聖人的言語不看。
(他)臨死時告誡他的學生們說:“壹個人喜歡學習,即使死了,他還活在人們的心裏;不肯學習的人即使活著,也不過是活著的死人(比喻庸碌無為的人)罷了。
擴展資料:
選自王嘉《拾遺記》。原文“任末年十四,學無常師,負笈從師,不懼險阻。每言:人若不學,則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編茅為庵,削荊為筆,刻樹汁為墨。夜則映星月而讀,暗則縛麻蒿以自照。觀書有會意處,題其衣裳,以記其事。
門徒悅,其勤學,更以凈衣易之,非聖人之言不視。臨終誡曰:“夫人好學,雖死猶存;不學者,雖存,謂之行屍走肉耳。” ?
啟示
《任末好學勤記》告訴了我們學習中要註意的很關鍵的問題:壹是“不動筆墨不讀書”,“好記性不如爛筆頭”,隨時記錄,這是讀書的好方法;二是讀書應有選擇,“非聖人之言不視”,其意是應讀好的、有益的書。
人生的本質是勞動, 勞動是積累知識的途徑。 《趙普》原文:普少習吏事,寡學術,及為相,太祖常勸以讀書。晚年手不釋卷,每歸私第,闔戶啟篋取書,讀之竟日。及次日臨政,處決如流。既薨家人發篋視之,《論語》二十篇也。
普性深沈有岸谷,雖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齷齪循默普剛毅果斷,未有其比。嘗奏薦某人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復奏其人亦不用。
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案牘擲地,普顏色不變,跪而 拾之以歸。他日補綴舊紙,復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趙普》譯文:趙普年輕時熟悉官吏(應處理)的事務,學問不多,等到做了宰相,太祖常勸說他要讀書。趙普晚年讀書勤奮,每次(退朝後)回到自己的住宅,關上門打開書箱拿出書,整天讀書。等到第二天處理政務,處理決斷很快。
他死後,家裏的人打開書箱看到裏面的書籍,原來是壹部《論語》。
趙普性情沈著且為人嚴肅剛正,雖然對人忌妒刻薄,但是他能夠以天下大事作為自己的責任。宋朝初年,在宰相職位上的人,大多過分謹慎拘於小節,按常規辦事,不多言語,趙普卻剛毅果斷,沒有誰能和他比的。
他曾經上奏推薦某人擔任某個官職,太祖不用這個人。趙普第二天又上奏請這個人(擔任某官),太祖還是不用。第三天,趙普又把這個人(擔任某官的事)上奏太祖,太祖發怒了,把奏章撕碎了扔在地上,趙普臉色不變,跪在地上把撕碎的奏章拾起來回到家。
過了些日子趙普把撕碎的舊紙片修補連接起來,又像當初壹樣上奏。太祖這才清醒過來,終於任用了那個人。
百度百科-任末好學勤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