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字典詞典 - 捷克斯洛伐克軍團

捷克斯洛伐克軍團

內戰的開始和外國武裝幹涉 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勝利不久,蘇維埃政府在V.I.列寧領導下,迅速平定舊俄軍士官生在彼得格勒(今聖彼得堡)和莫斯科發動的叛亂,粉碎前臨時政府首腦、俄軍最高統帥A.F.克倫斯基和P.N.克拉斯諾夫將軍的反蘇維埃叛亂,制止了駐莫吉廖夫舊俄軍大本營的反革命叛亂活動,並先後向頓河區、烏克蘭、南烏拉爾、白俄羅斯、南高加索、突厥斯坦、西伯利亞和遠東派遣武裝力量,鎮壓各地的反革命武裝,消滅了壹批反革命策源地,幾乎在全國建立了蘇維埃政權。1918年3月3日,蘇維埃俄國與德、奧、保、土四國同盟簽訂《布列斯特和約》,退出第壹次世界大戰。英、法、日、美等協約國為扼殺新生的蘇維埃政權,乘機進行武裝幹涉,扶植俄國反革命勢力發動武裝叛亂。3月6日起,英、法、美幹涉軍先後在摩爾曼斯克登陸。4月5 日起,日、英、美幹涉軍在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參崴)登陸。此外,協約國軍隊還侵入中亞和南高加索。4~5月,德國和土耳其違背《布列斯特和約》,侵占克裏木和南高加索。5月底,由5萬名奧匈戰俘編成的捷克斯洛伐克軍團,在經西伯利亞遣返途中發動叛亂,先後侵占伏爾加河中遊、烏拉爾、西伯利亞和遠東地區。頓河地區克拉斯諾夫的哥薩克白衛軍、北高加索A.I.鄧尼金的"誌願軍"相繼叛亂,成立反革命政府,並著手擴充叛亂武裝。年中,由於蘇維埃實行糧食壟斷,社會革命黨乘機在各地支持叛亂,成立反蘇維埃政權。至同年夏,蘇維埃***和國喪失3/4領土,陷入四面受敵的險境。

紅軍的建立和初戰告捷 為保衛蘇維埃政權,戰勝國內外反革命勢力,人民委員會於1918年初頒布組建工農紅軍和工農紅海軍的法令;3月4日成立最高軍事委員會,統壹指揮全國武裝力量;4月成立地方軍事機構,全國實行普及軍訓制;5月29日,全俄中央執行委員會通過關於實行普遍兵役制的法令。俄*** (布)中央和蘇維埃政府還決定動員全國的人力、物力,將全部工作轉入戰時軌道。為統壹領導在東線作戰的部隊,6月13日成立東方面軍;9月2日宣布國家為統壹軍營,並成立由L.D.托洛茨基任主席的***和國革命軍事委員會。I.I.瓦采季斯被任命為***和國武裝力量總司令。9月11日,***和國革命軍事委員會下令擴充部隊編制,除東方面軍外,組建南方面軍、北方面軍及西部防區(次年2月改編為西方面軍),同年12月又組建裏海-高加索方面軍。11月30日成立以列寧為主席的工農國防委員會,協調和領導軍事機關和民政機關的活動,確保前線和後方的統壹。所有這些措施,保證了蘇維埃紅軍的建設及其在各條戰線的初步勝利。 1918年夏,東線(伏爾加河中遊和烏拉爾地區)成為主要戰場。8月底至9月初,東方面軍(轄5個集團軍和伏爾加河區艦隊)在伏爾加河中遊地區對白衛軍轉入進攻,9月10日攻克喀山,12日解放辛比爾斯克,10月上旬解放塞茲蘭和薩馬拉。隨後,紅軍挺進烏拉爾,至11月中旬解放伊熱夫斯克和沃特金斯克。在南線(頓河中、上遊,伏爾加河下遊,北高加索壹帶),同年7~11月,紅軍在察裏津保衛戰中連續兩次擊退克拉斯諾夫哥薩克白衛軍的進攻;北高加索的兩個集團軍在與主力隔絕情況下堅持作戰,牽制鄧尼金"誌願軍"北進。

第壹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協約國騰出兵力加強對蘇維埃俄國的幹涉。1918年11月~1919年2月,英法軍隊13萬人在南方的新羅西斯克、敖德薩和塞瓦斯托波爾登陸,先後占領巴統、梯弗裏斯、巴庫等城市,隨後兵分三路向莫斯科實施主要突擊,因遇蘇維埃遊擊隊和起義部隊的激烈抵抗,只向內地推進 100~150公裏。英、美、日幹涉者則增派援軍在摩爾曼斯克、阿爾漢格爾斯克和符拉迪沃斯托克登陸,加強對白衛軍的援助。針對當時的形勢,紅軍貫徹列寧的戰略方針,決心在白衛軍同幹涉軍會合之前,先殲滅白衛軍,再擊敗協約國軍隊。1918年末至1919年初,紅軍在各條戰線上發起進攻,解放第聶伯河左岸烏克蘭、頓河州、南烏拉爾、申庫爾斯克。紅軍的勝利以及協約國內部爆發反對幹涉蘇俄的運動,使協約國以武力消滅蘇維埃***和國的計劃破產。法軍和希臘軍隊被迫從敖德薩、赫爾松、尼古拉耶夫、塞瓦斯托波爾等城市撤走。

粉碎高爾察克和鄧尼金的進攻,紅軍取得決定性勝利 1919年,協約國組織俄國反革命勢力以及與蘇俄接壤的國家,對蘇維埃***和國發動兩次大規模進攻,但均被紅軍粉碎。

第壹次以西伯利亞A.V.高爾察克指揮的白衛軍為主力,從東線實施主要突擊,鄧尼金、N.N.尤登尼奇和米列爾軍隊則分別從南方、西方和北方實施輔助突擊,目標指向莫斯科。白衛軍投入這次攻勢的兵力約100萬人,而當時紅軍僅62.5萬人。1919年3月4日,高爾察克軍隊近14萬人發起進攻,企圖占領伏爾加河中遊,與鄧尼金軍隊會合後進軍莫斯科。紅軍東方面軍約10萬人被迫實施防禦。3~4月間,高爾察克軍隊占領烏法、沃特金斯克、奇斯托波爾、布古利馬、布古魯斯蘭、奧爾斯克、阿克糾賓斯克,逼近喀山、辛比爾斯克和薩馬拉,切斷紅軍同土耳其斯坦的聯系,使東方面軍的防線有被突破的危險。俄*** (布)中央號召全國壹切力量與高爾察克作鬥爭。至4月中旬,東方面軍兵力增加到14萬多人。為順利實施戰役指揮,東方面軍分編成南、北兩個戰役集群。4月 28日,南集群轉入反攻,相繼實施布古魯斯蘭戰役、別列別依戰役和烏法戰役,解放布古魯斯蘭、謝爾吉耶夫斯克、布古利馬和烏法,6月20日前出至烏拉爾山前地帶。北集群於5月25日發起伊熱夫斯克-沃特金斯克戰役,6月7日解放伊熱夫斯克。在西線,波羅的海沿岸的尤登尼奇軍隊於5月中旬突破紅軍防線,撲向彼得格勒。6月初,紅山、灰馬、奧布魯切夫三個炮臺發生反革命叛亂。紅軍加強彼得格勒的防禦,於中旬平息炮臺的叛亂,下旬發動反攻,將尤登尼奇軍隊擊退。在南線,鄧尼金軍隊於6月間占領頓巴斯、頓河州和烏克蘭部分地區,30日占領察裏津(今伏爾加格勒)。由於當時高爾察克已敗退烏拉爾,因此鄧尼金未能實現與其會師的企圖。在南線形勢緊張和東線紅軍取得勝利的形勢下,托洛茨基和瓦采季斯提出暫時停止東線的進攻,以加強南線的建議,被俄***(布)中央否決。東方面軍按照俄***(布)中央的指示,在司令S.S.加米涅夫率領下於6月21日發起總攻,至8月4日把高爾察克軍隊完全趕出烏拉爾。

高爾察克軍隊被擊潰後,協約國把戰爭重心轉移到蘇俄南方,決定以鄧尼金軍隊為主力發動第二次進攻。1919年7月3日,鄧尼金下令攻占莫斯科, 從頓河西岸到伏爾加河分兵三路北犯。在主突方向庫爾斯克、奧廖爾、圖拉壹線作戰的是鄧尼金的精銳部隊"誌願軍"。7月9日,俄***(布)中央和列寧發出"大家都去同鄧尼金作鬥爭"的號召。8月,紅軍南方面軍按照總部的命令發起反攻,從側後襲擊鄧尼金的庫班大本營,未果。9月12日,鄧尼金軍隊再次在庫爾斯克 -奧廖爾方向發起進攻,至10月中旬先後占領庫爾斯克、沃羅涅日和奧廖爾,直接威脅圖拉和首都莫斯科。尤登尼奇軍隊在西線也再次突破紅軍防線,於10月中旬進抵彼得格勒郊區。為適應新的作戰形勢,紅軍統帥部於9月下旬將南方面軍分編為南方面軍和東南方面軍。10月,俄***(布)中央政治局決定堅守圖拉和莫斯科,在南線集中基本兵力,東南方面軍則暫時轉入防禦。10月11~12日,南方面軍在司令A.I.葉戈羅夫和軍事委員J.V.斯大林率領下,在奧廖爾—克羅梅地域和沃羅涅日地域發起反攻,至11月中旬先後收復奧廖爾、沃羅涅日和庫爾斯克。此後,南線的反攻發展為兩個方面軍的總攻:南方面軍在哈爾科夫、羅斯托夫方向作戰;東南方面軍以右翼進攻新切爾卡斯克,以左翼進攻察裏津。12月,紅軍解放哈爾科夫和基輔,翌年1月攻占察裏津和羅斯托夫。由於紅軍攻占羅斯托夫並進抵亞速海沿岸地區,鄧尼金部隊被分割成兩個孤立集團,壹個退向高加索,另壹個退向克裏木和敖德薩。紅軍乘勝追擊,於2月7日攻占敖德薩,3月27 日占領新羅西斯克。鄧尼金殘部逃往克裏木後,由P.N.弗蘭格爾接替指揮。此時,紅軍在其他戰線也取得重大勝利。在西線,尤登尼奇對彼得格勒的第二次進攻被打退,其殘部逃入愛沙尼亞並被解除武裝;在北線,紅軍於1920年2~3月先後解放阿爾漢格爾斯克和摩爾曼斯克;在東線,紅軍於1919年秋從托博爾河地區轉入新的進攻,至翌年1月全殲高爾察克軍隊。

擊退波蘭的進攻和粉碎弗蘭格爾軍隊,內戰結束

1919年德國撤軍後,紅軍進駐烏克蘭,開始與波蘭軍隊發生沖突。1920年4月25日,波軍發起進攻,5月7日占領基輔。紅軍於5月26日轉入反攻,8月中旬進抵華沙城下。由於戰線過長,波軍發起反攻後被迫退卻。10月12日,雙方在裏加簽訂停戰協定(見俄波戰爭)。盤踞在克裏木半島的弗蘭格爾軍隊於6月6日從北塔夫裏亞發起進攻,企圖奪取頓巴斯並進犯莫斯科。俄波戰爭結束後,紅軍集中兵力打擊弗蘭格爾軍隊。10月28日,M.V.伏龍芝指揮的南方面軍對敵形成強大優勢,在北塔夫裏亞轉入進攻,經7天激戰擊敗弗蘭格爾軍隊主力。弗蘭格爾率殘部退到克裏木,利用彼列科普防禦工事頑強據守。11月 7~12日,紅軍采取正面強攻和側後迂回戰法,突破彼列科普防禦工事,17日解放克裏木半島。至此,蘇俄內戰和外國武裝幹涉基本結束。1922年10月下旬,盤踞在遠東地區的日本幹涉軍也被逐出蘇俄國土。

蘇俄內戰和外國武裝幹涉歷時近三年,以國內外反革命勢力的失敗告終。蘇維埃***和國獲勝的主要原因是:進行的是正義戰爭,得到各族人民擁護及各國人民的同情和支持;列寧為首的布爾什維克黨實施了正確領導,建立了壹支強大的正規紅軍;工人與農民結成軍事政治聯盟,各蘇維埃***和國在戰略上密切協同。這壹時期蘇俄軍事戰略的主要特點是:采用戰略進攻和反攻、戰略防禦等多種作戰樣式;善於選擇主要戰線並在主突方向上集中使用兵力兵器;利用騎兵集團軍實施快速機動作戰;重視組建戰略預備隊和適時使用預備隊於重要方向;正規軍和遊擊隊密切配合。蘇俄內戰的勝利,鞏固了十月革命的成果,為建設社會主義國家創造了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