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ople)是拜占庭帝國(Byzantine,330-1204 和 1261-1453)以及短暫的拉丁帝國(Latin,1204-1261)和後來的奧斯曼帝國(Ottoman,1453-1923)的首都。它於公元 324 年從古代拜占庭(Byzantium)重新落成,由君士坦丁大帝皇帝(Emperor Constantine)重新啟用,成為羅馬帝國(Roman Empire)的新首都,並於公元 330 年 5 月 11 日以他的名字命名並投入使用。
君士坦丁堡的忠實重建(公元 1200 年)
從 5 世紀中葉到 13 世紀初,君士坦丁堡是歐洲最大、最繁榮的城市。在下面的城市全景圖上,看看市中心有多密集。在城市的中心放置了壹個巨大的競技場結構。左邊是圓形的君士坦丁廣場,有兩個巨大的大門。
到奧斯曼帝國占領君士坦丁堡時,帝國已經由城市周圍的近郊、愛琴海(Aegean)的幾個島嶼和希臘南部的伯羅奔尼撒半島(Peloponnesus)組成。這座城市本身已被戰爭摧毀並被瘟疫摧毀。同時代的人將其描述為由狄奧多西城墻(Theodosian Walls)環繞的壹系列單獨的圍墻定居點和田野。人口很可能已經下降到 3 萬人左右,遠低於壹個世紀前的 25 萬人,更不用說它最高峰時的 50 萬到 50 萬人了。
君士坦丁堡以其龐大而復雜的防禦而聞名。盡管多次遭到不同民族的攻擊,但在 1204 年第四次十字軍東征(Fourth Crusade)的十字軍軍隊攻占這座城市之前,君士坦丁堡的保護在近 900 年的時間裏都被宣布為無懈可擊,之後又於 1261 年被拜占庭皇帝邁克爾八世(Michael VIII Palaiologos)解放,第二次也是最後壹次在 1453 年被奧斯曼帝國蘇丹穆罕默德二世(Sultan Mehmed II)俘虜。這座城市的第壹道城墻是君士坦丁壹世(Constantine I)建造的,在陸地和海濱環繞著這座城市。後來,在 5 世紀,小皇帝狄奧多西二世(Theodosius II)的執政官安特米烏斯(Praetorian Prefect Anthemius)開始建造狄奧多西(Theodosian)城墻,它由位於第壹道城墻以西約 2 公裏(1.2 英裏)處的雙層城墻和壹條運河組成,前面有柵欄。這個令人印象深刻的防禦工事是古代最先進的防禦工事之壹。
奧斯曼帝國占領前的君士坦丁堡地圖
這座城市是為了競爭羅馬而故意建造的,據稱城墻內的幾座山丘與羅馬的“七座山丘”(Seven Hills)相匹配。因為它位於金角灣(Golden Horn)和馬爾馬拉海(Sea of Marmara)之間,需要保護城墻的土地面積減少了,並且這有助於它呈現出壹座不可征服的堡壘,周圍環繞著華麗的宮殿、圓頂和塔樓,這是由於它是兩大洲(歐洲和亞洲)和兩片海洋(地中海和黑海)之間的門戶而造成的繁榮的結果。
君士坦丁堡還以其建築傑作而聞名,例如作為普世牧首(Ecumenical Patriarchate)所在地的希臘東正教(Greek Orthodox)聖索菲亞大教堂(Cathedral of Hagia Sophia)、皇帝居住的神聖皇宮(Imperial Palace)、加拉塔塔(Galata Tower)、競技場(Hippodrome)、土墻(Land Walls)的金門(Golden Gate),以及勾勒出拱形林蔭大道和廣場的富裕貴族宮殿。君士坦丁堡大學(The University of Constantinople)成立於公元 5 世紀,在 1204 年和 1453 年被燒毀之前,它包含了各種藝術和文學珍品,包括其巨大的帝國圖書館(Imperial Library),其中包括亞歷山大圖書館(Library of Alexandria)的遺跡,並擁有超過 100,000 卷古代文本。
這座城市從未真正從第四次十字軍東征(Fourth Crusade)的破壞和拉丁人(Latins)數十年的管理不善中恢復過來。盡管這座城市在帕裏奧洛戈斯王朝(Palaiologos Dynasty)重建後的早期部分恢復了,但隨著奧斯曼帝國的到來以及隨之而來的帝國領土的喪失,直到它成為羽翼未豐的奧斯曼帝國內部的飛地。這座城市在落入奧斯曼土耳其人(Ottoman Turks)手中時人口嚴重減少,此後取代埃迪爾內(Adrianople)成為奧斯曼帝國的新首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