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的意思是處在平安的環境中,也要想到可能有的危險,用節儉來消除奢侈。
1、詳細解釋:
居安思危是中性詞,居:處於。思:想,考慮。處在安樂的環境中,要想到可能有的危險。指要提高警惕,防止禍患。
戒奢以儉的意思就是倡導節儉,反對奢侈浪費,戒奢倡儉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之壹,在我國歷史上,許多具有遠見卓識的人士都積極倡導節儉,力戒奢移浪費,並目身體力行作出表率。戒奢以儉:這是個狀語後置的短語,實際上是以儉戒奢。
2、出處:
出自魏征的《諫太宗十思疏》。
3、目的:
是勸諫唐太宗在安居樂業之時,也要想到危險將要來臨,要戒奢侈,行節儉,任何時候都不能忘記艱苦奮鬥。意在勸諫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積其德義。
作品鑒賞:
1、正反論述:
全文以論述為主,對同壹個問題,作者往往從正反兩方面進行剖析,使說理更透徹。如第壹段先從正面論述“固本浚源”,再從反面論述不這樣做的危害。
第二段關於“殷憂”“竭誠”與“得誌”“傲物”的反復論述;第三段貫穿“十思”的本能欲望(或反應)與理性自制的對舉,都體現了這壹特點。
2、比喻排比:
文章以淺顯的比喻襯出中心論題,比喻作為壹種推理手段,起到生動、直觀的效果;全文的論述多用排比句式,鋪排羅列,勾連而下、氣勢不凡,增強了文章的表現力。
3、類比入手:
作者要論述的是治國安民的根本大計,而進諫的對象又是國君。從流水、樹木這些生活中常見的現象入手說理,就顯得親切、生動,容易為人君所接受。
同時,要“木茂”就必須“固其根本”,要“流長”就必須“浚其泉源”,這都是生活中的常識。通過類比,推出要“國安”必須“德厚”,就很有論辯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