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王別姬指西楚霸王項羽戰敗後與其寵妃虞姬訣別的歷史故事。
《史記·項羽本紀》記載:霸王項羽在和漢高祖奪封建統治權的戰爭中,最後兵敗,自知大勢已去,在突圍前夕,不得不和虞姬決別。
霸王別姬的故事楚漢相爭,諸侯多叛楚歸漢。漢王聽從張良等人的計策,與諸侯會合擊楚。當時楚王屯兵垓下,兵少食盡,被漢王軍隊重重包圍。霸王項羽夜不能寐,忽聽四面楚歌同時響起,原來此為張良的計謀。他知道項羽軍士都是楚地人,於是便命漢軍高唱楚歌,以動搖楚軍軍心。
項羽聽後大驚,嘆道:“難道漢王已經得到楚地?怎麽他軍中楚人這麽多?”於是起床,在帳中飲酒。霸王有寵姬虞姬和烏雅駿馬,乃慷慨悲歌,他唱道:“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雅不逝,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虞姬和歌而舞,霸王見此情況,自知將敗,泣淚數行。左右見霸王別姬也都淒然淚下,莫能仰視。項羽和劉邦為了爭奪天下而起的“楚漢之爭”,項羽的妃子叫虞姬,好象是最後壹場戰役了,然後楚王項羽那方可能都知道自己輸了,那天晚上都唱著楚歌---四面楚歌!
而項羽自己與虞姬喝酒唱歌,然後好象虞姬被他說的自殺了---有壹首歌,只記得“虞姬虞姬奈若何”!在最後項羽自己也在壹條什麽河邊自殺了!所以有了李清照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的詩句!而後人就根據這個而寫了霸王別姬。
霸王別姬歷史典故
有美人名虞,常幸從;駿馬名騅,常騎之。於是項王乃悲歌慷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雅不逝。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數闖,美人和之。項王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
“有美人名虞”,但是並沒有以後世流傳的“虞姬”其名稱;直到唐《括地誌》等書才出現“虞姬”其名。當然,“姬”只是代稱,並非虞姬的本名。五代時期的詞牌名則幹脆以“虞美人”嗯之。
班固在《漢書·司馬遷傳》中說:“司馬遷據《左氏》、《國語》,采《世本》、《戰國策》,述《楚漢春秋》,接其後事,訖於天漢。”
其中《楚漢春秋》壹書乃漢初陸賈所著,至南宋時亡佚。毫無疑問,司馬遷著《史記》時參考過《楚漢春秋》壹書:“蓋司馬遷撰《史記》據《楚漢春秋》,故其言秦、漢事尤詳。”(王利器)可是,《楚漢春秋》中記載的“美人和之”的和歌,註重細節兼好奇的司馬遷卻沒有錄入《史記》。唐張守節《史記正義》從《楚漢春秋》中引錄了這首和歌:歌曰: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妄何聊生。
壹直以來,就有人懷疑這首和歌是後世的偽作,理由是秦漢沒有如此成熟的五言詩。但是,
《漢書·外戚傳》記錄的戚夫人哀歌卻已是相當成熟的五言詩:“子為王,母為虜,終日春薄幕,常與死為伍!相離三千裏,當誰使告女?”酈道元《水經註·河水》記錄的秦時民謠也已是相當成熟的五言詩:“生男慎勿舉,生女哺用脯。不見長城下,屍骸相支柱。”因此,《楚漢春秋》所錄的這首和歌並非偽作,應無問題。
《楚漢春秋》和《史記·項羽本紀》是“霸王別姬”故事的最早記載,二書都沒有涉及虞姬的結局。以常情度之,虞姬不可能活下來,否則就不會有民間口耳相傳的虞姬自劉情事,就不會至唐時尚有“項羽美人冢”的地望方位。垓下壹戰,四面楚歌聲中,飲劍楚帳只能是虞姬唯壹的結局。
擴展資料:
《楚漢春秋》和《史記·項羽本紀》是“霸王別姬”故事的最早記載。二書都沒有涉及虞姬的結局。以常情度之,虞姬不可能活下來,否則就不會有民間口耳相傳的虞姬自刎情事,就不會至唐時尚有“項羽美人冢”的地望方位。垓下壹戰,四面楚歌聲中,飲劍楚帳只能是虞姬惟壹的結局。
通說以為:“霸王別姬”故事,反映的是虞姬和項羽感天動地的愛情;楚霸王英雄末路,虞姬自刎殉情。這悲情壹瞬,已定格在中國文學的字裏行間,定格在中國戲曲的舞臺上,成為中國古典愛情中最經典、最蕩氣回腸的燦爛傳奇。
對歷史事件的追根溯源,揭破真相,只能依賴於對原始文本的讀解。仔細玩味虞姬的和歌,我從中發現了這個愛情故事的疑點。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