暢春園原址是明朝明神宗的外祖父李偉修建的“清華園”。園內有前湖、後湖、挹海堂、清雅亭、聽水音、花聚亭等山水建築。根據明朝筆記史料推測,該園占地1200畝左右,被稱為“京師第壹名園”。
清代,利用清華園殘存的水脈山石,在其舊址上仿江南山水營建暢春園,作為在郊外避暑聽政的離宮。園林山水總體設計由宮廷畫師葉洮負責,聘請江南園匠張然疊山理水,同時整修萬泉河水系,將河水引入園中。為防止水患,還在園西面修建了西堤(今頤和園東堤)。
圓明園的位置在掛甲屯的北面,距暢春園約壹裏多路,即今北 京大學的北邊,清華大學以西。康熙時的圓明園,裏面有前湖、後湖等,其內建有“牡丹臺”、“天然圖畫”等園景。當時圓明園還是壹座藩賜園,規模不能超過皇帝的暢春園,所以建景不多,名聲也不大。
可後來隨著主人的登基,清王朝的盛世的到來,在其多年陸續擴建中,終於成為了中國有史以來最宏偉的皇家園林。
頤和園,中國清朝時期皇家園林,前身為清漪園,坐落在北京西郊,距城區15公裏,占地約290公頃,與圓明園毗鄰。 清朝乾隆皇帝繼位以前,在北京西郊壹帶,建起了四座大型皇家園林。
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皇帝為孝敬其母孝聖皇後動用448萬兩白銀在這裏改建為清漪園,形成了從現清華園到香山長達二十公裏的皇家園林區。鹹豐十年(1860年),清漪園被英法聯軍焚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