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故事 - 怎樣對待燥狂癥病人?

怎樣對待燥狂癥病人?

中醫治療躁狂癥主要依據中醫對躁狂癥的分型、病因、臨床表現確定治療。

(壹)火內擾,熱陷心包:相當急性躁狂癥。主證:起病急速,心煩不寐,性情急躁,繼而情緒高漲,手舞足蹈,口若懸河,滔滔不絕,聲音嘶啞,常伴有誇大觀念和妄想,瑣事繁多,動作增多,虎頭蛇尾,房室不節,大便秘結,時有出現意識障礙,打人毀物,棄衣而走,登高而歌,逾墻爬屋,壯熱口渴,神錯譫語,舌質紅絳,少苔或無苔,脈弦數。

(二)實熱內陷,陰虛火旺:相當輕躁狂癥。主證:興奮話多,自感精力充肺,洋洋得意,眉開眼笑,才華橫溢,反應敏感,腦子裏想的和嘴裏的話在賽跑,與周圍的人進行有效的交談有時出現困難,觀念飄忽,隨境轉移,可有音聯意聯,或高傲自大或盛氣淩人,或載歌載舞,性欲亢進,食欲增強,兩便結澀,面紅耳赤。舌質紅,苔黃白厚或厚膩。

(三)痰熱擾膽,氣滯擾心:相當於譫妄性躁狂。主證:有時由急性躁狂發展而,來,也可突然起病,常極度興奮躁動,由於話多而言語零亂。聲音高,常可導致口幹舌燥,嘴唇幹裂,聲音嘶啞,被動註意力增強,甚至表現類似癥狀性精神病的‘譫妄狀態',有時顯的意識障礙;並可產生錯覺,幻覺,妄想及沖動或傷害行為,生活不能自理,壯熱口渴。脈弦數或滑數,舌質紅,苔黃厚膩或褐厚膩。

(四)火盛陰虛,氣血雙虛,相當於慢性躁狂癥。主證:狂病日久,熱勢漸減,多見於四五十歲的人與多次發作後,壹般病情較輕,思維聯想奔逸,語言動作不壹不定增多,但情緒多呈欣快或悠然自得,有的伴有精神癥狀,甚至生活不能自理,形瘦面紅,脈細數或滑數,舌質紅或暗紫,苔薄白或少苔無苔。

中醫對抑郁癥進行辨證施治

(壹)治則

①理氣為先。葉桂治郁著眼點是:“郁則氣滯”李用梓在郁證總治中主張:“郁皆因氣不周流,當理氣為先,開提為次。”朱丹溪治郁通方越菊丸亦重在理氣。

②調中為本。李用梓強調:“脾胃居中,心肺肝腎四臟所受之邪過於中者,中氣常先受之。況飲食,寒暑、痰飲之邪,脾胃亦先傷。”從郁證病機轉化中看,肝氣郁滯在先,勢必延損脾胃,調補中洲當為治郁之本。

③辨證施治。郁讓內有七情之傷,外有六淫之損,臟腑受累不壹,更有病情轉化,初病久屙之別,故雖有理氣調中之大法,但更當個體辨證論治,因勢利導,祛邪固本。

④以情勝情。郁證乃情誌之病,葉桂在論郁中謂:“蓋郁證全在病者能移情易勝”,此正合張景嶽的“情誌病,非情不解”之意。

(二)通用主方

①越菊丸。是《丹溪心法》治郁統方。方中香附理氣,川芎活血,蒼術燥濕,梔子泄火,神曲消食,諸藥相合已治六郁之五,臨癥加味則諸郁可消。

②六郁湯。乃《景嶽全書》治怒郁方。但方中主藥香、芎、術、梔與越菊丸壹致,再以砂仁代神曲,更加半夏祛痰,茯苓、甘草滲濕補脾,確有六郁全消之功。

③加未逍遙散。明代趙獻可推崇應用。為疏肝解郁,健脾和營之劑,符合治郁的理氣調中之大法,再加丹、梔消熱泄火,恰合何夢瑤《醫碥》之見“郁未有不為火者”。

以上三方,可通用於郁證初起,病在氣分之期。

④歸脾湯。傳統用於郁久延及血分之主方。

有學者將郁癥主要分為肝氣郁結,氣郁化火,氣滯血瘀,心脾二虧,陰虛火旺等五種證型。

(1)肝氣郁結型。憂思惱怒,日久傷肝,肝郁氣滯,或橫逆犯脾,或上擾心神。舌苔薄膩,脈弦。

治法宜疏肝解郁,理氣暢中。

(2)氣郁化火型。肝郁氣滯,日久化熱,火性炎上,上於頭目;若肝火爍津,則胃腸積熱;肝火內擾則心神不寧;氣火上擾傷肺則氣逆作咳;氣郁於焦,則脾胃升降失調。舌紅,苔薄黃膩,脈弦數。

治法宜疏肝解郁,清肝瀉火。

(3)氣滯血瘀型。患者因情誌怫郁,“氣機阻滯。氣為血之帥,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瘀”。氣滯日久,血瘀阻於心。則心失所養;瘀阻於肢體,則感覺異常;瘀阻於胞宮則月經不調;瘀阻於胸脅則胸脅刺痛。舌質紫暗或有瘀斑,脈弦澀。

治法宜疏肝理氣,活血化瘀。

(4)心脾二虧型。因患者思慮勞神過度,損傷心脾。心營不足,則主不明而神不安;脾失健運,則氣血生化之源不足,故心脾二虧諸證叢起。舌淡,脈沈細。

治法宜健脾養心,益氣補血。

(5)陰虛火旺型。肝郁日久,化火化熱,煎熬陰血,臟陰受損。營陰暗耗,心神失養。陰不制陽,則陰虛火旺。舌紅而幹,少苔,脈細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