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爾文根據實驗提出,胚芽鞘尖端受單側光刺激後,就向下面的伸長區傳遞某種“影響”,造成伸長區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長快,因而使胚芽鞘出現向光性彎曲。(必修三47頁)
二, 1910年,鮑森·詹森的實驗證明,胚芽鞘尖端產生的影響可以透過瓊脂片傳遞給下部。(必修三47頁)
三,1914年,拜爾的實驗證明,胚芽鞘的彎曲生長,是由於尖端產生的影響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勻而造成的。(必修三47頁)
. 這些實驗初步證明尖端產生的影響可能是壹種化學物質造成的,這種化學物質的分布不均勻造成了胚芽鞘的彎曲生長。(必修三47頁)
四,1928年,荷蘭科學家溫特做了以下實驗:把切下的燕麥尖端放在瓊脂塊上,幾小時後,移去胚芽鞘尖端,將瓊脂切成小塊。再將經處理過的瓊脂塊放在切去尖端的燕麥胚芽鞘壹側(實驗組),結果胚芽鞘會朝對側彎曲生長。但是,如果放上的是沒有接觸過胚芽鞘尖端的瓊脂塊(空白對照組),胚芽鞘則既不生長也不彎曲。(必修三47頁)
溫特的實驗進壹步證明胚芽鞘的彎曲生長確實是壹種化學物質引起的。溫特認為這可能是壹種和動物激素類似的物質,並把這種物質命名為生長素。(必修三47頁)
. 1931年,科學家首先從人尿中分離出具有生長素效應的化學物質—吲哚乙酸(IAA)。(必修三47頁)
生長素的發現使人們認識到,植物的向光性是由於生長素分布不均勻造成的:單側光照射後,胚芽鞘背光壹側的生長素含量多於向光壹側,因而引起兩側的生長不均勻,從而造成向光彎曲。(必修三4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