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的拼音為shī。
詳細釋義:
1、沾了水的或顯出含水分多的(與“幹”相對)。
《周易》:“水流濕,火就燥。”
(唐)白居易《琵琶行》:“住近湓江地低濕,黃蘆苦竹繞宅生。”
(唐)許渾《神女祠》詩:“龍氣石床濕,鳥聲山廟空。”
2、濕度;濕地;潮濕;濕漉漉。
3、猶遲緩。
《呂氏春秋》:“力貴突,智貴卒。得之則遫為上,勝之則濕為下。”高誘註:“濕猶遲久之也。”
4、用同“?(qī)”。幹燥。
《詩經<王風中谷有蓷>》:“中谷有蓷,暵其濕矣。”
5、沾濕。
例句:
1、走廊是陰暗潮濕的,還散發著壹股黴臭的味道。
2、當寒冷的風從地面刮起來,冷卻了海洋上的潮濕空氣時,形成了這些雲團的線條。
3、崖底終年陽光照射不到,潮濕異常,崖壁上苔衣青青,滑不溜手。
4、雌蚊吸飽了血後好像壹架重量超載的小飛機,飛得十分吃力,只好沿著墻壁逐漸往下飛,然後找壹個陰暗潮濕的角落裏躲藏起來,不吃也不動。
5、妳說我有著南方特有的氣息,溫暖、潮濕,令人向往;我只是笑,心想,那妳便是從北方而來的臺風,瞬間席卷我的整個領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