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戰爭,沒有任何壹個士兵會穿著大紅色的軍服上戰場,因為大家都明白壹個道理:越隱蔽的顏色越安全,越鮮艷的顏色越危險。然而,這個簡單的道理,要經過200年的時間,才變成***識,這200年,也是軍用迷彩由?迷幻?走向?成熟?的過程。
早期的?迷彩?所謂的迷彩,Camouflage,本意就是偽裝的意思,指的是能讓士兵在戰場上隱蔽自己,不被敵人發現的穿著和塗裝。然而,在現代迷彩概念確立之前,早期的軍服不僅不崇尚隱蔽性,還喜歡特別顯眼的顏色,堪稱?迷幻之彩?。
早期歐洲各國的士兵普遍都穿著顏色鮮明亮麗的戰鬥服。比如在近代南征北戰的英軍,除了壹些有個性的特殊部隊,比如穿著全身綠色軍裝,外號?綠夾克?(The Green Jackets)的第95來復槍團(95th Rifles),其他士兵大多穿著鮮紅色的軍服,所以英軍也有了壹個外號龍蝦兵。當時的軍隊之所以會采用鮮艷的軍服,壹般來說有兩個原因:
第95來復槍團
第壹、火器發明後,軍隊作戰依舊講究行軍布陣,士兵們不能自由隱蔽,需要排成陣型。利用陣型進行對攻時,軍官們相信鮮艷的制服很有氣勢,能夠提升士氣,增強戰鬥力。
第二、早期的戰場硝煙彌漫,陣型被沖散後,士兵們往往要短兵相接,白刃拼殺,鮮艷的戰鬥服有助於敵我識別,降低友軍互相攻擊的情況。
另外,有歷史學家認為,除了上述兩個原因外,英軍穿著紅色軍服可能來源於英國國旗?米字旗?(Union Jack)紅、藍、白三色中的紅色,藍色和白色被法國、瑞典等國采用,所以他們只能使用紅色。
英國軍人穿了數百年大紅色的軍服,到了19世紀末,他們決定改變了。英屬印度陸軍(British Indian Army)率先更改軍服的顏色,他們用染料、香料等東西將軍服染成卡其色(Khaki),壹來因為印度炎熱,穿著紅色軍服容易造成視覺疲勞,讓人心煩意亂,二來英屬印度陸軍作為英國駐紮殖民地的主要軍事力量,常常要赴各地作戰,為了避免成為戰場上的顯眼目標,所以更換軍服顏色。
英屬印度陸軍的做法,不僅沒有受到指責,後來帶動起壹股風潮,使得卡其色軍服成為英國陸軍的制式顏色。卡其色軍服,既達到了在戰場上的偽裝效果,同時,這種顏色的軍裝也比鮮艷的軍裝更加容易清洗和保養,所以迅速啟發了各國軍隊,原始的迷彩思想逐漸傳播開來。
第壹次世界大戰時的軍事迷彩進入20世紀,隨著軍事偵察技術,以及火炮威力的迅速提高,歐洲各國都意識到作戰時偽裝的重要性,以往鮮艷明亮的軍服逐漸退出歷史,大量深色,外形不好識別的軍服投入使用。據記載,第壹次世界大戰時,德軍已開始有意識地加強軍裝的迷惑性,比如在士兵頭盔上塗上迷彩油漆增加迷惑性和隱蔽性,這麽做壹是防止英國的偵察機看到德軍的行蹤和布防,二是保護探出戰壕進行觀察的德軍士兵不被狙擊手擊中。但除此之外,系統性的迷彩服在當時沒有出現。
炫目?(Dazzle)迷彩德軍有了隱蔽意識,法軍也不甘落後。法國人發揮自己的藝術特長,召集了壹大批畫家,讓他們在前線的火炮上揮毫潑墨,為大炮塗上了接近周圍環境的顏色,後來的戰鬥證明,這種迷彩效果出奇地好。
法國人的發明傳開後,大部分參戰國都意識到偽裝武器裝備的重要性,此後,戰艦、飛機和汽車等大件裝備,基本都會塗上壹種?迷彩色?(Disruptive pattern),使其便於隱入周圍的環境,抹去外形特征,即便敵人發現,也無法判斷裝備的型號和數量。
炫目?(Dazzle)迷彩第壹次世界大戰迷彩色的巔峰之作,應該是英軍的?炫目?(Dazzle)迷彩。由於船只體型龐大,不論是軍艦還是民船,都無法在海上輕易隱藏自己,於是1917年起,英軍開始在商船和軍艦上塗抹不規則的粗線條和海浪形迷彩,企圖用炫目的效果,擾亂德軍潛艇的測距儀,使對方無法判斷英國船只的航速和位置,從而降低被擊中的危險。這種迷彩有沒有效果?沒有人做過統計,但是至少證明了人們已經將迷彩作為壹種有效的戰爭手段了。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的軍事迷彩第壹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各國反思戰爭的過程,發現軍用迷彩潛力很大,於是大力發展迷彩技術。由於偵察技術的大發展,迷彩手段再不是糊弄壹下對手的相機那麽簡單了,各國武器專家們通過研究仿生學、光學、地理學,甚至心理學,設計出了各式各樣的迷彩效果,再加上印染技術的升級,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參戰國家基本都研制出了迷彩戰鬥服,甚至還有根據不同作戰環境推出的特殊迷彩野戰外套 。
在壹戰中給頭盔刷油漆的德軍,再壹次走在了迷彩發展的前列,他們設計的迷彩還不止壹套,喜歡制服的德國人給國防軍、黨衛軍及傘兵等部隊提供了數種迷彩。
珍珠港事件之後,美日爆發了太平洋戰爭,因為要在太平洋地區作戰,美軍為海軍陸戰隊開發了壹種俗稱?蛙皮?(Frogskin)的雙面迷彩服,所謂雙面就是內外兩面顏色不同,這種軍服壹面為青啡色圖案,另壹面為土色圖案,士兵們可以根據自然環境及季節選擇哪壹面穿在外。
耐人尋味的是,當時美軍打算在歐洲戰場試驗換裝,但由於當時美軍的迷彩戰鬥服比較大膽,相對於盟軍,他們的迷彩服更接近德軍,如果換裝的話,容易造成敵我識別的混亂,最終,美軍放棄了在歐洲換裝的計劃。
二戰後的軍事迷彩二戰結束後,國際形勢日趨穩定,再加上各國都不想卷入戰爭,於是放緩了對迷彩的研究。美國因為自身的戰略,壹直身處戰爭中,所以從未停止對迷彩技術的追求。比如在越南,為了叢林作戰的需要,美軍把軍服改為橄欖綠色(Olive Green),壹直使用到越戰結束,可以說從這時起,迷彩進入了大綠的時代。
不過,在越戰期間,美軍並非全軍只用壹款迷彩服,他們不僅試驗了多種針對性的叢林迷彩,甚至個別特種部隊還?借用?了南越部隊使用的虎紋(Tigerstripe)迷彩服。
虎紋(Tigerstripe)迷彩服
作為最早使用迷彩服的國家之壹,英國在戰後也沒有閑著,60年代開始試用新的迷彩圖案(Disruptive Pattern Material,DPM),1968年開始全面以DPM迷彩取代老舊的綠色軍裝。
20世紀末,海灣戰爭爆發,以美軍為首的聯合國部隊進入中東的沙漠地區,為了提高與伊拉克軍隊作戰時的效率,發明了沙漠迷彩。美軍先是研發了壹種俗稱?巧克力片?(Chocolate chip)的六色沙漠迷彩,後來海灣戰爭結束後,又改進色調,發明了三色沙漠迷彩。因為歐盟在沙漠地區的作戰任務不少,英國、德國等也緊跟美國的腳步,紛紛換裝沙漠迷彩。
數碼迷彩
進入21世紀,隨著戰場環境的復雜,軍用迷彩技術又有了突破。2000年初,美軍針對作戰地區的多樣性,開發出了數碼迷彩(Universal Camouflage Pattern,UCP),並且在2004年就完成了換裝。所謂的數碼迷彩,是由類似?像素?的小方塊組成的大面不規則圖案,粗看起來就像馬賽克壹樣。在遠處用肉眼觀察的話,基本上無法發現穿著者的行蹤。隨後,各國相繼發展出了自己的數碼迷彩。
迷彩服的意義自從制式軍服出現,它們的顏色就有意無意地滲透了迷彩思想,從最開始的大紅,壹直到後來的大綠,最後到馬賽克圖案的數碼迷彩,基本上就是為了達到兩個初級目標:第壹、利用保護色將穿著者偽裝成背景,迷惑敵人的視線;第二、試圖扭曲穿著者本來的形態,使其達到失真的效果,混淆敵人的註意力。
這兩個初級目標都有壹個終極目標:保護穿著者的安全,使其不被發現或攻擊。
軍用迷彩發展了200多年,從懵懂無知到各顯神通,背後體現的不僅是某個國家的作戰模式以及軍事戰略的改變,同時也反映了科技進步對戰爭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