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故事 - 頂尖高手是怎樣煉成的?

頂尖高手是怎樣煉成的?

《酷說老子》第壹章(21)宮本武藏:頂尖高手的心態,就是三個字!

《道德經》第壹章第四句: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僥。

(因此,要常從“無欲中去觀悟“道”的奧妙。要常從“有欲”中去體察“道”的端倪。)

1、

這壹句的斷句,同樣存在爭議。?

壹學界主流斷句為: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僥。

二學界非主流斷句為: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僥。

2、

我依舊支持非主流,為什麽呢?因為有兩個證據。

證據⑴,馬王堆出土的帛書本為:

“恒無欲也,恒有欲也。”

證據⑵,還是從文法來看第壹種斷句:

“欲”字同樣沒有存活的意義,可以直接推出午門斬首。

因為老子完全可以寫成:

故常無,以觀其妙;常有,以觀其僥。

所以老子的本意是:

“常無欲,常有欲。”

那麽, 這是在表達什麽呢?

3、

十七世紀時,日本有壹位少年為了替父親報仇,苦練劍法十幾年,終於學成。於是他正式老師宮本武藏辭行,下山之前,他本來想聽壹聽老師最後的指點。結果——宮本武藏什麽都沒教!只囑咐了壹句話:”

明天決鬥之前妳要看壹下地面,如果能看見螞蟻,妳就必勝!①

這個少年百思不得其解,但是第二天決鬥之前,他還是照做了。最後,他果然成功地打敗了前來決鬥的劍客,報了殺父之仇。更詭異的是,這場勝利要比他想象中贏得更輕松。

那麽請問,這個少年為什麽能贏?

4、

唐朝的時候,有壹位僧人名叫法達,七歲出家,喜歡讀《法華經》(妙法蓮花經),堅持了幾十年,誦了三千多遍。

要知道,《法華經》全文二十八品,壹***八萬余字,這相當於現代人讀三千部書的體量。但是盡管如此,法達內心裏也知道自己並沒有開悟。後來他聽說禪宗的第六代宗師——慧能——在廣東,於是從老家江西出發,風塵仆仆地前去參見。

到了之後,本來想請六祖慧能開示,沒想到六祖不識字,也沒讀過《法華經》。法達只好當場背誦,結果剛背完第二品,六祖突然說:

“打住!不必念了,我已經懂了!”②

那麽問題來了,為什麽法達誦經幾十年不開悟,六祖卻壹聽就懂,兩人的差別在哪裏呢?

5、

某天,在壹家大型商場裏,突然出現了兩類人:

壹類胡子拉碴,穿著打補丁的藍色工裝;

壹類則衣冠楚楚,穿著筆挺又精致的西裝。

這兩類人都在做同壹件事,那就是:

當著另壹些顧客的面,把壹件商品悄悄藏進自己的口袋裏。

妳壹定會驚呼,這不是偷東西嗎?沒錯!他們就是在偷東西,不過,他們是由社會學心理學家找來臨時扮演的小偷。妳再猜猜結果會是什麽樣?結果是:

大部分顧客都會踴躍舉報那些穿著打補丁的藍色工裝的人,而且會帶著強烈的主觀情緒,甚至誇大其詞“那個狗娘養的剛剛把什麽東西塞在衣服下面了!”語氣裏好像已經認定,邋遢的外表下肯定藏著壹顆骯臟的心③。

然而,當面對衣冠楚楚的人在偷竊時,大部分顧客的表現就不那麽主動熱情了,即使向店員揭發,也會吞吞吐吐,欲言又止,甚至帶著各種開脫的理由請店員謹慎對待。

那麽請問,為什麽面對同樣的偷竊行為,大家會區別對待?原因其實不能難理解:

因為世界上的絕大多數人,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都會對絕大多數的人和事——抱有某種預設的主觀立場。

而這種主觀的立場,在哲學的意義上就叫做“有欲”。說的通俗壹點,就是人的主觀傾向性。

6、

那麽,“常有欲,以觀其僥”是什麽意思?所謂“僥”,指的是“邊界”。

比如《戰國策?韓策壹》曰:

“為除守僥亭障塞”,僥亭,即是邊界之亭。

再比如《史記司馬?相如列傳》:

“南至牂柯為僥”,僥,即是邊境線。

所以,“僥”的引申意為:

道之端倪,也就是道之表象。

舉個例子,我們中國人經常會對某些不理解的東西說壹句:

“摸不著邊際”。

當然,這是毫無頭緒的情況下,壹旦妳有了頭緒,也就是有了“欲”的時候,就能穿針引線,描摹出事情的整體輪廓。但是要註意:

當我們有欲的時候,摸到的只是事物的“邊際”,描摹出來的只是事物的表象,並非其本質。換句話說,只要我們“有欲”,就會被萬事萬物的表象所迷惑,無法看清其本來面目。

那麽,這究竟是為什麽呢?為什麽人類會進化出壹副主觀色彩的眼鏡來認識這個世界呢?

7、

其實原因很簡單!

因為人類的壹切主觀傾向,都是為了追求最大化的生存,都是為了追求最好的繁衍,並不是為了追求世界的真相。用哲學化的語言來表述就是:

人的壹切主觀意向都是為了求存,而不是為了求真。

人為什麽會求存?因為心裏有“我”,比如為什麽我們對紅色和綠色比較敏感,因為幾百萬年前,我們的祖先需要辨別樹上果子的生熟,紅色代表熟,是健康食品;綠色則代表生,吃多了容易中毒。那些沒有強烈的求存意誌,不去主觀選擇和辨別紅綠色的智人,可能在童年時期就已經中毒而死,並沒有留下後代。

這——就是求真的代價!我們現代人——正是那些“求存”者留下的後代。

所以我們天生就帶著壹副主觀色彩的眼鏡,我們天生的內心裏就有“我”,而正是這個“我”,既讓我們獲得了更大的生存機會,但同時也限制了絕大多數人的發現世界之真正奧妙的機會。

8、

這就是法達念誦三千遍《法華經》卻依然不覺悟的根本原因,因為他心中有壹個“我”,自以為功德無量,天下無雙,覺得學佛的人百分之九十九都比不上自己。所以他去拜見六祖慧能的時候,只是敷衍的磕了個頭,隨便意思壹下。

六祖壹眼就發現了端倪,於是質問他:

“妳頭不觸地,何如不磕頭?妳心中必定有壹個東西讓妳驕傲至此!”

法達回答說:

“我已經念了三千部《法華經》!”

六祖繼續罵道:

“就妳這心態,就是誦壹萬部,也是浪費時間!”

然後,六祖說了壹首偈子,其中壹句是:

“有我罪即生,忘功福無比。”

妳看,這就是法達和六祖的差距,法達心中“有我”,所以念三千部《法華經》也壹無所覺,六祖心中“無我”,因此只聽了《法華經》的開頭就已經了悟全書。當然,法達最後被罵醒了。法華所悟出來的,其實很簡單:

無非是保持壹顆沒有分別的平常心而已。

9、

法達為什麽會心高氣傲、藐視眾生?因為他覺得自己能誦讀三千部《法華經》十分很了不起!說到這裏,我們就清楚問題的根本所在了:

法達之所以藐視別人,正是因為他有自己崇拜的東西。

他仰望《法華經》,崇拜釋迦摩尼,在高深精妙的佛法面前,他自卑的擡不起頭,無時無刻不感覺到自己的愚蠢和渺小。說到底,他對眾生的藐視,源自於他內心深處對自己的藐視。他眼裏的世界,只是他心理世界的壹種投射。

所以,他並沒有讀懂《法華經》。其實不只是佛經,任何壹本書,如果妳讀完內心裏充滿了崇拜之感,那麽無論妳學到多少知識,妳離覺悟只會越來越遠。為什麽?因為驕傲和謙卑——兩者本質上同壹個東西。只要妳崇拜某個東西,那麽相應的,妳肯定會鄙視某個與之相反的東西。

妳崇拜知識,就肯定會鄙視不讀書的人;

妳崇拜健身,就肯定會鄙視不鍛煉的人;

妳崇拜達官顯貴,就肯定會鄙視無權無勢的民眾;

妳崇拜釋迦牟尼,就肯定會鄙視貪名求利的老百姓。

哪怕妳平時表現的十分溫良和氣、彬彬有禮,但騙得了別人,卻騙不了自己的潛意識。人生的真相就是,妳不可能在崇拜某個東西的時候,不鄙視與之相反的東西。

為什麽?因為有欲,因為有我。而六祖慧能——既無欲,也無我。

所以他不論讀什麽書,都不會產生崇拜感和自卑感,哪怕是佛教裏的無上經典《法華經》——他隨便讀壹讀就可以當垃圾扔掉。這就叫得意忘言,得魚忘筌。這就叫“常無欲,以觀其妙”。而我們這些“有欲”的人,讀書只會讀出更多的分別,更多的偏見以及更多的執著。

10、

現在妳可能明白了,為什麽宮本武藏會讓弟子在決鬥之前觀察地上的螞蟻。

因為弟子十年苦練,壹心報仇,武藝肯定沒有問題,但這種情緒化的心態——絕對不合格。

宮本武藏的弟子跟念《法華經》的法達壹樣,以為念經誦的只是文字,以為決鬥比的只是武藝。其實錯了!這只是初級階段的功課,等壹個人的文字或者武藝上升到真正純熟境界的時候,心態——就成了最核心的影響因素。

壹個報仇心切、欲念太強的人有兩大缺點:

第壹,對自己預期太高,哪怕發揮正常也會不滿意,容易心浮氣躁,發揮失常。

第二,對敵人的感情太強烈,會通過眼神或者臉上的表情傳遞給對方,這等於是出賣了自己的攻擊意圖。

所以,無論是比拼什麽技藝,只要是同等水平的人,誰能保持平常心,誰就獲勝!這也是為什麽當年寂寂無名的宮本武藏能打敗名滿天下的佐佐木小次郎的根本原因。日本歷史學家都公認:

如果單論劍道和武藝,佐佐木小次郎絕不可能輸!

那宮本武藏是怎麽贏的?沒錯,用心理戰。

宮本武藏在決鬥的當天故意遲到,本來兩人約好的早上八點決戰,結果宮本故意拖到快中午才姍姍而來,讓小次郎的心情壹直處在焦慮和急躁之中。④

決鬥時,小次郎怒不可遏,壹心求勝,想速戰速決,結果漏出了破綻,最後被宮本武藏斬殺。

11、

說到底,佐佐木小次郎是輸在心態,輸給了自己。或許,這是註定的。因為他們兩人對於劍道的理念有根本性的差別。

小次郎認為“劍即壹切”,所以關註的是劍本身,專註於修煉千變萬化的劍術;而宮本則認為“壹切皆劍”,所以每次決鬥之前都會提前了解場地,包括風向的大小、地面的濕幹、光線的明暗等等,甚至包括心情的好與壞,驕傲與自卑,這壹切在宮本武藏的眼裏都是“劍道”,都是劍的壹部分。

所謂“握劍而起,心必如常,勿有起伏。?“我執”與“傲慢”乃是劍士之大忌。”⑤所以宮本武藏才會讓弟子在決鬥之前觀察地上的螞蟻,其目的可不是為了讓弟子學習什麽生物規律,而是有很深的用意:

壹是想讓弟子在決鬥之前,暫時跳出報仇心切的急躁情緒,去尋找螞蟻,欣賞大自然,祛除?“我執”與“傲慢”,保持壹顆平常心;二是想讓弟子在尋找螞蟻的過程中,順便到決鬥場地周圍遊走壹圈,從而發現環境中可利用的地方,輔助作戰。

事實證明,這個弟子有著不錯的悟性,最後果然贏得了勝利,沒錯,這本質上是“無欲”的勝利。只有無欲,才能發現道之玄妙。有欲,只會幹擾妳的透視世界本質的能力。

所以老子才會說:

“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僥。”

參考資料:

1、木幕正夫《宮本武藏》

2、《六祖壇經?機緣品第七》

3、列納德?蒙洛迪諾《潛意識:控制妳行為的秘密?9人以群分,物以類聚》

4、吉川英治《宮本武藏:劍與禪?園明之卷?魚歌水心》

5、宮本武藏《五輪書?水之卷》

作者:紫俠狼,90後文字狂生,夜色如墨,月光如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