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故事 - 莫紮特未完成的教堂音樂——詭異的《安魂曲》

莫紮特未完成的教堂音樂——詭異的《安魂曲》

由於莫紮特的父親是為薩爾斯堡大主教工作的音樂家,而沃爾夫岡自己也有相似的任命(起初是指揮樂隊,後來是管風琴師),所以莫紮特從年輕時起就理所當然為教堂寫音樂。但是,有壹個顯著的例外情形:他為宗教歌詞譜寫的作品,如:《c小調彌撒曲》、《聖體頌》和《安魂曲》,都不算在主要作品中。莫紮特的彌賽像海頓的彌撒曲。大部分是與流行的交響曲、歌劇的語匯寫的。

? 《安魂曲》(K.626)是莫紮特最後的作品。是壹部有關死者靈魂安息的彌撒。它既是莫紮特筆下第壹部也是最後壹部《安魂曲》……因為非常詭詐地,他在1791年12月5日正在創作這部作品的時候就去世了。

? 《安魂曲》真實的故事本身就很奇怪:委托來自壹位神秘使者,莫紮特後來稱此人為“灰色的陌生人”。這位陌生人從未向莫紮特透露過他的身份,作曲家開始相信他正在創作自己的《安魂曲》。“實際上,這部作品是1791年7月受壹位富有的貴族瓦爾賽格委托寫的”,以悼念亡妻。但因莫紮特忙於創作《狄托的仁慈》和《魔笛》,所以直到病倒時進展很少。這是唐納德·傑·格勞特在《西方音樂史》原書頁碼P509頁的記述。但是故事又有了新的發展:瓦爾賽格伯爵請人來作壹首安魂曲以悼念亡妻,壹開始並沒有委托莫紮特。那麽會是誰呢?其實就是前文中“灰色的陌生人”他身份已經昭然若揭,他叫萊特傑普,全權代表弗蘭茨·馮·瓦爾澤格伯爵(網絡上的另壹種譯法),伯爵據說頗通音律且喜歡附庸風雅,常常出錢購買別人作品然後填上自己的名字以圖流芳百世。萊特傑普是伯爵的仆人,只是莫紮特當時並不知道。而我們到目前也不能確定這部作品是否對莫紮特的死亡產生了什麽影響。

現在所知道的是作曲家當時病得很厲害,他根本無法完成這部作品。簽署的手稿顯示,莫紮特只完成了第壹樂章,以及第二樂章、第三樂章的開頭部分和第四樂章的詳細草稿。

許多天方夜譚般的說法圍繞著他的死亡湧現出來——人們也許可以在真實的病例記錄中發現點什麽:

官方報道的死亡原因是“重癥傷寒”,但其他建議的死亡原因還包括梅毒、風濕熱、感染、食用未煮熟的豬肉引起的旋毛蟲病,甚至還有中毒。

1984年的影片《莫紮特傳》講述了投毒的故事,並暗示是作曲家安東尼奧·薩列裏(Salieri,Antonio)促使了莫紮特的死亡。雖然可以肯定地說這則故事完全有悖於事實,但莫紮特生命中的最後幾天依然籠罩在神秘之中。

在這裏必須為薩列裏大師說幾句話:影片虛構了薩列裏的人物性格,為了劇情需要他被安排成了壹個壞人。實際上薩列裏是莫紮特兒子弗朗索瓦·格紮維埃·莫紮特(Franz Xaver Mozart,1791-1844)的音樂老師。NAXOS唱片公司有小莫紮特作品的錄音出版發行。“薩列裏從1766年起就居住在維也納;貝多芬還從安東尼奧·薩列裏處接受過聲樂創作的非正式課程”。薩列裏是壹位大師,主要成就在歌劇創作上。確實,海頓和莫紮特壹起囊括了18世紀晚期的壹切體裁,他們的作品代表了這個時期最優秀的產物。所以,薩列裏在音樂史上的成就很少被提及,我們大都只能看到比較有代表性的作曲家,譬如文章的主角莫紮特。

還有壹則投毒的說法來自於***濟會的投毒暗害。我們知道,莫紮特很看重他同***濟會的隸屬關系。(在這裏很難判斷莫紮特在***濟會中的等級)這不僅在他的信件中有所暗示,而且特別體現在他1785年為***濟會慶典所寫的作品和1791年寫的最後壹首完成的作品《***濟會康塔塔》(K623)中。莫紮特的通信中最為可憐的篇章就是那些寫於1788—1791年的祈求信,那是寫給他***濟會的朋友和兄弟、維也納商人米歇爾·普赫貝格的。普赫貝格感到榮幸,對莫紮特的請求總是基於慷慨的回應。

***濟會起源於歐洲的石匠行業工會。從組織形式來看,成為壹名***濟會會員的先決條件是妳必須相信壹種更高的力量。***濟會的精神和有組織的宗教區別在於,他不用專門的定義或名稱限定那種更高的力量。他沒有穩定的神學名稱……***濟會使用壹種更通俗的術語,如:更高的存在,偉大的宇宙建築師。這就能使不同信仰的***濟會會員能走到壹起。

***濟會向所有不同種族、膚色和信仰的人開放,它提供的是沒有任何歧視的兄弟之愛。整個***濟會組織是壹種道德體系:隱藏於預言,彰顯於符號。

所以從以上種種證據來看,在西方世界的文化傳統中,莫紮特幾乎不可能死於***濟會的謀殺。

? 莫紮特的安魂曲***分八個部分,分別是:進堂詠(Introitus)、垂憐經(Kyrie)、繼敘詠(又譯繼抒詠)(Sequenz)、奉獻經(Offertorium)、聖哉經(Sanctus)、贊美經(Benedictus)、羔羊經(Agnus Dei)、領主詠(Communio),繼敘詠又包括震怒之日(Dies irae)、號角響徹四方(Tuba mirum)、威嚴的君王(Rex tremendae)、慈悲的耶穌(Recordare)、羞慚無地(Confutatis)和痛哭之日(Lacrimosa);奉獻經包括主耶穌基督(Domine Jesu)和牲品與祈禱(Hostias)。莫紮特在寫到Lacirmosa的第八小節時去世,在他簽署的《安魂曲》手稿顯示,莫紮特只完成了第壹樂章,以及第二樂章、第三樂章的開頭部分和第四樂章的詳細草稿。但實際上更為確切的完成度為:莫紮特完成了第壹部、第二部的合唱和弦樂、第三、四部只完成了合唱,幫他將全曲完成的有艾伯勒、斯塔德勒和莫紮特的學生弗蘭茲·克薩維爾·蘇斯邁爾(Franz Süssmayr)。這部作品後來在1792年由蘇斯邁爾最終完成。他在莫紮特手稿上增加了壹些器樂聲部,譜寫了《聖哉經》、《天主經》和《羔羊經》,並部分重復了莫紮特為先前的壹個段落譜寫的音樂。實際上是《垂憐經》的賦格在末樂章重復出現,據說是莫紮特本人親自要求的。但這種說法未經考證。

幾個世紀以來,人們在自己的臆測和想象中把音樂天才莫紮特的生活描繪得窮困潦倒,認為他四處給夥伴寫信以求得資助,天才的生活歷經苦難,最後的歸宿卻是被草草掩埋於壹個乞丐集中的墳墓中。但是,事實情況與人們的想象相距甚遠——很大程度上還是因為彼得·謝弗的戲劇《莫紮特傳》以及導演米洛斯·福爾曼由此改編電影給我們的誤導。

提到這部電影順便可以再加壹些有趣的信息。電影《莫紮特傳》中,年邁被送進精神病院的薩列裏時常念叨或者大叫是自己謀殺了天才莫紮特。但是歷史上這樣的壹個類似情節確實發生過,只不過死前大叫“莫紮特”的人不是薩列裏,而是馬勒。不知道編劇是不是從這裏面得到了創作的靈感?很值得註意。

? 莫紮特誕辰250周年時,在維也納金色大廳曾有壹個展覽,展出了莫紮特生命最後的十年(1781年-1791年期間,莫紮特居住在維也納,直到35歲去世)中收到的賬單和收據。這些文件表明,在維也納音樂界,莫紮特獲得的1萬弗羅林(當時貨幣)年薪,在當時看來堪稱壹筆巨款。策展人奧托·比巴說“以莫紮特這樣的收入絕對可以納入到前5%的高收入人群中。在那個時代,壹年500弗羅林,便可以維持壹份非常舒服的上流社會生活,壹個勞動者不過就是掙到25弗羅林壹年。

莫紮特還能通過教授鋼琴和開音樂會掙錢,同時,作為皇家宮廷樂師還有額外收入。他擁有私人的臺球桌、理發師、專門的馬車停車位,在維也納,他還擁有壹套7個房間組成的公寓,緊挨著大教堂。展出的文件還包括壹張由莫紮特簽出的800弗羅林賬單,由其皇家資助人約瑟夫二世支付。莫紮特的父親利奧波德在壹封信中誇耀兒子在壹場個人音樂會上掙得了1000弗羅林。“這真難以置信。”利奧波德寫道。

(關於莫紮特給家人的其他通信內容,不願在這篇文章中摘抄了。以後可以做壹篇補充;因為和本文所講的內容並沒有什麽直接關聯,但是內容卻很有趣。)

展出的信件顯示,這位作曲家幾次三番從朋友處搜羅錢財以支付他昂貴的旅行費用,為了躲避債主追債,他不得不壹再搬家,最起碼搬了11次。“我們需要把21世紀的人們從莫紮特的浪漫傳奇想象中解脫出來,人們以為他是個藝術鬥士,事實卻是,他確實是個天才,卻是個直到生命結束都斂財不止的天才。他負債累累,沈湎於賭博無法自拔,這個嗜好尚未得到證實,但是沒有別的‘愛好’可以解釋他為何開銷如此龐大。”策展人如此總結。關於莫紮特的舉債,還有人研究說,在莫紮特的年代,負債是壹件稀松平常的事,部分原因是因為當時社會貨幣短缺。

關於《安魂曲》與莫紮特的死亡有什麽直接關聯,有些明顯是以訛傳訛的故事。莫紮特去世以後確是被掩埋在壹個尋常的公墓中,與同時代普通人無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