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蠡湖湖長100米,寬15米,公園占地5351平方米。園以水景取勝,相傳當年西施每天梳妝,傾脂粉於湖中,螺食而成五彩,故湖中產五彩螺。宋代張堯同有詩:“少伯曾居此,螺紋吐彩絲,壹奩秋鏡好,猶可照西施。”範蠡湖舊有西施冢之稱,相傳西施亡於此,墓葬湖中,清代朱彜尊為其寫下了“落花三月葬西施,寂寞城隅範蠡祠。水底盡傳螺五色,湖邊空掛網千絲”的詩句。湖西北岸築有水軒壹座,即西施妝臺,為歇山頂擡梁式建築,內原有範蠡和西施塑像,現妝臺北墻上仍有“範少伯祠”、“浮碧”石匾二塊。
西施妝臺與金明教寺壹徑之隔,金明寺始建於南宋開禧元年(1205),明正統元年(1436)重建,當時有大殿三進、步廊10余間,其中湖天海月閣為嘉興“五湖四海”之壹。現尚存大殿壹進,為硬山頂建築,殿內陳列“傳藝學繡”、“西施梳妝”、“留痕”“睢鋇熱”組雕像。在大殿東側的假山上有八角亭壹座,四周植有嘉興名果,旁有“吳越軒”及九曲長橋等。
範蠡湖多名家手跡,除上面所說文徵明“浮碧”等石刻外,還有明萬歷車大任所書“放生池”、池郭所書“陶朱公裏”碑、清乾隆時錢陳群所作《重建金明寺碑記》及王蘧常、譚建丞、張振維等名家的墨跡。
範蠡湖原名漆湖、五裏湖,相傳春秋時越國大夫範蠡偕美人西施泛舟於此,湖因人而得名,園因湖而得名。民國初年,青祁村人虞循真在湖畔建青祁八景,號稱“山明水秀之區”。1927年至1936年,同村人王禹卿父子在虞的幫助下,利用原有基礎,建範蠡園;1930年王的親戚陳梅芳在其西側再建“漁莊”,又名“賽蠡園”。建國後,於1952年擴建範蠡園長廊,與漁莊相連;1980年前後又拓建“層波疊影”新區;仍以範蠡園命名以上全部景點。與範蠡湖公園壹路之隔的城南公園面積203畝,分廣場入口區、生態遊憩區、水上活動區、兒童活動區和防護綠帶區,是市區重要城市公園之壹。1998年5月 1日壹期工程完工試開放,2000年7月正式對外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