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經》原文譯文如下:
原文: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壹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
譯文:觀音菩薩在深入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洞見到構成人我的肉體、感受、思想、意誌、心識等五種要素(五蘊)都是因緣相依的生滅關系,於是將壹切苦難置之度外。對學生舍利子說:形相不異乎空間,空間不異乎形相,所以形相等於空間,空間等於形相。情欲、意念、行為、心靈也都是壹樣的。舍利子呀!壹切法則都是空的,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
《心經》全稱為《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略稱《般若心經》或《心經》,是佛教中極為重要的經典。此經文只有壹卷,***蘊含260字,出自於《大品般若經》的600卷中。
此經文中,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壹切苦厄。這句表明了修行者在深度修行時,洞見到構成人我的肉體、感受、思想、意誌、心識等五種要素(五蘊)都是因緣相依的生滅關系,於是將壹切苦難置之度外。
對於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這句話,可以解釋為無論是從宏觀還是微觀角度看,形和空都是相同的。空不是什麽都沒有,只是我們肉眼看不見罷了。而受想行識也同樣適用這個道理。
《心經》表達的主要思想:
1、五蘊皆空:《心經》指出,世間萬物都是由五蘊(色、受、想、行、識)組成的,而這五蘊都是因緣相依的生滅關系,沒有固定不變的實體。壹切事物都是空的,沒有獨立存在的自性。通過深入理解這壹觀念,人們可以超越對事物的執著和執著,達到內心的平靜與解脫。
2、空即是色:《心經》強調,空不是壹無所有,而是存在於壹切事物之中。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意味著世間萬物的本質都是空性的,而這種空性並不是壹種消極的虛無,而是壹種無限的潛能和可能性。通過認識到這壹點,人們可以超越對事物的表面現象的迷惑,洞察事物的真實本質。
3、無我無常:《心經》認為,壹切事物都是因緣和合而生,沒有永恒不變的自我存在。無我無常的觀念有助於人們擺脫對自我的執著和執著,認識到生命的短暫和無常,從而更加珍惜當下的生活,追求內心的成長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