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交:壹般是提交資訊,個人檔案,材料等等
提供:壹般指提供證據,資料,資源,壹般用於刑事探案方面的事情比較多
遞交:壹般是指對身份比較讓人尊敬的人時,呈交物品,訊息等,而且中間壹般是需要中轉人的,例如:您能幫我把這份材料遞交給李總嗎?
誰知道這三句話的出處出自:王國維在《人間詞話》裏談到了治學經驗,他說:“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雕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壹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裏尋他千百度,回頭驀見,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
第壹種境界:“昨夜西風雕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西風刮得綠樹都雕謝了,表示當前形勢很是惡劣,之所以獨上高路,在於他感覺到只有他能爬上高樓,而且此時處境有些艱難,此種艱難多來自於胸懷天下的責任和自我修為的不足,有了著層境界,說明他已經具備普通人難以企及的眼界高度。居高臨下看到遠方看到天盡頭,看到別人看不到的地方。望盡天涯路,幾許蒼涼,更多的則是內心生出的豪氣壯誌,說明有了排除幹擾不為暫時的煙霧所迷惑的決心。通過自己已有眼界。他堅信自己能看到形勢發展的主要方向,能抓住鬥爭的主要矛盾。這是能取得成功的基礎。並堅定了繼續攀登的決心。這壹境界是立誌、是下決心,只有具備了這個條件才會有第二、第三境界。
“昨夜西風雕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三句話的前提是在格物致知上已經有了壹定造詣。在深層次上還有壹個心理上的遞進關系,只是不太明顯,有了昨夜西風雕碧樹的感受。,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才成為可能,
第二種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描述如何為此決心而努力奮鬥。人瘦了、憔悴了,但仍不悔初衷。無論遇到何種何樣的困難,始終堅持奮鬥,繼續前進,為了成就事業,舍去再多也在所不惜。執著地追求,忘我地奮鬥。進取的路途上沒有平坦大道,更多的是艱難險阻,他敢於進取,而且善於等待。
這壹過程中,進壹步格物致知。同時修心修心,個人覺得與三忍之隱忍有些關聯,君子知時而動,等待時機,同時修心修身彌補自我不足。~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在動作上與第壹種境界不同,幾乎是同步的,由於奮鬥而帶來的身形憔悴在描述上側重點不同而已。
三種是“眾裏尋她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
在經過長時間周折,經過長期的磨練之後,他逐漸成熟起來,並且取得了壹些成功,能力上,別人看不到東西他能明察秋毫,別人不理解的事物他能豁然領悟慣通。在事業上繼續穩紮穩打,豪不驕傲,長養浩然正氣,勢必用壹生的時間,去創造更大的輝煌,用坦然與恬靜去看待壹切,用廣闊胸懷去兵甲天下。
原出處:
1、 昨夜西風雕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這句詞出自晏殊的《蝶戀花》,原意是說,“我”登上高樓眺望所見的更為蕭颯的秋景,西風黃葉,山闊水長,仿佛世間的壹切都已經浮雲過世
蝶戀花①
宋?晏殊
檻菊愁煙蘭泣露,②
羅幕輕寒,③
燕子雙飛去。
明月不諳離恨苦,
斜光到曉穿朱戶。④
昨夜西風雕碧樹,
獨上高樓,
望盡天涯路。
欲寄彩箋兼尺素,⑤
山長水闊知何處。
2、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出自柳永的《蝶戀花》
這首詞采用“ 曲徑通幽 ”的表現方式,抒情寫景,感情真摯。巧妙地把飄泊異鄉的落魄感受,同懷戀意中人的纏綿情思融為壹體。“佇倚危樓風細細”。說登樓引起了“春愁”。
全詞只此壹句敘事,便把主人公的外在形象象壹幅剪紙那樣突現出來了。“風細細”,帶寫壹筆景物,為這幅剪影添加了壹點背景,使畫面立刻活躍起來了。“望極春愁,黯黯生天際”,極目天涯,壹種黯然魂銷的“春愁”油然而生。“春愁”,又點明了時令。對這“愁”的具體內容,詞人只說“生天際”,可見是天際的什麽景物觸動了他的愁懷。從下壹句“草色煙光”來看,是春草。芳草萋萋,盡還生,很容易使人聯想到愁恨的聯綿無盡。柳永借用春草,表示自己已經倦遊思歸,也表示自己懷念親愛的人。那天際的春草,所牽動的詞人的“春愁”究竟是哪壹種呢?詞人卻到此為止,不再多說了。“草色煙光殘照裏,無言誰會憑闌意”寫主人公的孤單淒涼之感。前壹句用景物描寫點明時間,可以知道,他久久地站立在樓頭眺望,時已黃昏還不忍離去。“草色煙光”寫春天景色極為生動逼真。春草,鋪地如茵,登高下望,在夕陽的余輝下,閃爍著壹層迷濛的如煙似霧的光色。壹種極為萋美的景色,再加上“殘照”二字,便又多了壹層感傷的色彩,為下壹句抒情定下基調。“無言誰會憑闌意”,因為沒有人理解他登高遠望的心情,所以他默默無言。有“ 春愁 ”又無可訴說,這雖然不是“春愁”本身的內容,卻加重了“春愁”的愁苦滋味。作者並沒有說出他的“春愁”是什麽,卻又掉轉筆墨,埋怨起別人不理解他的心情來了。
作者把筆宕開,寫他如何苦中求樂。“愁”,自然是痛苦的,那還是把它忘卻,自尋開心吧!“擬把疏狂圖壹醉”,寫他的打算 。他已經深深體會到了“春愁”的深沈,單靠自身的力量是難以排遣的,所以他要借酒澆愁 。詞人說得很清楚 ,目的是“圖壹醉 ”。為了追求這“壹醉”,他“疏狂”,不拘形跡,只要醉了就行。不僅要痛飲,還要“對酒當歌”,借放聲高歌來抒發他的愁懷。但結果卻是“強樂還無味 ”,他並沒有抑制住“春愁”。故作歡樂而“無味”,更說明“春愁”的纏綿執著。至此,作者才透露這種“春愁”是壹種堅貞不渝的感情。他的滿懷愁緒之所以揮之下去,正是因為他不僅不想擺脫這“春愁 ”的糾纏,甚至心甘情願為“春愁”所折磨,即使漸漸形容憔悴、瘦骨伶仃,也決不後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才壹語破的:詞人的所謂“春愁”,不外是“相思”二字。
這首詞妙在緊拓“春愁”即“相思”,卻又遲遲不肯說破 ,只是從字裏行間向讀者透露出壹些訊息,眼看要寫到了,卻又煞住 ,掉轉筆墨,如此影影綽綽,撲朔迷離,千回百折,直到最後壹句,才使真相大白。詞在相思感情達到 *** 的時候,戛然而止, *** 回蕩,感染力更強了。
蝶戀花 ?柳永
佇倚危樓風細細,望極春愁,黯黯生天際。草色煙光殘照裏,無言誰會憑闌意。
擬把疏狂圖壹醉,對酒當歌,強樂還無味。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3、眾裏尋他千百度,驀(mo)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出自南宋辛棄疾的《青玉案》
經過千百次的尋覓,終於在燈火冷落的地方發現了她。人們都在盡情的狂歡,陶醉在熱鬧場中,可是她卻在熱鬧圈外;獨自站在“燈火闌珊處”,充分顯示了“那人”的與眾不同和孤高。“眾裏尋她幹百度”極寫尋覓之苦,而“驀然”二字則寫出了發現意中人後的驚喜之情。這裏作者以含蓄的語言,表現了人物內心的活動。這首詞先用大量筆墨渲染了元夕的熱鬧景象,最後突然把筆鋒壹轉,以冷清作結,形成了鮮明強烈的對比。這種對比,不僅造成了境界上的強烈反差,深化了全詞的意境,而且很好地起到了加強突出人物形象的作用。燈火寫得愈熱鬧,則愈顯“那人”的孤高,人寫得愈忘情,愈見“那人”的不同流俗。
青玉案
南宋 辛棄疾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
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
玉壺光轉,壹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
眾裏尋她千百度,驀然回首,
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請問誰知道辭職信要提前多少天提交?不用那麽麻煩。 實際操作,比如妳是每月中旬15號拿工資,妳提前1個星期辦理辭職手續,但工作還是做到15號為止。
請問誰知道這樣壹句話的出處
南齊書 卷二十七 列傳第八 蕭子顯 ◎劉懷珍 李安民 王玄載(弟玄邈)
初,孝武世,太祖為舍人,懷珍為直閣,相遇早舊。懷珍假還青州,上有白驄馬,齧人,不可騎,送與懷珍別。懷珍報上百匹絹。或謂懷珍曰:“蕭君此馬不中騎,是以與君耳。君報百匹,不亦多乎?”懷珍曰:“蕭君局量堂堂,寧應負人此絹。吾方欲以身名托之,豈計錢物多少。”太祖輔政,以懷珍內資未多,二年冬,征為都官尚書,領前軍將軍,以第四子寧朔將軍晃代為豫州刺史。或疑
懷珍不受代,太祖曰:“我布衣時,懷珍便推懷投款,況在今日,寧當有異?”晃發經日,而疑論不止。上乃遣軍主房靈民領百騎追送晃,謂靈民曰:“論者謂懷珍必有異同,我期之有素,必不應爾。卿是其鄉裏,故遣卿行,非唯衛新,亦以迎故也。”懷珍還,仍授相國右司馬。建元元年,轉左衛將軍,加給事中,改霄城侯,增邑二百戶。明年,加散騎常侍。虜寇淮、肥,以本官加平西將軍,假節,西屯巢湖,為壽春勢援,虜退乃還。
懷珍這裏是南齊的劉懷珍,字道玉,平原人,漢膠東康王寄後也。祖昶,宋武帝平齊,以為青州治中,至員外常侍。伯父奉伯,宋世為陳南頓二郡太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