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故事 - 音樂天才阿炳的坎坷人生:又抽又賭,因梅毒致使雙目失明,為何活成這樣?

音樂天才阿炳的坎坷人生:又抽又賭,因梅毒致使雙目失明,為何活成這樣?

有人說,二胡只有兩根弦相依為命,所以聲音顯得淒苦動人。而聽二胡曲子《二泉映月》時,只覺悲傷至極,悲傷之余是無限的寂寥、平靜、不甘,真就宛如曲名,皓月映於湖上,平靜無比,只有起風時湖面泛起漣漪,把月光弄皺。這壹淒涼動人,又反復起伏,能讓人聽到第壹個音符就淚如雨下的曲子,承載的是那個雙目失明的音樂天才阿炳壹生的苦難和滄桑。

悲涼的前半生

世間最大的悲哀,不過是生來連家庭都不能夠完整。阿炳出生於江蘇無錫的壹個道觀中,原名華彥鈞,父親是道觀的當家道士華清和。但因母親地位低下,華清和不能認這個孩子,他的母親只好帶著他去別處謀生,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

阿炳四歲時,母親終無奈地結束自己的生命,來結束備受世俗歧視、充滿苦難的人生。八歲時,他被送到生父身邊,華清和卻沒有認這個分別八年的孩子,只教他叫師父。而阿炳也就以為師父只是師父。他在道觀當了小道士,讀了三年私塾,後隨擅長道教音樂的父親學習二胡、琵琶、笛子、鼓等樂器。

小阿炳繼承了父親的音樂基因,從小就顯示出了音律上的天賦。而學樂器的過程總是艱辛的,父親對他要求很高,每日都讓他進行嚴苛的訓練,例如讓他站在風口練習吹笛子,還在笛尾掛上秤砣以增強腕力。在學習二胡時,手上常被勒出血印,也長了厚厚的繭。他後來在演奏上的出神入化,跟那時候的刻苦練習是分不開的。十七歲時,他就得以參加道教音樂演奏,深受觀眾喜愛。

二十壹歲時,華清和逝世前在病床前告訴了阿炳他真正的身世,並讓他繼承了道觀當家道士的位置,和壹位堂兄***同執掌道觀。得知真相的阿炳在震驚之余,只有滿心已然溢滿的悲涼。自己竟是個私生子,而悉心教導自己的、多年尊敬的師父竟是拋棄自己多年的父親。

沒有父母管教,又懷著悲涼的少年阿炳,內心麻木起來,開始玩世不恭。他坐著當家道士的位置,卻抽食鴉片,流連於花街柳巷,沈迷賭博,對父親留下的產業也不管不問,終日放浪形骸。

荒唐的生活會帶來荒唐的結果,因為不潔身自愛,沈迷嫖妓,阿炳染上了梅毒,梅毒又侵襲了他的器官,害他雙目失明。而壹直揮霍道觀的產業,又使產業敗在了他的手裏。在失去對道觀的控制權之後,阿炳流落街頭。

街頭賣藝

阿炳雙目失明,身無分文,但好在他還有壹身絕學,還有他熱愛的音樂。他不再墮落下去,選擇在街頭賣藝為生。他從來都不乞討,穿著壹身破爛但幹凈的長衫,戴著盲人墨鏡,戴著帽子,拿壹把二胡,左邊插著笛簫,右邊插著快板,樂曲聲和說唱聲回蕩在無錫的街頭,以此謀生。壹個自稱“瞎子阿炳”的民間藝術家從此誕生了。

街頭賣藝的生涯也不是那麽順遂,阿炳顯然搶了乞丐們的飯碗,時常受乞丐欺負,幸得無錫偵探頭子薛福瑞肯為阿炳出頭,他才能安然無恙。

阿炳有時也在船上賣藝,船工們同情他,從不收他票錢。阿炳的樂曲聲在灑滿月光的船上回蕩,給壹段段無聊而漫長的旅途增添了生機。船上的乘客常常沈浸在阿炳的演奏中,入迷得錯過了站。1929年,阿炳和寡婦董彩娣結了婚。有了家庭之後的阿炳,更是努力賣藝求生,許多動人的樂曲都是在賣藝生涯中創作出來的。

不久後,抗戰爆發,無錫被小鬼子占領,阿炳隨著妻子以及小舅子到鄉下避難了壹段時間。回到無錫後,阿炳在離市中心很遠的地方賣唱。晚上進城回家時,寧可憑著盲眼殘留下的壹點余光,在夜裏走遠路進城,也不願抄近路而碰到總讓他拉兩首曲子的日本人。他是人窮誌不窮的人。

阿炳在夾縫中求生,但身體每況愈下,還得了肺病,這使得他無法再到街頭去賣藝,靠著在家裏給人修琴賺壹點錢度日。好在,上天沒有讓他的壹輩子就這麽度過。

被稱為“中國版貝多芬”

阿炳在家時閑來無事會教鄰居的小孩演奏樂器。南京師範大學教授黎松壽孩童時跟阿炳是鄰居,從小就對二胡感興趣,時常受到阿炳指點。黎松壽長大後考上了民樂系,他的壹個老師是從中央音樂學院來的楊蔭瀏教授。

壹日,黎松壽在琴房外隨手拉起了壹首二胡曲,引起了楊蔭瀏的註意,他覺得這簡直是極好的民樂。老師問黎松壽那是首什麽曲子,黎松壽說是壹個民間藝人教的。楊蔭瀏提出想拜訪這位民間藝人,錄下他演奏的這首曲子,兩人於是約好到無錫拜訪他。這首曲子,就是後來的《二泉映月》。

那時的阿炳已經幾年沒有練琴了,聽聞來訪的目的,他反復練習了幾天,精心錄制了我們現在聽到的《二泉映月》和其他幾首二胡曲、琵琶曲。據黎松壽回憶,錄制的《二泉映月》還不是阿炳最好的水平。當時天氣冷,手是僵的,加上阿炳身體不好,手勁不夠,演奏起來總不如以前。

1950年9月25日,阿炳平生第壹次,也是最後壹次登臺演出,是在無錫的壹場小型文藝演出上,他支撐著病體上臺,演奏了他平生拉了無數次的二胡曲《二泉映月》,臺下的人聽完無不動情。1950年12月4日,阿炳在家中死去,他的生命定格在了57歲,他的壹身絕學也隨著他被埋進了黃土。他逝世時,妻子正好回鄉下去,身邊空無壹人,生來孤苦,死時也孤苦。

阿炳的絕學,不僅僅是能把二胡、琵琶等奏得出神入化,聲聲都有故事,扣人心弦,在人的心上留下深刻的印象,還在於他的二胡能模仿各種聲音,在演奏的同時能講著故事,說壹些時事,與音樂完美配合。語言和音樂相搭配,並且兩者都能做到完美,在那時候的無錫很是受人歡迎。1959年,外交部將《二泉映月》這首曲子作為我國傳統民樂的代表送給國際友人,這首二胡曲子從此在國際上廣為流傳。阿炳被稱為“中國的貝多芬”,《二泉映月》被稱為中國的《命運》。

阿炳也確實跟貝多芬相似,才華橫溢,受盡磨難,卻不屈服於苦難。壹個雙目失明,壹個雙耳失聰,作為音樂家卻都有其感官上的缺失,不免是壹種不幸。但也正是不幸使他們在困頓中締造出了扣人心弦,值得流傳千古的作品。他是個令人嘆息的藝術家。我們只能在那壹首首曲子裏,傾聽這個偉大的藝術家跌宕起伏、懷著熱愛和憧憬的壹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