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故事 - 西方賞石界論“賞石藝術與非藝術”

西方賞石界論“賞石藝術與非藝術”

On Western stone appreciation——Art of stone appreciation and non-art

文/馬鴻斌

by Ma Hongbin

中國觀賞石.3

名稱家在呼喚

石種對節白臘石 龜紋石

規格盆長150cm

收藏馮連生

眾所周知,盡管“賞石”(也稱觀賞石、奇石、雅石等)的概念與界定還沒有達成***識,但是,“賞石”的概念與界定至少包括以下幾個主要因素:大自然天然形成的(而非人為加工制作的)巖石、礦物晶體、古生物化石。本文探討的領域只局限在“大自然天然形成的巖石類的賞石”這個範圍,未包括對礦物晶體和古生物化石的研究。

本文試圖通過對西方賞石界關於“賞石藝術與非藝術”的論述,讓讀者更深入地了解西方賞石學術理論的研究現狀,以便開闊視野,並期待在今後的東西方賞石理論比較研究中取得突破性的成果。

美國主流賞石界的多元化觀點:盆栽和水石是兩種藝術相關聯的藝術形式,贊成水石是壹門藝術認為具有底座的賞石整體是藝術品;以對中國古典賞石的文化藝術關聯的深入研究為主;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對中國古典賞石以及底座進行研究受到日本人賞石觀念的影響,間接承認觀賞石是藝術。

中國觀賞石.3

西方世界稱中國古典賞石、中國文人石為“Spirit Stones of China”或者“Chinese Scholars Rocks”,而稱呼現代奇石為“Rock”或“Enjoying Rock”。筆者認為,目前,美國主流賞石界對賞石文化與藝術方面的研究呈現多元化,主要分為以下四支:

水石是藝術,盆栽和水石是兩種藝術相關聯的藝術形式

根據2002年秋季出版的歐洲水石協會英文版《水石期刊》報道,2002年5月17日至19日,在美國華盛頓的國家植物園舉辦了壹場盆栽與水石的專題研討會,論壇的主題是盆栽和水石這兩種藝術相關聯的藝術形式。舉辦這次國際學術研討會的目的就是為了提供更加深入的有關盆栽科學和水石藝術,以及相關藝術形式的歷史與發展的各種資訊。美國國家植物園理事Thomas Elias博士、Petedel Tredici博士、Bill Valavanis先生、Robert D Mowry先生和Larry Ragel先生分別以《盆栽:西方的發現與傳入》《Larz Andersen及其盆栽》《盆景介紹》《中國傳統供石》和《美國加州景觀石欣賞的發展》為題做了演講。盆栽與水石歷史學家Hideo Marushima先生講述了盆栽與水石兩種藝術形式。Arishige Mstsuura先生認為:“沒有壹件東西比得上自然的石頭,但是有可以允許的人為加工的範圍……水石是大自然天然形成的石頭,美石(優美的石頭)就是這些沒有任何人為加工的石頭。因此,我認為石頭是可以使之成為水石的,除此之外,人為加工石頭頂部或者加工太多而使石頭成為了人造制品。在天然石頭與人為加工石頭兩者之間,還有壹種介於兩者之間的石頭。因此,我認為壹些石頭可以切割某壹部分而且也應該切割和加工才更好看。”顯然,美國部分賞石家認為水石是壹門藝術。遺憾的是,對於水石是否是藝術品,他們沒有做深入的論證。

中國觀賞石.3

賞石整體是藝術品

1 996年開始,美國雕塑藝術家Richard Rosenblum的文人賞石收藏開始在紐約、波士頓、西雅圖、蘇黎世、柏林等歐美的大博物館、美術館巡回展出。1997年,他出版了研究專著《Worlds Within Worlds:The Richard Rosenblum Collection of Chinese Scholars Rocks》(《世界中的世界:理查德·羅森布魯姆的中國傳統供石收藏》筆者譯,下同)。該書匯集了文物、歷史、繪畫、雕塑、地質諸方面的專家為本次展覽所撰寫的論文。該書被認為是代表了近期西方學界將賞石作為藝術,並從美學欣賞的角度對賞石所做的研究。羅森布魯姆認為,奇石底座是文化與自然的巧妙結合,“拿走底座,奇石還原為自然物體;把它放回座子上,它又從石頭變成了藝術品。”羅森布魯姆逝世後,他生前捐贈給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的數方藏石,至今還在該博物館亞洲館展出,供遊人參觀。

對中國古典賞石的文化藝術關聯的深入研究

根據丁文父著《中國古代賞石》(三聯書店2002年9月版)“緒論”,他對中國古典賞石與現代西方世界賞石做了深入的研究。他認為,“有壹種藝術”曾經深刻地影響了中國悠久的繪畫、雕塑、園林以及工藝歷史,但又突顯於西方的藝術學界並引起強烈的震撼,它就是“中國的古典賞石”。美國主流賞石界對中國古典賞石所進行的文化、歷史、斷代、分類、欣賞、雕刻、功能、地質諸方面的深入研究,不僅將中國古典賞石的認識推向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廣度,而且對國際賞石界有關賞石與藝術的研究帶來了全新的啟示。

中國觀賞石.3

美國賞石界關於中國古典賞石的文化藝術關聯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壹、“藝術中的賞石”和賞石作為文化

根據丁文父“緒論”的介紹,1985年,美國紐約舉辦了有史以來第壹次以中國古典賞石為題的展覽。這次展覽的副標題是關於“藝術中的賞石”(Rock in art),而非“作為藝術的賞石”(Rock as art)。美國美術史學者John Hay先生撰寫的論文《Kernels of Energy, Bones of Earth》(《精神之魂 地球之骨》),代表了早期西方學界從文化內涵方面對中國古典賞石所做的研究,論述了賞石在園林等多種藝術形式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1995年,John Hay先生發表了《The Culture of Rocks in China and Japan:Meaning and Context》(《中國和日本的石文化:內涵與聯系》)壹文,以東西方以及中國和日本不同的宗教體系為背景,通過比較,再次闡述了古典賞石的文化涵義。這壹次的研究,作者徑直把賞石作為文化現象(Rock as culture)。因此,可以說美國賞石家將“藝術中的賞石”和賞石作為文化。

二、具有暗示能力的藝術形式及抽象的和表現的現代藝術的意味

也有美國賞石家認為,賞石“具有暗示能力的藝術形式及抽象的和表現的現代藝術的意味”,比如:1997年,美國學者Claudia B rown在論文《Chinese Scholars Rocks and the Land of Immortals: Some In Sight from Painting》(《中國人文石及其永恒主題:繪畫之我見》)中認為,雖然中國的賞石不全然是象征的,至少也是具有很強的暗示能力的藝術形式。

Robert D Mowry所撰寫的《Chinese Scholars Rocks:An Overview》(《中國人文石概論》)文章認為,以靈璧石和英石為主的、供文人在室內欣賞的所謂文人石充滿抽象的和表現的現代藝術的意味。

三、關於中國古典賞石“天成”與“人為”的關系研究

Jan Stuart在其論文《Where Chinese Art Stands:A History of Display Pedestal S for Rocks》(《中國藝術的底座:人文石陳列幾座的歷史》)中,首次全面地闡述了底座在賞石展示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底座成為附屬賞石而又獨具壹格的藝術品。藝術家Richard Rosenblum (1940-2000)在《An Artist Collects》(《藝術收藏》)中強調,賞石曾經雕刻是壹個不爭的事實。他對於賞石“天成”與“人為”的關系做了深入的探討,把壹直到Auguste Rodin仍在爭論的藝術創作問題引申到中國古典賞石的評介中。

中國觀賞石.3

四、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對中國古典賞石以及底座進行研究

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對中國古典賞石以及底座進行檢測,恐怕是美國人最先的研究。比如:美國哈佛大學Eugene Farrell等人運用掃描電鏡(SEM)、X光衍射法(XRD)、散能光譜電子微探分析(EMPA-EDS)以及傅立葉轉換光譜(FT-IR)技術對中國古典賞石進行研究,證明有多種雕琢、打磨、塗色手段。但是,自然和人為作用的痕跡通常很難準確區分。Alan Jay Kaufman的穩定同位素分析還表明,靈璧石和英石的碳氧比率變動很大,比較而言,靈璧石可能有單壹產地而英石可能是多源的。美國賞石界對中國的古典賞石進行技術研究,有助於鑒定人為和天成的賞石,以便於理解歷史上的賞石文化和賞石藝術及其流變歷程。

五、受到日本人賞石觀念的影響,間接承認觀賞石是藝術

根據美國賞石家彼得·阿拉迪和艾倫·沃克在《當代世界賞石概況》中的介紹,日本移民盆景大師Yuji Yoshimura與美國學者Vince Covello合著的《日本觀賞石藝術》壹書於1 984年出版,被認為是西方玩石的入門書籍,影響了西方人的賞石觀念。可以認為,它影響了壹些西方賞石家間接承認觀賞石是藝術的觀念。

英國、德國及其歐洲賞石界的觀點

根據丁文父“緒論”的介紹,1995年,英國文物專家Paul Moss和Brian Harkins出版了《When Men and Mountains Meet:Chinese and Japan Spirit Rocks》(《人與景觀的對話:中國賞石和日本賞石》)壹書,該書著錄了中國賞石和日本賞石各大約三十件以及其他三十余件與賞石相關的作品,並就賞石的形象、種類以及底座的樣式和年代做了簡要說明。美國賞石家彼得·阿拉迪和艾倫·沃克在《當代世界賞石概況》中介紹,英國倫敦大英博物館將兩件體積龐大的中國文人石“作為中國藝術品收藏整體的組成部分”(見上海《環球賞石盆景》創刊號)。

根據《賞石文化》(總第7期)刊登的德國水石協會主席、歐洲賞石協會副主席Willi Benz (威廉·本茨)在所撰寫的《水石——亞洲美石的藝術》中指出“在許多遠東國家,這樣作為藝術品具有很高的價值的石頭具有不同的稱謂。”德國賞石家指出:具有很高價值的石頭可以作為藝術品。

意大利賞石家Marco Favero也指出:“在歐洲,石頭當作水石來欣賞的主要是那些美麗的石頭,除了很少的石頭外,我還沒有見到過任何有靈性的盆石。無論如何,在歐洲,我可以作證,對水石的癡迷令我感到疑惑。”

由於筆者掌握的資料的局限,也由於英國、德國和歐洲賞石界涉入賞石文化的時間還很短,他們對賞石是否是藝術的觀點的論述,我們仍然知之甚少。

是中國與世界接軌,還是世界與中國接軌

2006年5月3日,在雲南昆明“第七屆中國賞石展暨國際賞石展”上舉辦了“國際賞石高峰論壇”。歐洲賞石聯合會主席、國際賞石博物館副主席、國際賞石收藏聯合會副主席、德國賞石協會名譽顧問威廉·本茨先生在“論壇”上介紹了歐洲賞石文化的歷史、分類以及藝術鑒賞等內容。他說,賞石文化在歐洲最大的困難有兩點:壹是歐洲沒有賞石文化的背景,二是不懂中文。在歐洲,將賞石分為四類:景觀類、象形類、抽象類和色彩類。歐洲人賞石受日本人的影響最大,他本人最喜歡景觀類的賞石。他們後來了解到日本很多文化藝術(包括賞石文化)的根源在中國。筆者聯想起1997年10月31日在上海“第四屆亞太地區盆景賞石會議及展覽會”上舉辦的“賞石研討會”,當時的歐洲賞石聯合會副主席、德國賞石協會主席威廉·本茨先生也介紹了歐洲水石文化的情況,認為賞石在歐洲還是壹門很年輕的藝術形式。令人遺憾的是,威廉·本茨先生在1997年10月的演講和9年以後的2006年5月的演講內容,除了承認賞石文化的源頭在中國之外,兩次演講的內容幾乎沒有太多的變化。這也從壹個側面反映了歐洲賞石界在學術性研究方面並沒有取得實質性的創新與突破。相比之下,北美洲賞石界似乎在賞石學術研究方面做得更深入。

中國觀賞石.3

名稱騰飛

品名附英德石榔榆盆景

規格樹高45cm

作者薛平

目睹了目前日本賞石界“漸次開始出現衰退跡象”的狀況,反觀中國賞石界理論研究出現的空前活躍狀況和中國賞石界取得的許多理論研究成果,佐藤觀石先生發出了“果然我充分地領會中國是漢字之國、語言之國”和“在中國賞石的觀賞態度實在是‘美學般的’且‘哲學般的’”的感慨。然而,筆者曾認為,就算在中國,相對於當代的主流文化而言,賞石文化是介於“主流文化”“亞文化”與“非主流文化”之間的“亞主流文化”或“準主流文化”。

筆者認為,賞石是壹種文化現象已經無可非議,然而“賞石是藝術”似乎沒有完全得到認同。“賞石是否是藝術”,問題本身並不重要,不同的國家、不同的賞石家有著不同的回答。重要的是,我們對賞石文化的應有態度以及運用科學發展觀正確對待。日本賞石史上曾經出現的認為賞石不是藝術而不租給展覽場地的做法以及“賞石非理論”態度或者將賞石視為壹般文化行為等做法不應該在當代中國賞石界再重演,日本賞石界“漸次開始出現衰退跡象”也不應在當代中國賞石界發生。

我們認為,中國作為賞石文化的發源地,既不可夜郎自大,也不要盲目崇洋媚外,要用科學發展的眼光看待問題。對側重於科學性的礦物晶體類賞石文化而言,與世界接軌似乎無可厚非;然而,對於側重於審美藝術性的巖石類賞石文化而言,不是中國要與世界接軌,而是世界在與中國接軌!

東西方賞石文化界的學術交流與合作,將有助於把21世紀中國賞石文化和世界賞石文化的發展推向壹個前所未有的新的歷史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