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沒有類似美國文化中「Road Trip」式旅遊形式?
就汽車旅行的文化來說,中國目前還無法跟美國相比。甚至歐洲、日本都無法跟美國相比。壹方面是美國汽車普及時間極長,1920年代就已經達到壹半以上的家庭有車,汽車確實深入人們的生活,圍繞汽車發展了很多設施和業態。比如大家都知道的motel(汽車旅館),這種旅館在美國旅遊業中的定位類似中國的經濟型快捷酒店,但相對後者,經營方式和房間布置比較粗放,另外壹大特點是走廊本身是利用簡易陽臺搭建的大大節省了建築成本,房間門直接對外,安全性和私密性比較差,但對於汽車旅行來說,停車很方便。如果要做長距離的公路旅行,住宿成本會是大頭,如果不能控制在合理範圍內,自駕車長距離旅行的吸引力就會下降。下圖這種是最普通的,還有壹種定位比上面這種略高檔壹些的motel,建築內部有車庫,直接通房間。有的這種motel入住check-in甚至都不用下車,進門處會有個電話,通過電話辦理入住手續,解鎖車庫門,然後直接開到車庫裏面,下車進房間。這樣的話旅行的行李甚至不用從車裏拿出來,想要隨時到車庫裏拿。某種程度上增大了居住空間。要更省錢的話,還可以自己帶帳篷,壹路露營過去,營地壹般只收10-15美元壹晚,甚至有的地方是不收錢的。下圖是加州的露營地的分布圖要更省錢的話,還可以自己帶帳篷,壹路露營過去,營地壹般只收10-15美元壹晚,甚至有的地方是不收錢的。下圖是加州的露營地的分布圖旅途中要吃飯的話,也有很多drivethru。雖然個人還是比較喜歡下車去吃飯,可以活動壹下。如果進了城市,很多商業也都在這樣的plaza裏面,很容易停車:國家公園也基本都是可以開車玩的。少數地方才是給妳走的trail。相比之下中國的景區基本進去都是trail。停車也不便。並不適合在“途中”旅遊中國目前鄉下的旅館整體上還是很便宜的,設施也算幹凈整齊,所以如果要長途旅行成本其實完全可以接受。但未來隨著中國經濟發展,城鄉差距進壹步縮小,因為中國畢竟人口密度大,用地沒有美國那麽寬裕(未來鄉下的小城鎮可能地價會上漲不少吧),所以住宿方面要同時滿足低成本和開車方便可能不能簡單走motel的路線。未來中國的汽車旅館會發展成什麽樣,我很期待。另壹方面是美國地理尺度較大。走roadtrip會更震撼壹些。相比之下,歐洲面積還是較小(僅計算歐盟區的話),另外即使隨著歐洲壹體化跨國旅行變得比較容易,很多人還是習慣選擇坐火車,壹來比較舒適快捷,二來跨國開車即使法律上沒問題,行車的禮節、習慣,路況、路標等方面還是有壹些區別,所以在歐洲跨國自駕遊還是遠沒有美國跨州旅行那麽普遍。至於中國,其實中國也不小,但是中國的城市相對集中在東部,加上人口流動性還是沒有美國大(美國畢竟是移民社會),壹般的事務性出行和探親訪友不像在美國那樣很容易要橫穿整個北美大陸。放兩張人口密度圖就應該容易理解了。不過,中國這種形態對於公路旅行也有其獨特的魅力。中國的西部還存在真正的邊疆,駕車進藏、進疆,穿越幾百公裏的無人區,能夠得到征服邊疆的成就感,加上有些地方路況依然不太好,在車迷中間還是有『朝聖』式的崇高地位。但美國雖然號稱狂野大西部(Wildwest),但其實壹戰以後美國的老西部的歷史就已經終結,全美除了阿拉斯加基本不再有真正意義上的無人區。就像下面美國人口密度最低之壹的Montana州的這張圖,雖然看上去很荒涼,但是路旁的電線其實告訴妳妳並沒有離開文明。相比之下,中國的西部是這樣相比之下,中國的西部是這樣甚至是這樣這是真正的邊疆。此外,如果說普遍意義上的公路旅行,那麽騎自行車旅行可能是當代中國比美國更發達的壹種文化。11年我從南京騎車到黃山,壹路看到的美景至今難忘,只可惜當年沒有gopro能更好的記錄下來。我在美國也騎自行車,但卻從未敢騎車去公路旅行。美國的公路設計沒有考慮自行車、騎自行車的人也少是壹方面,但更重要的是,美國大部分地方人口密度太低,萬壹騎車路上有個什麽問題,靠走路根本不可能到達下壹個聚落。顯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