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魯姆認為,人總是渴求滿足壹定的需要並設法達到壹定的目標。這個目標在尚未實現時,表現為壹種期望,這時目標反過來對個人的動機又是壹種激發的力量,而這個激發力量的大小,取決於目標價值(效價)和期望概率(期望值)的乘積。用公式表示就是:
6?1M 表示激發力量,是指調動壹個人的積極性,激發人內部潛力的強度。 6?1V 表示目標價值(效價),這是壹個心理學概念,是指達到目標對於滿足他個人需要的價值。同壹目標,由於各個人所處的環境不同,需求不同,其需要的目標價值也就不同。同壹個目標對每壹個人可能有三種效價:正、零、負。效價越高,激勵力量就越大。 6?1E 是期望值,是人們根據過去經驗判斷自己達到某種目標的可能性是大還是小,即能夠達到目標的概率。目標價值大小直接反映人的需要動機強弱,期望概率反映人實現需要和動機的信心強弱。這個公式說明:假如壹個人把某種目標的價值看得很大,估計能實現的概率也很高,那麽這個目標激發動機的力量越強烈。
[編輯]期望模式
怎樣使激發力量達到最好值,弗魯姆提出了人的期望模式:
個人努力—→個人成績(績效)—→組織獎勵(報酬)—→個人需要
在這個期望模式中的四個因素,需要兼顧三個方面的關系。
①努力和績效的關系。這兩者的關系取決於個體對目標的期望值。期望值又取決於目標是否合適個人的認識、態度、信仰等個性傾向,及個人的社會地位,別人對他的期望等社會因素。即由目標本身和個人的主客觀條件決定。
②績效與獎勵關系。人們總是期望在達到預期成績後,能夠得到適當的合理獎勵,如獎金、晉升、提級、表揚等。組織的目標,如果沒有相應的有效的物質和精神獎勵來強化,時間壹長,積極性就會消失。
③獎勵和個人需要關系。獎勵什麽要適合各種人的不同需要,要考慮效價。要采取多種形式的獎勵,滿足各種需要,最大限度的挖掘人的潛力,最有效的提高工作效率。
[編輯]期望理論(Expectancy Theory)和 需要層次理論
研究激勵過程中,壹條途徑是研究人們需要的缺乏,運用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找出人們所感覺到的某種缺乏的需要,並以滿足這些需求為動力,來激勵他們從事組織所要求的動機和行為;另壹條途徑是從個人追求目標的觀點來研究個人對目標的期望,這就是期望理論。依照這壹條途徑,則所謂的激勵,乃是推動個人向其期望目標而前進的壹種動力。期望理論側重於“外在目標”。需要理論著眼於“內在缺乏”。本質上這兩種途徑是互相關聯和壹致的,都認為激勵的過程是在於:實現外在目標的同時又滿足內在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