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農表達的是對愛情的有始有終。
卡農的作者帕卡貝爾(Pachelbel),德國人。在他10幾歲的時候,戰亂使他淪為孤兒。流浪到英國的他被英國壹個小村莊的天天在教堂彈琴的琴師收養,之後他天天聽那個琴師彈琴,耳濡目染也學會了鋼琴。
在他們旁邊的鎮上上有壹個女孩子叫Barbara Gabler,家裏有錢有勢,Barbara Gabler也是鎮上最漂亮的女孩,自從到教堂聽了帕卡貝爾彈的曲子,就愛上了他。
很多有錢人上門向Barbara Gabler提親都被拒絕了,因為Barbara Gabler心裏只喜歡帕卡貝爾。但女孩子嘛,都比較害羞,從小被寵到大的Barbara Gabler壹直不敢向帕卡貝爾表白,後來Barbara Gabler就找了個理由,說要去帕卡貝爾那裏學鋼琴,她對帕卡貝爾說自己熱愛音樂,希望可以拜師學藝。
半年裏,Barbara Gabler天天練習,餓了就叫家裏的用人送些吃的,困了就趴著睡壹會。半年壹轉眼就過去了,Barbara Gabler參加了比賽,果真的拿了獎。Barbara Gabler想拿這個獎杯去找帕卡貝爾並向他表達自己的愛意,但當她去找帕卡貝爾的時候,帕卡貝爾已經不在了。當時正值戰亂,帕卡貝爾被征去打仗,Barbara Gabler知道後說:“好,我等他回來。”
就這樣Barbara Gabler等了Pachelbel整整3年多,在這期間村長的兒子看上了Barbara Gabler ,村長的兒子很清楚Barbara Gabler已經心有所屬,就叫人從前線運回來壹具碎屍體,說那就是帕卡貝爾。帕卡貝爾沒有父母和親戚,沒有人可以對證,Barbara Gabler相信帕卡貝爾真的已經死了,趴在"帕卡貝爾"的屍體上哭了3天3夜,那時,村長的兒子買了很多的禮物去找Barbara Gabler提親,Barbara Gabler沒有理睬。
在3天後的晚上,在當時帕卡貝爾教Barbara Gabler鋼琴的教堂裏,Barbara Gabler割腕自殺了。
而帕卡貝爾在Barbara Gabler離開的半年裏,他發現沒有Barbara Gabler在身邊,自己少了很多很多的快樂,其實很多事情就是這樣失去了才知道珍惜。帕卡貝爾在Barbara Gabler離開後才發現原來自己已經不知不覺的愛Barbara Gabler,只是因為她學琴不努力所以就埋沒了對她的喜歡。
當時他準備寫壹首歌,做為向Barbara Gabler求婚的禮物,當他完成了卡農的1/3的時候。他被招去打仗了,在戰亂中,自己的生命多次都是九死壹生,每當心中不舒服的時候都會想到Barbara Gabler,想到教她彈琴的日子......那段時光真是值得懷念啊。之後他完成了卡農剩下的2/3。
在Barbara Gabler自殺後了第2個月,帕卡貝爾回到了村裏。他從村民的口中知道了Barbara Gabler的故事和她為自己做的所有事後,他咆哮著,放聲大哭。
他找到了Barbara Gabler的家人,問她現在葬在哪。她家裏人都不肯告訴帕卡貝爾,隨後的壹次禮拜,帕卡貝爾招集他們村和Barbara Gabler村上所有的人,他坐在鋼琴前強忍著淚水,彈出了卡農“Canon(D Major)”彈後,在場的所有人沒有壹個沒有落淚的。
擴展資料帕赫爾貝爾是巴赫之前偉大的管風琴家之壹,也是中德學派的代表人物。他的眾贊歌前奏曲把北德宗教性較強的旋律移植到南德較為抒情的音樂氣氛中去,自成壹體。
帕赫爾貝爾最有名的作品是約作於1680-1690年的《D大調卡農》,最初完成時是壹首《D大調卡農和吉格舞曲》,以三部提琴配通奏低音樂器寫成,但只有《卡農》廣為流傳,此曲註重對位、編排,如同自然、數學公式般以演繹的方式,紡織永無止境的理性之路,給人以寧靜、平和和鼓舞,被稱為“人類理性在音樂上的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