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故事 - 音樂作品有哪些?

音樂作品有哪些?

小提琴協奏曲《梁祝》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將民間故事中的“草橋結拜”、“英臺抗婚”、“墳前化蝶”3個主要情節,分別安排在奏鳴曲式的3個主要部分之中。樂曲開始,在弦樂長音和定音鼓輕柔的震音的背景上,響起清脆婉轉的笛聲,接著雙簧管奏出優美動聽的旋律……這是壹段漂亮的前奏,使人想到“春光明媚、鳥語花香”的圖景。前奏結束後,在清淡的豎琴伴奏下,獨奏小提琴奏出純樸美麗的“愛情主題”。

這壹主題由獨奏小提琴在低八度上復奏壹次之後,大提琴聲部與獨奏呼應對答,象征著梁祝草橋亭畔雙雙結拜的情景,繼而,全樂隊再次奏出“愛情主題”。這壹主題的充分陳述表現了男女主人公相互傾慕、喜悅激動的心情。隨後是獨奏小提琴的壹段自由華彩,它細致地刻畫了祝英臺愛戀著梁山伯卻又無法表白的復雜心情。華彩段還使前面的音樂更加完滿,並為下面音樂的引入做好準備。接著,輕快的伴奏推出了活潑流暢的第二個主題。

這個帶有嬉戲特點的主題,通過帶有中國民族民間音樂手法特征的加花、擴展重變(變奏),技巧性的變化、對比,帶復調因素的織體寫法等發展過程,把梁祝同窗三載、***讀***玩的生活描繪得聲色俱俏、呼之欲出。而後音樂轉入慢板。

由獨奏小提琴奏出的這壹旋律,脫胎於“愛情主題”,音調的纏綿、速度的緩慢渲染出惋惜戚切的情緒,使人意會到梁祝二人長亭惜別、依依不舍的情景。

樂曲的展開部由3個段落組成:第壹段是“英臺抗婚”。由主音至屬音的下行四音列音調從慢轉快、從弱到強,形成風暴欲來、惴惴不安的氣氛,遂在急促的三連音烘托下鋼管奏出代表封建勢力的主題,以此寓示“逼婚”。

與它相抗的是獨奏小提琴奏出的、由“愛情主題”變體而成的、帶有散板特點的短句和悲憤的歌腔。繼而變為由呈示部中第二主題的對比部分音調演化而來的“抗婚主題”:切分節奏和強勁四音和弦演奏,體現著不屈的精神和中燒的怒火。兩個音樂主題交替出現,逐漸形成了第壹個矛盾沖突的高潮——強烈的抗婚場面。此後,樂隊停下來,壹支單簧管奏出引子五度下行音調的變體,在這淒楚的色調上,進入展開部的第二段——獨奏小提琴的悲切曲調:大提琴隨後在低音區復奏這壹旋律,與小提琴對答交流,在表現上符合了“樓臺相會,互訴衷情”的情節。此後,音樂急轉直下,以閃板、快板表現祝英臺在梁山伯墳前向蒼天控訴。在這個展開部的第三個段落中,用京劇中倒板和越劇中器板的“緊拉慢唱”的手法,漸次推出第二個發展的高潮——“哭靈投墳”。在小提琴奏出欲絕之句後,鑼鼓管弦齊鳴,達到全曲最高潮。

樂曲的第三部分——再現部,清脆婉轉的笛聲又起,豎琴的華彩送出以中慢速度演奏的“愛情主題”。由於加了弱音器演奏,使音樂帶上了朦朧虛幻的味道,象征著梁山伯、祝英臺雙雙化蝶,翩翩起舞。獨奏小提琴與樂隊的交替復奏,把純真的“愛情主題”抒發得淋漓盡致,細致處理的結尾,濃化了作品的浪漫主義色彩;親切迷人的獨特風格,更使它的形式美與內容美完美統壹。

《費加羅的婚禮》

《費加羅的婚禮》四幕喜歌劇,取材於奧地利被禁演的博馬舍的話劇。改編後的劇本削弱了原劇對封建社會的抨擊,增添了抒情性的描寫。這部歌劇熱情地歌頌了以費加羅、蘇珊娜為代表的“第三等級”人們的正直、勇敢、機智的品質,揭露和諷刺了以伯爵為代表的封建貴族的驕奢和虛偽。歌劇的序曲高度概括了全劇的喜劇歡樂氣氛,音樂材料雖然不是來自歌劇,但從中可以感受到費加羅和蘇珊娜的機智、美麗的形象。這個序曲采用省略發展部的奏鳴曲式,壹開始小提琴奏出疾走如飛的第壹主題,然後轉由木管樂器詠唱。呈示部的小結尾還出現了新的優美、細膩的旋律。

序曲言簡意賅,很好地體現了這部歌劇所特有的輕松和歡樂,它那進展神速的節奏充滿了生活的動力。這部歌劇的序曲常常脫離歌劇單獨在音樂會上演奏,深受人們的歡迎。在這部歌劇中還有壹些久唱不衰的唱段,費加羅詠嘆調《不要再去作情郎了》就是壹首流傳極廣的男中音獨唱曲。伯爵的書童凱魯比諾是個風流少年,伯爵調他去擔任衛兵軍官時,費加羅唱這首歌送給他,音樂具有進行曲風格,采用回旋曲式ABACA的形式,第二插部快速地反復同壹個音調,表現出詼諧、幽默、俏皮的特點。

這首費加羅詠嘆調非常有名,很多著名的歌唱家都演唱過,它還常常作為音樂會獨唱曲目演出,深受世人的喜愛。

《第五交響曲》

《第五交響曲》又稱《命運交響曲》,是古典樂派德國偉大作曲家貝多芬1805年完成的。這正是貝多芬異常痛苦的時期,個人戀愛上的受挫和耳聾日益嚴重使貝多芬幾乎絕望了。在這樣的情況下,貝多芬以驚人的毅力和頑強的鬥誌,完成了這部偉大的作品。《命運交響曲》是壹首光明戰勝黑暗的壯麗凱歌,揭示了人生所遇到的失敗和勝利、痛苦和歡樂。全曲***分4個樂章:第壹樂章奏鳴曲式,體現了作者壹生與命運搏鬥的思想。貝多芬在回答他的學生興德勒時說,第壹樂章的主題思想是“命運的敲門聲”。樂曲壹開始就沖出了強勁有力的命運敲門式的動機,在這壹動機基礎上發展出驚惶不安的第壹主題。

直到圓號吹出由命運動機變化而來的號角音調,才引出明朗、抒情的第二主題。

這壹安謐溫暖的主題似乎表現人們面對嚴酷的命運,表現出壹種無可奈何的心情與對幸福的憧憬。但是這樣的安寧場面並不長久,執拗的命運動機並沒有消失,它只是暫時躲在第二主題的低聲部。隨著命運叩門聲的重新出現,在展開部,這兩個主題展開了激烈的、戲劇性的鬥爭,威風凜凜的命運暫時占了上風。命運動機不僅是第壹樂章的核心,而且貫穿全劇始終。

第二樂章是壹首輝煌的抒情詩,體現了人的感情體驗的復雜世界。第壹主題抒情、安詳,充滿內在的熱情,由中提琴和大提琴拉出;第二主題由銅管樂器吹出英雄豪邁的凱旋進行曲。第三、四樂章沒有間歇,表示決戰前夕各種力量的對比和群眾歡慶勝利的場面。當樂曲發展到高潮時,狂歡突然中斷,又響起了早已喪失元氣的命運動機的威嚇聲,輝煌的第四樂章的第壹主題再次響起,這場與命運的決戰終於以光明的徹底勝利而告終。

這部交響樂是貝多芬全部交響樂創作中最有代表性的壹部。

《藍色多瑙河》

《藍色多瑙河》100多年來傳遍全球,被譽為是奧地利“第二國歌”。它滲透著維也納人熱愛家鄉的情意。然而這首充滿生命活力和愛國之情的圓舞曲,最初是應維也納男聲合唱協會的請求創作的合唱圓舞曲,作曲家約翰·斯特勞斯受到詩人卡爾·貝克的壹句詩的感染:“真情就在那兒蘇醒,在多瑙河邊,在那美麗、蔚藍色的多瑙河邊。”

他找到了這首名曲的靈感,經人填詞,於1867年2月13日演出,效果壹般。半年以後,他將這首合唱圓舞曲改編成管弦樂曲,在巴黎國際博覽會上演出獲得真正成功。樂曲按典型的維也納圓舞曲結構:序奏——5首小圓舞曲——結束部寫成的。序奏壹開始圓號在小提琴震音的襯托下吹出主題動機,使人聯想起黎明的曙光撥開了河面上的薄霧,森林倒影在靜靜流淌的多瑙河上,接下來是5首連在壹起演奏的小圓舞曲。在每壹首小圓舞曲中都體現出了在無比美好的大自然裏,在美麗的多瑙河兩岸,春天來了,人們歡欣、舒暢,盡情舞蹈。結束部再現了幾個小圓舞曲的某些段落,最後在熱烈歡騰的氣氛中結束全曲。這首既有民族風格又有高度藝術性的樂曲,體現了壹種奧地利人特有的品格,正如漢斯立克所說:“不管奧地利人相逢在世界何處,這首沒有歌詞的《馬賽曲》,就是他們無形的身份證。”

《卡門》

《卡門》是100多年來各國上演最多的歌劇經典作品之壹,是法國著名歌劇作家比才的代表作。在這部歌劇中現實主義得到深化,社會底層的平民小人物成為作品的主角。在音樂中把濃郁的民族色彩,個性鮮明的音樂語言,以及法國喜歌劇傳統的表現手段熔於壹爐,創造了19世紀法國歌劇藝術最高成就。

歌劇《卡門》是根據法國19世紀批判現實主義作家梅裏美的同名小說改編的。主人公煙廠女工卡門是壹個漂亮而有性格的吉蔔賽姑娘,她愛上了軍曹霍塞。霍塞被卡門的魅力所吸引,拋棄了原來的情人。為了討得卡門的歡心,霍塞離開軍隊,加入了卡門所在的走私販行列。當他發現卡門不再愛他,又愛上了鬥牛士時,霍塞難以忍受,最終殺死了倔強的卡門。這部歌劇的序曲由3個部分組成:1.熱烈的西班牙節日主題;2.鬥牛士主題;3.悲劇性的卡門主題。

樂曲壹開始由木管、銅管和弦樂器奏出嘹亮熱烈的進行曲風格的第壹主題。它色彩明朗,情緒歡快,不可抑制的歡樂、熱鬧氣氛把人們帶到了西班牙賽維勒鬥牛場中。接著樂隊以輕盈的力度奏出了充滿豪爽傲氣的鬥牛士的主題,銅管樂器則為之提供堅定、瀟灑和興高采烈的節奏背景,體現了壹種勝利的英雄性色彩。在弦樂器的顫奏背景下,卡門的悲劇性主題以緩慢的速度在樂隊的低聲部中呈現,這是壹個有兇兆的令人難忘的命運動機,同時也預示了歌劇的悲劇結局。

在這部歌劇中,各種體裁各種風格的合唱有10多首,色彩繽紛,引人入勝。卡門所唱的《愛情就像壹只不馴服的鳥》和《西班牙塞吉第亞舞曲》是非常出色的唱段。前者以連續下滑的樂句不斷反復,調性遊移在同名大小調之間,表現了卡門熱情、倔強、誘人的形象;後者以鮮明活潑的節奏,帶有野氣詠嘆性的旋律,進壹步顯示了卡門熱情、潑辣的性格。《鬥牛士之歌》是鬥牛士答謝歡迎他的群眾而唱的壹首歌,音調雄壯有力,好似壹首凱旋的進行曲。歌劇中還有壹些富有戲劇性的卓越的重唱。

《茶花女》

《茶花女》是廣大中國觀眾和讀者所熟悉的壹部作品,是三幕歌劇。劇本是皮阿威根據法國小仲馬的同名小說改編而成,由威爾第作曲,皮亞維作詞,1853年3月6日首演於意大利威尼斯鳳凰劇院。音樂以細微的心理描寫、誠摯優美的歌詞和感人肺腑的悲劇力量,集中體現了威爾第歌劇創作中期的基本特點。雖然由於各種社會原因而遭到失敗,但它很快就得到了全世界的贊譽,被認為是壹部具有出色藝術效果的巨著,並由此成為各國歌劇院中最受歡迎的作品之壹。難怪《茶花女》的原作者小仲馬要說:50年後,也許誰也記不起我的小說《茶花女》了,但威爾第卻使它成為不朽。劇本對被侮辱與被損害的弱者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對壓迫下層市民的資產階級偏見與世俗勢力作了壹定程度的揭露。它不僅飽含感情地寫出了瑪格麗特的不幸遭遇,為她的悲劇結局而嘆息,而且突出了她那善良真誠的品格與崇高的自我犧牲精神。瑪格麗特是壹個淪落風塵但心地純潔的女性形象。

《茶花女》的意大利名稱為Traviata,原意為“壹個墮落的女人”(或“失足者”),壹般均譯作“茶花女”。歌劇描寫了19世紀上半葉巴黎社交場上壹個具有多重性格的人物——瑪格麗特。她名噪壹時,才華出眾,過著驕奢淫逸的妓女生活,卻並沒有追求名利的世俗作風,是壹個受迫害的婦女形象。雖然她贏得了阿爾弗雷德·阿芒的愛情,但她為了挽回壹個所謂體面家庭的“榮譽”,決然放棄了自己的愛情,使自己成為上流社會的犧牲品。

《茶花女》舞臺照《E小調第九交響曲》

《E小調第九交響曲》也稱《新世界交響曲》,19世紀下半葉世界交響音樂珍品,在世界各地經常上演。這部交響曲是捷克偉大的民族音樂家德沃夏克1893年在美國寫的,同年底在紐約首演時獲得很大成功。德沃夏克以真誠質樸的感情和鮮明親切的音樂形象,抒發了他對美國這個新大陸的印象和感受,以及對祖國和家鄉的思念之情。全曲***分四個樂章,它的結構采用古典曲體。第壹樂章是嚴格的奏鳴曲式,慢板的引子悠閑而自在地奏出沈思般的樂句,好像把人們引入想象世界,體驗著作者初到美國時的感受。緊接著樂隊以強烈的節奏打破寧靜,奏出又像是憤怒吶喊,又像是熱情號召的第壹主題。

這個以固定節奏型為基礎具有民間舞蹈性的樂句由單簧管和大管奏出,主題的前四小節是運用美國黑人“靈歌”的切分節奏,後四小節是典型的斯拉夫歌曲性音調,這壹主題有機地貫穿在整部交響曲中。副部有兩個甜美的富於歌唱性的主題,帶有黑人民間音樂的特點,甜美中體現了鄉愁和傷感的思緒。第二樂章,復三部曲式,這壹樂章受到美國詩人朗費羅的長詩《海華河之歌》中“森林中的葬禮”壹章的啟發。海華河是壹位印第安的民族英雄,他溫柔而美麗的妻子明內哈哈在饑餓中死去,人們默默地向她告別。英國管獨奏的旋律揭示了海華河孤獨、悲傷的心境和慘淡的氣氛。據說在美國初演時,許多聽眾聽到這個旋律時感動得熱淚沾巾,評論家們也把它看成是壹切交響樂慢板中最動人的樂章。後來這壹旋律被改編成很多器樂獨奏曲。德沃夏克的壹位學生把它改編為獨唱曲和合唱《思故鄉》,廣為流傳,後來人們竟把它誤認為是美國民歌。樂曲在這裏遠遠超過了原詩的形象,體現了德沃夏克對波希米亞的深深眷戀之情。第三樂章諧謔曲,這壹樂章作曲家好像把“新世界”暫時撇開,從“海華河的婚宴中的印第安舞蹈”得到啟發,沈浸在故國的民間舞蹈的海洋之中,舞蹈由慢而快不停地旋轉。第四樂章奏鳴曲式,熱情澎湃,氣勢宏大雄偉。這是壹個總結性的樂章,前面樂章的主題壹壹再現,這些主題經過發展變化後,與新主題交織在壹起,將樂曲推向高潮。

《西班牙狂想曲》

《西班牙狂想曲》是拉威爾著名的作品,這位公認的管弦樂大師以他高超的技巧,華麗多彩的音響,大大豐富了樂隊整體的表現力。然而,此曲在首演時保守派在演奏廳裏發出嘲弄的聲響,而拉威爾的支持者卻報以熱烈的喝彩聲。

拉威爾是具有西班牙血統的法國作曲家,對西班牙有著特殊的感情,作品中常采用西班牙題材。音樂上並不直接引用西班牙民間音樂,而是加工成壹種具有西班牙精神的音調,使同行們十分驚訝和嘆服。

《西班牙狂想曲》***由4首樂曲組成,描繪了西班牙的生活風俗場面。第壹首樂曲為“夜的前奏曲”,開始小提琴與中提琴奏出下行音型,以表現夜晚安靜的氣氛。

第二首樂曲為“馬拉加舞曲”。馬拉加舞曲是西班牙南部壹種很有力的凡旦戈舞曲,拉威爾運用這壹體裁創作出色彩艷麗、獨特新穎的樂曲。

第三首樂曲為“哈巴涅拉舞曲”,哈巴涅拉是帶有歌唱的慢速度哈瓦那舞曲,它在西班牙非常盛行,音樂獨具匠心,充滿著溫柔之感。

第四首樂曲為“集市”,描繪了民間集市上的喧鬧和節日狂歡的生動場面,情緒十分活躍,是壹首西班牙舞曲風格的管弦樂曲,氣勢宏大、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