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故事 - 明末清初的時候,亞洲經歷了壹場怎麽樣的大災難?

明末清初的時候,亞洲經歷了壹場怎麽樣的大災難?

明清小冰期可以說是世界歷史上延續時間最長、影響範圍最大的壹次自然災害,關於明清小冰期的形成,至今仍然是個迷,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明清小冰期還是壹場神秘的天災,下面我們來詳細說壹說這件事:

自明朝嘉靖二十九年至清朝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550年至公元1770年),全球氣溫出現了壹次明顯的下降過程,並壹直延續到清朝道光、鹹豐年間,這長達300多年的寒冷期,在世界上歷史上被稱為“小冰期”,中國的歷史學者常常稱之為“明清小冰期”。

在“明清小冰期”時期,中國的氣溫出現了明顯的下降,這在歷史文獻上有明確的記載,我們都知道,秦嶺—淮河壹線是1月份0℃等溫線的最南界,秦嶺—淮河以南的河流在冬季壹般是不會結冰的,秦嶺—淮河壹線也是我國暖溫帶和亞熱帶的分界線,位於秦嶺—淮河以南的長江、洞庭湖無論如何是不可能結冰的,但是,在明清小冰期,長江曾經出現過結冰長達壹個月的現象,而洞庭湖結冰最厚的地方達壹尺,浙江壹帶的河流冰層之厚,如履平地,這些極端的天氣都發生在公元1450年至1750年之間。

明景泰四年(公元1453年)農歷十壹月至景泰五年(公元1454年)孟春,山東“大雪數尺,人畜多凍死”,明萬歷四十八年(公元1620年)山東省有的地方又出現了極端天氣,農歷的十月份就普降大雪,冰雪厚度達壹尺許,樹木都被折斷了,野外有大量的鳥獸因食物匱乏而餓死。

我們都知道,位於嶺南地區的廣州出現降雪天氣的現象十分罕見,然而,在明清小冰期的近四百年時間內,廣州的降雪頻率增高,有記錄可查的約為11次之多,如《南海縣誌》記載道:明隆慶三年(公元1569年)農歷十二月,廣州府南海縣(今佛山市南海區)西樵山附近大雪,“林木皆冰”,兩天以後,冰雪才融化。

明萬歷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農歷十二月,廣州府多個地方出現了鵝毛大雪,從十二月初六日至初八日,大雪下了三天,導致從化縣“山谷之中,峰盡壁立,林皆瓊挺”,當地的老人都說,這是從來沒有遇見過的現象。

氣溫下降,會出現連鎖反應,旱災、蝗災、瘟疫頻繁,而這些自然災害在明末清初之時似乎達到了高峰,公元1627年至1641年,黃河流域幾乎年年都有旱災,如崇禎元年(公元1628年),河北地區出現了大旱,史書中有“赤地千裏”的說法,崇禎三年至十七年(公元1630年至1644年)的15年裏,河南省出現了9次旱災,黃河為之斷流,黃河中下遊地區的梁山泊、安山湖竟然都幹涸了。

崇禎年間的旱災持續時間之長,範圍之廣,在歷史上是罕見的,並且有向長江流域蔓延的趨勢,河網密布,魚米之鄉的浙江省在明崇禎十二年至十五年(公元1639年至1642年)也出現了連年的旱災。

連年的旱災,導致莊家欠收,以至於出現了人相食的慘劇,《德平縣誌》中有“大旱,人食草木,有骨肉相食者”的記載。

旱災之後,還出現了瘟疫,如萬歷八年(公元1580年),山西大同“瘟疫大作,十室九空”,這壹年,山西省的太谷縣、忻州、保德州等地也發生了瘟疫,萬歷年間的瘟疫,在河南、河北等地皆有,到了崇禎年間,華北地區的瘟疫又進入了壹個高發期,並且與萬歷年間相比較,其發生的範圍擴大了,陜西、山東等地也發生了瘟疫,這些瘟疫,大多數其實是鼠疫。

為什麽連年的幹旱,容易出現鼠疫呢?主要原因有三點:第壹,旱災期間,人們經常處於饑餓的狀態,身體抵抗力下降,容易受到鼠疫的襲擊;第二,每當幹旱之年,由於降雨量減少,鼠洞中的溫度也會上升,細菌容易在老鼠身上滋生,幹旱會出現糧食作物匱乏的現象,老鼠為了尋找食物,就會向很遠的地方遷徙,當它們的活動範圍擴展之後,也就增加了鼠疫流行的機會,比如有可能把病菌傳染給家鼠,家鼠再傳染給人類;第三,災荒之年,老鼠有在鼠洞中存儲糧食的習慣,人類在缺乏食物的情況下,會主動尋找鼠洞,從鼠洞中取出糧食,這就增加了人類與老鼠接觸的機會,此外,在極端情況下,人類還會把鼠肉當食物來充饑,這樣壹來,更增加了感染鼠疫的機會。

旱災、蝗災、瘟疫的流行,不僅會使人口減少,而會出現流民,流民通過逃荒、遷徙的方式來尋求生存,而“流民”聚集之地,往往會出現“亂民”,人們為了填飽肚子,會鋌而走險,由此引發農民起義。

明末清初的李自成、張獻忠率領的農民起義,皆是由災荒而引起的。

明清小冰期對明朝的社會經濟有影響,對清朝的社會經濟同樣有影響,清朝在康乾盛世的時候,還能應對各種自然災害,到了道光、鹹豐年間,就出現了與明朝相同的情況。

嘉慶元年(公元1796年),乾隆皇帝還在當太上皇的時候,湖北、河南、四川和陜西就爆發了白蓮教起義,史稱“川楚白蓮教起義”,清廷調動10萬軍隊,耗費國庫兩億兩白銀的財政收入,直至1804年,才鎮壓了這場起義,此時已是嘉慶九年了。

如果沒有明清小冰期,也許康熙年間,中國的人口即增長到4億了,晚清民國時期,中國的人口則會增長到至6億至8億,時至今日,也許早就突破20億了,明清小冰期的到來,使得中國人口從2億增長到4億推遲了將近200年的時間,從4億到5億則推遲了近100年的時間,這300年的時間,中國的人口損失了近2億,(此處估計,只是粗略的估計),少增長了多少,可想而知。

當然,明清小冰期的到了,不僅影響了中國的人口增長,也影響了歐洲的人口增長,公元10世紀到14世紀,歐洲有壹個“中世紀溫暖期”,公元1340年,歐洲的人口約達到了7000萬,隨後出現了黑死病、小冰期,影響了人口的增長,直到公元1750年,歐洲的人口才達到1.6億,而從1850年至1900年的短短50年時間內,歐洲人口就從2億多增長到4億多。

那麽,究竟是什麽原因,導致明清小冰期的出現呢?這在學術界仍然是個謎,有多種說法,比較著名的解釋主要有兩個,第壹個解釋與印第安人有關,在新航路開辟之前,印第安人在美洲經常燒荒,從事燒墾農業,森林被燃燒之後,有大量的二氧化碳被釋放到空氣中,增加了溫室效應,公元1500年之後,歐洲人開始來到美洲大陸殖民,並把天花、麻疹等病毒帶到了美洲,在公元1500年至1800年之間,有大量的印第安人遭到歐洲殖民者的屠殺。

還有壹種說法認為,明清小冰期的到來與銀河系的天體運動變化有關,天體軌道的位置變化,可能導致引力、宇宙線的變化,而這些極其微弱的變化,都有可能影響到地球的氣候變化,正因為如此,所以,明清小冰期也被稱為“明清宇宙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