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風時就呈現出飄動搖擺的情態,無風時也有輕盈柔美的風姿。等到花蕊綻開,荷花頂出水面,風姿嬌美,晶瑩欲滴,妳先我後,相繼開放,等到花朵雕謝。
它又在花蒂下生出蓮蓬,蓬中結了果實,壹枝枝獨自挺立,還像未開的花壹樣,和翠綠的葉子壹起挺然屹立(在水面上),不到白露霜降,它也不會收場。
這些都說的是它適於觀賞的方面。鼻子可以享受的,還有荷葉的清香和荷花特異的香氣;避暑,讓人感到暑氣消退;納涼,使人覺得涼氣隨人生出。
至於它可口的地方,就是蓮子與藕,都可以放入盤中,壹齊擺上餐桌,使人滿口香味芬芳。只有霜打枯萎的葉子,七零八落很不好看,似乎成了被遺棄的廢物。
但是把它摘下貯藏起來,又能常年用來裹東西。這樣看來,芙蕖這種植物,沒有壹時壹刻不適於觀賞,沒有壹絲壹毫不能備作家常日用。
原文:
自荷錢出水之日,便為點綴綠波;及其莖葉既生,則又日高壹日,日上日妍。有風既作飄搖之態,無風亦呈裊娜之姿,迨(dài)至菡萏成花。
嬌姿欲滴,後先相繼,及花之既謝,乃復蒂下生蓬,蓬中結實,亭亭獨立,猶似未開之花,與翠葉並擎,不至白露為霜,而能事不已。
此皆言其可目者也。可鼻,則有荷葉之清香,荷花之異馥;避暑而暑為之退,納涼而涼逐之生。至其可人之口者,則蓮實與藕,皆並列盤餐,而互芬齒頰者也。
只有霜中敗葉,零落難堪,似成棄物矣;乃摘而藏之,又備經年裹物之用。是芙蕖也者,無壹時壹刻,不適耳目之觀;無壹物壹絲,不備家常之用者也。
此文出自清代李漁所著的《閑情偶寄》
擴展資料寫作背景:
李漁素有才子之譽,世稱“李十郎”,曾家設戲班,至各地演出,從而積累了豐富的戲曲創作、演出經驗,提出了較為完善的戲劇理論體系,被後世譽為“中國戲劇理論始祖”、“世界喜劇大師”、“東方莎士比亞”,是休閑文化的倡導者、文化產業的先行者,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壹。
壹生著述豐富,他的戲曲論著《閑情偶寄》詞曲部,以結構、詞采、音律、賓自、科譯、格局六方面論戲曲文學,以選劇、變調、授曲、教自、脫套五方面論戲曲表演,對中國古代戲曲理論有較大的豐富和發展。《閑情偶寄》除戲曲理論外,還有飲食、營造、園藝等方面的內容。?
另著有《笠翁十種曲》(含《風箏誤》)、《無聲戲》(又名《連城璧》)、《十二樓》、《笠翁壹家言》等***五百多萬字。
他還批閱《三國誌》,改定《金瓶梅》,倡編《芥子園畫譜》等,是中國文化史上不可多得的壹位藝術天才。
《閑情偶寄》為李漁重要著作之壹。內容包含戲曲理論、飲食、營造、園藝、養生等。在中國傳統雅文化中享有很高聲譽,被譽為古代生活藝術大全,名列“中國名士八大奇著”之首。
《閑情偶寄》中的“飲饌部”,是李漁講求飲食之道的專著。他主張於簡約中求飲食的精美,在平淡處的生活之樂趣。其飲食原則可以概括為24字訣,即:重蔬食,崇儉約,尚真味,主清淡,忌油膩,講潔美,慎殺生,求食益。這正表現了中國傳統文化對飲食的美的追求。
《閑情偶寄》文字清新雋永,敘述娓娓動人,讀後留香齒頰,余味道無窮。周作人先生對此書推崇備至,認為本書唯壹缺憾中在於沒能涉及老年生活,否則必有奇聞妙論。
《閑情偶寄》不僅熏陶、影響了周作人、梁實秋、林語堂等壹大批現代散文大師,開現代生活美文之先河,而且對我們今天提高生活品位、營造藝術的人生氛圍仍有極大的借鑒價值。
林語堂在談到《閑情偶寄》這本書時說:“李笠翁的著作中,又壹個重要部分,時專門研究生活樂趣,時中國人生活藝術的袖珍指南,從住室與庭院、室內裝飾、界壁分隔到婦女梳妝、美容、烹調的藝術和美食的系列。富人窮人尋求樂趣的方法,壹年四季消愁解悶的途徑、性生活的節制、疾病的防治?”
李漁的戲曲論著存《閑情偶寄》詞曲部,以結構、詞采、音律、賓白、科譯、格局六方面論戲曲文學,以選劇、變調、授曲、教自、脫套五方面論戲曲表演,對我國古代戲曲理論有較大的豐富和發展。
《閑情偶寄》除戲曲理論外,還有飲食、營造、園藝等方面的內容。李漁在給禮部尚書龔芝麓的信中說:“廟堂智慮,百無壹能;泉石經綸,則綽有余裕。?托之空言,稍舒蓄積。”可見此書足能反映他的文藝修養和生活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