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故事 - 鉛鋅礦床類型和特征

鉛鋅礦床類型和特征

區內鉛鋅礦床有與海相火山巖有關的火山噴氣型(火山巖容礦)、噴氣沈積型(沈積巖容礦)以及熱液型(包括變質熱液和巖漿熱液)等類型。火山噴氣型鉛鋅礦床常與銅礦緊密相伴,如以郭米寺、小鐵山等為代表的Pb-Zn-Cu型礦床等。噴氣沈積型礦床是祁連成礦帶重要的鉛鋅礦床類型,其典型礦床為錫鐵山、大東溝、蓄積山等。熱液型礦床的產地甚多,但絕大多數屬於礦點或礦化點,僅個別達到小型規模。火山噴氣型的Pb-Zn-Cu型礦床已在有關銅礦類型中論述,本節僅就噴氣沈積型鉛鋅礦床和熱液型礦床予以總結。

壹、噴氣沈積型鉛鋅礦床

1.大東溝鉛鋅礦床

大東溝中型鉛鋅礦地處肅北縣境內,位於柳溝峽-小柳溝前加裏東期大陸裂谷帶 內。大東溝礦區地質圖見圖3-55。

圖3-55 肅北縣大東溝鉛鋅礦區地質草圖

(據甘肅省酒泉地調隊1994年資料改編)

1—第四系;長城系:2—上巖組;3—中巖組;4—下巖組第三巖性段;5—下巖組第二巖性段;6—下巖組第壹巖性段;7—北大河巖群;8—石膏;9—加裏東期黑雲石英閃長巖;10—花崗斑巖脈;11—輝長輝綠巖脈;12—正斷層;13壹逆斷層;14—平移斷層;15—推測斷層;16—背斜軸線;17—向斜軸線;18—地質界線;19—產狀;20—鉛鋅礦體

礦區出露地層為古元古代北大河巖群及中元古代長城系。北大河巖群出露於礦區南北兩側,為壹套中深變質巖系。長城系為壹套淺海- 潟湖相碳酸鹽巖-碎屑巖沈積建造,根據巖性組合由南向北依次劃分為3個巖組:下巖組可分為3個巖性段,第壹巖性段為中厚層狀大理巖化矽質灰巖,底部夾變砂巖和石英絹雲千枚巖透鏡體;第二巖性段為綠泥絹雲千枚巖夾薄層大理巖化灰巖、綠泥絹雲千枚巖,夾石膏透鏡體,厚30~40m,鉛鋅礦體賦存在千枚巖中;第三巖性段為薄層大理巖化灰巖、綠泥絹雲千枚巖、石膏透鏡體,為礦層頂板。中巖組為含炭絹雲千枚巖夾灰巖透鏡體及綠泥絹雲千枚巖。上巖組為薄層狀大理巖化灰巖夾薄層絹雲千枚巖,底部以夾紫紅色粉砂巖透鏡體為特征。鉛鋅礦體賦存於下巖組第二巖性段綠泥絹雲千枚巖中,與圍巖呈整合關系,地層總體走向310°,傾向20°~40°,傾角30°~60°,層間褶皺及小揉皺發育。據大東溝巖石地球化學剖面資料,第二巖性段綠泥絹雲千枚巖中的Pb、Zn、Ag等成礦元素的濃集克拉克值分別達279、28.9、103,顯示出較大的成礦系數。區域上該千枚巖的鉛豐度值大於2000×10-6,高於同類巖石克拉克值的100倍,顯示出其為礦區的主要礦源層。其變質作用較淺,圍巖蝕變為綠泥石化、矽化,次為碳酸鹽化。

礦區侵入巖為加裏東中期中酸性巖類,如石英黑雲母閃長巖和花崗閃長巖,以花崗閃長巖為主(鋯石U-Pb同位素年齡為498.0Ma±0.4Ma)。對花崗巖的化學分析結果進行研究,其A/CNK值為1.26,SiO2為66.13%,屬過鋁質,其成因屬於S型花崗巖範疇,為地殼重熔型花崗巖類。鉛鋅礦床分布於巖體旁側,反映出鉛鋅成礦與花崗巖的侵入及其相伴的熱液活動有壹定的內在聯系。

礦化帶長約4000m,寬10~60m,平均35m,與地層產狀吻合,傾向10°~40°,傾角30°~60°。礦區15~40線間,海拔低於4300m,為主要礦體賦存地段,29線以西及38線以東海拔在4300m以上,地表含礦性差。說明礦區剝蝕程度低,有向下含礦性變好的趨勢。礦化帶已圈定礦體***20個,呈層狀、透鏡狀,平均厚度0.42~5.96m,長30~730m。礦體沿走向傾向延伸穩定,在礦體富集地段,圍巖矽化程度高(圖3-56)。

圖3-56 大東溝鉛鋅礦區0線6礦體剖面

(據甘肅省酒泉地調隊,1994)

1—大理巖化灰巖;2—綠泥絹雲千枚巖;3—構造破碎帶;4—鉛鋅礦體及編號 5—化學樣采集位置及編號;6—穿脈平硐及編號

礦石類型為原生硫化礦石,即含磁鐵礦鉛礦石及含磁鐵礦鉛鋅礦石。礦石呈半自形-他形粒狀、交代結構,浸染狀、細脈浸染狀、條紋及條帶狀、塊狀等構造。礦石礦物有:方鉛礦、閃鋅礦、磁鐵礦等,次為黃鐵礦、黃銅礦、斑銅礦、白鉛礦。脈石礦物主要為:方解石、石英、斜長石、絹雲母、綠泥石等。金屬礦物生成順序:磁鐵礦-黃鐵礦-黃銅礦-方鉛礦-閃鋅礦。礦石Pb平均品位為0.68%~5.85%,Zn含量為0.11%~0.67%。

對礦石中方鉛礦的鉛同位素測定表明(表3-16),鉛同位素組成較單壹,與吊大阪鉛鋅礦床鉛同位素組成相壹致(王誌良等,1998)。在206Pb/204Pb-207Pb/204Pb圖解上投入造山帶鉛同位素演化曲線附近,推斷鉛主要來源於地慢,同時有壹定量加裏東中期熱液改造過程中造山帶鉛的混入。對表3-16中相應樣品的硫同位素分析,其δ34S值為9.6‰~12.0‰,平均為10.8‰。前人研究資料(張理剛,1995)表明前寒武系沈積型礦床的δ34S值為+14‰,由此可推斷本礦區的地層硫參與了成礦作用。

表3-16 大東溝鉛鋅礦礦石鉛同位素特征

此外,王誌良等(1999)對礦區圍巖和礦石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學特征研究結果表明該礦床礦石明顯地繼承了長城系的稀土元素配分特點,但加裏東中期花崗質巖漿的侵位,使得礦石的輕稀土元素含量和重稀土元素含量之間的分餾程度比地層更高。

該礦床具以下成礦特征:①礦體產於千枚巖中,呈層狀、透鏡狀,與圍巖整合接觸,礦石條紋及條帶與圍巖層理壹致,並具同步構造變形特征,顯示出原始沈積;②礦石中金屬礦物的相互交代表明了成礦熱液具多期活動及改造富集作用;③礦質來源於長城系屬潟湖-潮坪沈積環境的碎屑巖-碳酸鹽巖建造;④礦石中鉛同位素年齡值為1151.35~1176.76Ma,與含礦地層年齡接近。以上種種特征表明,該鉛礦床屬沈積-改造層控型礦床,成礦作用是在海岸潟湖-薩勃哈成巖成礦作用的基礎上疊加了熱液改造富集作用。

2.錫鐵山鉛鋅礦床

錫鐵山鉛鋅礦床位於賽什騰山-錫鐵山島弧帶 的中段,產於弧後大型沈積盆地的次級盆地內。礦區出露地層有元古宇達肯大阪巖群、中奧陶—誌留系灘間山群火山-沈積巖系、上泥盆統紅色砂礫巖系及下石炭統長石石英砂巖、砂礫巖(圖3-57)。灘間山群火山—沈積巖系是主要的含礦巖系,自下而上可分為4個巖組:①下部火山—沈積巖組(O2STa),由下部的流紋質-英安質火山巖、中部的基性火山巖(構成雙峰式火山巖)和上部的沈積巖組成,沈積巖層是礦區的主要含礦層。巖組中常見矽質巖、含Zn的鐵錳碳酸鹽巖薄層或紋層。該巖組形成於柴北緣大陸邊緣裂谷環境。②中—基性火山巖組(O2STb),由變質的中—基性火山巖(斜長絹雲綠泥片巖等)及沈積巖夾層組成,常見鐵碧玉巖和矽質巖薄層或透鏡體順層展布。其中的基性火山巖具有鈣堿性玄武巖、島弧拉斑玄武巖和洋島玄武巖等多重地球化學特性。局部地段在該層序底部斷續分布有壹薄層超鎂鐵巖(菱鎂蛇紋巖),表明該巖組形成於地幔強烈上隆的裂陷環境。該巖組火山巖中見含Cu(黃銅礦)的鉛鋅礦化,是區域上的壹個重要含Cu層位。③紫紅色砂(礫)巖組(O2STc),由紫紅色變砂巖夾含礫砂巖構成,顯示了地殼擡升,裂陷噴發的第壹個火山旋回基本結束。④上部中—基性火山-沈積巖組(O2STd),由壹套厚大的中—基性火山巖夾沈積巖組成,基性火山巖中見枕狀熔巖,巖石大多具洋脊火山巖的巖石化學特性。該巖組中常見含鐵矽質巖、碧玉巖及重晶石巖薄層或透鏡體順層展布。由此可知錫鐵山鉛鋅礦床的含礦巖系,是壹套由火山-沈積巖變質而成的綠片巖系。它們由下部的火山-沈積旋回(a、b巖組)和上部的火山-沈積旋回(c、d巖組)組成。鉛鋅含礦層位於下部旋回的沈積巖中。含礦巖系中含豐富的化學沈積巖,由上到下顯示鐵(錳)矽質巖(燧石)→重晶石巖→硫化物(黃鐵礦+方鉛礦+閃鋅礦)層,依次構成了壹個含礦的化學沈積巖序列,從而顯示了海底噴氣沈積的垂向分帶特征。

該礦床有兩個含礦層,其中灘間山群 ?巖段為主含礦層,灘間山群O2STb為次含礦層。主含礦層是壹套變質的灰黑色碳矽泥質沈積巖與碳酸鹽巖的互層沈積,呈北西向(325°士)層狀分布,其下部是灘間山群 巖段的酸性火山碎屑巖(已變質為灰綠色綠泥斜長石英片巖)。主含礦層壹般可分出十多層不同巖性互層組成的巖層,其主要的巖石種類有:①含碳的片巖類,由含量變化較大的石英、綠泥石、絹雲母、斜長石構成,巖石含碳(總碳)在1%左右,其中有機碳在0.2%~0.9%之間,普遍見浸染狀黃鐵礦星點;②大理巖鎂含量低(平均0.41%),而向礦區兩側,大理巖的MgO含量增高,在斷層溝壹帶見有菱鎂大理巖出露。總體上,由下而上,由礦床中部向兩側,大理巖中鎂、鐵、錳的含量有增高趨勢,而鐵錳質大理巖或錳礦層則主要產於該巖段之大理巖中,並主要見於礦區的NW 部位;③含鋅菱鐵礦石膏巖,薄層狀(厚度壹般小於1m),由含鋅菱鐵礦和石膏微晶組成極細的層紋,整合於層狀礦體和大理巖層間,亦見呈脈狀分布於片巖中,巖石含ZnO4.39%~11.76%,且Zn均以類質同象形式取代菱鐵礦之Fe,常見金屬礦物為方鉛礦、閃鋅礦、膠黃鐵礦和黃鐵礦,礦體之頂、底尚未發現明顯的熱液沈積巖,且礦體規模小、品位低、沿走向及傾向變化大。該含礦層的重要特點是:含礦層內變質中—基性火山巖多;黃銅礦及金含量較高,據20件礦石組合樣統計,含Au0~2.3×106,平均0.34×106,含黃銅礦石英脈大都產於該含礦層中、下部,表明灘間山群b巖組是壹個重要的銅、金的含礦層。

圖3-57 青海大柴旦錫鐵山鉛鋅礦床地質圖

(引自青海地質科研所,1986)

1—第四系殘、沖積層;2—下石炭統長石石英砂巖、砂礫巖;上泥盆統阿木尼克組:3—粉砂巖、粉砂質板巖;4—泥鈣質膠結復成分礫巖、砂質頁巖、泥質粉砂巖;中奧陶統-誌留系灘間山群下部火山-沈積巖組:5—千枚狀板巖;6—絹雲綠泥片巖;7—綠泥石英片巖;8—綠泥絹雲石英片巖;9—斜長角閃巖;10—達肯大阪巖群石英片巖、片麻巖、混合片麻巖;11—石墨質片巖;12—大理巖;13—角閃巖;14—石英脈;15—礦體;16—礦帶界線及編號;17—斷層;18—地質界線;19—背斜軸;20—鉆孔、勘探線及編號

礦區為壹向SW陡傾的單斜層,局部地表或淺部向NE陡傾,深部則轉向SW傾。受強烈的後期擠壓,層間滑脫、小揉皺及撓曲十分發育,導致礦體產狀相對復雜多變。區內斷裂十分發育,按其走向,可分為切層(地層)和順層兩組:順層斷裂以礦區北側的灘間山群綠片巖系與達肯大阪巖群變質巖系的邊界斷裂規模最大。該斷裂明顯具先張後壓的多期活動特點,可見糜棱巖、千糜巖與構造角礫巖、構造透鏡體***存,表明其曾經有過韌性剪切—脆性破裂的活動歷史。類似的斷裂還經常見之於灘間山群內部的不同巖組的界面上,但規模較小。順層斷裂構造破碎帶既是熱液運移的通道,也是控礦構造。切層(地層)斷裂主要有SN向與NEE向兩組,多為逆時針方向滑移的扭性斷裂,規模及斷距不大,常錯斷地層及層狀礦體,但局部為脈狀礦體所充填的現象。

礦化帶呈NW—SE向展布,長約5500m,寬50~350m,有平行的3條礦帶。現已探明鉛鋅工業礦體150多個,主要集中於無名溝(S2線)至錫鐵山溝(S20線)間長1700m的地段,成群出現在主含礦層中。礦體群自地表(3200~3350m 標高)向下延深至2800m 標高,深部逐漸尖滅。礦體形態有似層狀—透鏡狀礦體、細脈浸染狀礦體和細脈-網脈狀礦化體3類。似層狀—透鏡狀礦體主要賦存於主含礦層的中、上部,具規模大、品位高的特點,占礦區已探明鉛鋅儲量的90%以上。礦體產狀與圍巖產狀大體壹致。這類礦體主要位於厚層大理巖頂或底部與含碳絹雲(綠泥)石英片巖的界面上,單個礦體長壹般150~250m,厚壹般3~5m,最大延深約400m(圖3-58)。細脈浸染狀礦體規模小(最大者長180m,厚5m)、品位低,礦體數量亦少,主要賦存於次含礦層的中、下部片巖內。礦體由細脈浸染狀黃鐵礦-方鉛礦-閃鋅礦礦石組成,含少量含銅石英脈礦石,礦體形態不規則,與圍巖界線不清,其產狀與圍巖的層理或片理之間常有較小的交角(圖3-59)。細脈-網脈狀礦化體系由方鉛礦、閃鋅礦、黃鐵礦及磁黃鐵礦集合體構成細脈和網脈,這類礦體很少,規模亦小,是後期熱液礦化的典型代表。

圖3-58 錫鐵山礦床S12勘探線地質剖面

(據青海省第五地質隊)

1—紫紅色細砂巖(O2STc);2—斜長綠泥片巖(O2STb);3—含碳絹雲石英片巖 ;4—大理巖;5—鉛鋅礦體;6—斷層

圖3-59 錫鐵山礦床S5勘探線地質剖面

(據青海省第五地質隊)

1—復成分礫巖(D3); 2—細砂巖(O2STc);3—斜長綠泥片巖(O2STb.次含礦層);4—含碳絹雲石英片巖( 主含礦層);5—大理巖( 主含礦層);6—Pb-Zn主礦體;7—細脈浸染狀礦體;8 斷層

礦石工業類型有硫化礦石和氧化礦石兩大類,以前者為主。硫化礦石有塊狀、浸染狀、條帶狀及角礫狀礦石等。主要的礦石礦物有黃鐵礦、膠黃鐵礦、閃鋅礦和方鉛礦,有少量磁黃鐵礦、白鐵礦、毒砂、黃銅礦、磁鐵礦和微量黃錫礦、硫鎘礦、黝銅礦、錫石及金銀礦物等;脈石礦物主要為石英及碳酸鹽礦物(方解石、菱鐵礦等),次為綠泥石、絹雲母、石膏,偶見電氣石、重晶石等,脈石礦物與圍巖礦物組成基本壹致。礦石組構較復雜,大致有兩類:①在似層狀、透鏡狀礦體中,以黃鐵礦、膠黃鐵礦集合體為主的條帶與以方鉛礦、閃鋅礦為主的條帶交互出現的條帶狀構造極發育,其次為花斑狀構造,常見膠狀結構、變晶結構、交代結構等。花斑狀構造常發育於似層狀礦體的邊部,由粗晶方鉛礦、閃鋅礦和脈石礦物構成的花斑狀集合體,是後期熱液作用的結果;②在細脈浸染狀或細脈-網脈狀礦體中,部分礦石常具細脈狀構造,部分礦石中見角礫或碎屑,可能反映了成礦的多期次特征,某些金屬礦物(如黃鐵礦)常發育碎裂結構,則顯示其受動力變質的影響。

礦床的成礦作用分為3期:噴氣沈積成礦期(中晚奧陶世)、變質熱液改造期(誌留紀)和巖漿期後熱液改造期(晚華力西期)。噴氣沈積成礦期形成層狀及條帶狀、膠狀細粒膠黃鐵礦、黃鐵礦(白鐵礦)礦石,變質熱液改造期主要形成塊狀及條帶狀中粗粒礦石,巖漿期後熱液改造期則形成塊狀、粗—巨粒方鉛礦、閃鋅礦和方解石組合的礦石和切層的脈狀礦石、角礫狀礦石。錫鐵山礦床礦石主元素為Pb、Zn、S、Fe,伴生元素Ag、Au、Sn、Cd、In、Cu、As等。就其儲量而言,它為大型鉛鋅硫(銀、金)礦床。氧化帶平均含Pb4.73%、Zn1.66%、金0.78×106,銀0.56×10-6;原生帶平均Pb3.34%、Zn6.75%,Au、Ag的含量往往與硫化物含量呈同消長關系,Ag在方鉛礦中含量最高,Au則與熱液改造型的硫化物相關。鉛鋅品位變化具以下特點,即①似層狀、透鏡狀礦體比細脈浸染狀礦體品位高,大理巖中的透鏡狀礦體最富;主含礦層下部似層狀、透鏡狀礦體品位高,次含礦層中的礦體品位低;具後期熱液改造特點的礦體或礦石品位高,改造愈強烈、礦石礦物重結晶愈好、粒度粗大者,鉛鋅品位最高,尤其鉛品位高。②沿走向,礦床的北西段以鉛鋅礦石為主,黃鐵礦相對較少,Pb、Zn品位高,礦床南東段礦石中黃鐵礦增多,Pb、Zn品位降低。顯示出由NW 往SE,Pb、Zn含量有降低趨勢。③自NW 往SE,主礦體中的Zn/Pb比值有明顯的逐步增高趨勢,礦床NW 端為無鉛鋅礦的錳礦體,往SE,至錫鐵山溝壹帶,礦體的Zn/Pb<1,至無名溝壹帶,Zn/Pb達最高(> 2),在無名溝東南400m的Z36線壹帶的深部(3000m標高之下),鉛鋅礦體逐漸為硫鐵礦體(含銅)取代,從而顯示出明顯的水平分帶。在垂向上,總體上存在由SE深部向NW 淺部Zn/Pb比值降低的趨勢,而礦體的垂向延深,則表現在錫鐵山溝SE側600m處、無名溝SE側400m處及錫鐵山溝NW 側100m處存在3處礦化中心。如果不考慮後期熱液疊加而使鉛更富集的因素,僅以噴氣沈積作為主成礦作用,並假定主含礦層的陡傾斜產狀是成礦後的構造過程的話,則可推斷主噴氣口可能在礦床SE部的深部。

對礦石的鉛同位素進行測試分析,該礦床的鉛同位素變化範圍較大,μ值的變化為8.31~9.12,ω值30.87~40.56,K值3.6~4.32,具異常鉛特征。這表明該礦床的鉛為殼幔混合鉛,混合方式為由海底火山作用帶入海洋的地慢鉛與大陸風化帶入海水的地殼鉛混合,也不排除在消減帶火成活動熱流上升溶解下地殼鉛和上部地殼鉛的混合(鄔介人等,1994)。礦石中硫化物δ34S小於6‰,重晶石δ34S值為10.51‰~10.54‰,表明可能有深部物質的參加。

據研究(張德全等,2005),該礦床形成於弧後盆地環境。關於此類礦床的類型,壹些研究者把其歸為火山巖型塊狀硫化物礦床(鄔介人等,1985),鑒於該礦床與加拿大的蘇利文、澳大利亞的麥克阿瑟河礦床以及我國秦嶺南坡泥盆紀成礦期的壹些礦床有許多相似之處(宋誌高,1986),本次研究把該礦床歸為噴氣沈積型鉛鋅礦床。

3.蓄積山多金屬礦床

蓄積山多金屬礦區(也稱樹基溝多金屬礦區)位於烏蘭縣內宗務隆山中段南坡,地處華力西期宗務隆山裂陷帶 內。該礦床由青海省海西地質隊1959年發現並予以檢查和評價,其後又有數個單位進行過檢查和評價。該礦床壹直由地方小規模開采。

圖3-60 蓄積山多金屬礦區地質略圖

(引自張德全等,2000)

1—第四系沖洪積層;石炭—下二疊統中吾農山群:2—千枚巖;3—灰巖夾千枚巖;4—絹雲母千枚巖、千枚巖夾灰巖;5—厚層狀白雲質灰巖;6—石英脈;7—逆斷層;8—平移斷層;9—性質不明斷層;10—地質界線;11—氧化帶;12—礦體及編號

區內出露地層為石炭系—下二疊統中吾農山群淺變質巖系,巖性以灰巖和千枚巖為主,構成走向近東西,向北傾的單斜構造。礦區斷裂構造發育,以東西向壓扭性斷裂為主,其次有北東、北西和近南北向斷裂,礦化在空間上主要與東西向壓扭性斷裂關系密切,礦體產出具壹定層位,僅賦存於中吾農山群上部的灰巖和雜色砂巖(已變質為千枚巖)中(圖3-60),礦體沿灰巖和雜色砂巖的界面分布,主礦體大多產於灰巖中。圍巖蝕變較發育,蝕變類型有矽化、黃鐵礦化、碳酸鹽化等,其中前兩種與礦化關系密切,矽化分布範圍較大,在礦體和斷層破碎帶附近蝕變強烈,遠離之則減弱。礦化地段的灰巖均有不同程度的矽化,矽化強烈地段礦化以脈狀為主,矽化較弱地段則以浸染狀和團塊狀為主。礦床有兩個含礦層***5個礦體,其中2條為含銅(或含鉛)石英脈型礦體。上含礦層位於礦區北部,產在上巖組厚層—塊狀含矽質灰巖與下巖組上部千枚巖之間的東西向層間斷層破碎帶中,斷續長1500m,寬10~20m,礦體位於含礦層東段,賦存於厚層狀灰巖與絹雲母石英千枚巖接觸界面的構造角礫灰巖中,礦體長22m,平均厚4.79m,礦石呈細脈狀、浸染狀構造,局部見角礫狀構造。原生礦石礦物以方鉛礦、黝銅礦、銅藍、黃鐵礦為主,次為斜輝銻鉛礦,表生氧化礦物有孔雀石、藍銅礦、鉛礬、褐鐵礦等,脈石礦物有石英、方解石、重晶石。礦石鉛品位最高19.89%,平均7.04%,銀最高為164.3×10-6,平均70.40×10-6,銅平均為0.45%。下含礦層位於礦區中部,長1660m,寬20~30m,區內主要工業礦體均位於該含礦層中。如Ⅰ礦體位於其中段,長為377.5m,平均厚2.16m,延深20~40m(圖3-61),礦體頂板圍巖為灰巖、千枚巖,底板為灰巖,礦石以粒狀、碎裂狀及糜棱結構為主,尚有膠環帶狀結構,以浸染狀、條帶狀構造為主,塊狀及角礫狀構造少見,礦石礦物有方鉛礦、黃鐵礦、黃銅礦、含微量黝銅礦、斑銅礦、斜輝銻鉛礦、白鐵礦、鉛礬、孔雀石、藍銅礦,脈石礦物有石英、方解石、絹雲母、重晶石。礦石鉛品位最高35.85%,平均5.09%,銀最高為239.5×10-6,平均62.66×10-6,Cu0.02%,Sb壹般小於0.1%,As壹般0.03%。含銅石英脈在礦區見有多處,但品位壹般較低。礦石礦物以細脈浸染狀、稠密浸染狀產出,主要為黝銅礦和方鉛礦,其次為鉛礬、孔雀石、藍銅礦。礦床成因為噴氣沈積-熱液改造型。

二、熱液型鉛鋅礦床

本類型是指那些受斷裂構造、裂隙構造控制,礦體、礦化體主要呈脈狀、囊狀或不規則狀產出的礦產地,包括單礦脈、含礦石英(方解石、螢石)脈或其他脈狀、網脈狀礦化。該類型鉛鋅礦床分布範圍廣,不受地層巖性的控制,賦礦巖石可以是不同時代的碳酸鹽巖、砂巖、板巖、火山巖及中壹酸性侵入巖體。受斷裂構造控制明顯。礦體呈脈狀,規模小,多為礦點,少數礦床規模達到小型。礦石品位變化大,成礦元素主要是鉛,其次為銀、鋅、銅等。典型的如哲合隆小型鉛礦床。

圖3-61 蓄積山鉛礦床2-2′線剖面圖

(引自青海地質科研所,1986)

1—第四系殘、坡積,石炭系—下二疊統中吾農山群;2—千枚巖;3—含礫千枚巖夾泥灰巖;4—薄層及中厚層灰巖;5—泥鈣質千枚巖夾薄層灰巖;6—薄層灰巖夾千枚巖;7—礦體及編號;8—斷層及地質界線;9—平硐;10—鉆孔及編號

哲合隆鉛礦床位於青海天峻縣境內,礦區大地構造屬於南祁連哈爾騰-哲合隆斷陷帶 之布哈河復向斜,礦區位於布哈河復向斜中哈吉爾背斜南翼,出露地層為誌留系上巖組千枚巖段,為壹套淺變質淺海—濱海相的碎屑巖建造。礦區為傾向北北東的單斜層,北西—北西西向及北北東向、北北西向斷裂構造是本區的構造格架,形成時期可能為加裏東中晚期,其中以北西—北西西向斷裂為主,規模較大。北北東向斷裂規模較小,但卻是礦區主要的儲礦構造,控制礦脈的產出及展布(圖3-62)。巖漿侵入活動以脈巖為主,主要為閃長玢巖脈、石英脈、花崗斑巖脈及碳酸鹽脈,其中石英脈與成礦關系密切。

礦(化)體以含礦石英脈為特征,主要為含鉛石英脈和方鉛礦脈。礦(化)體賦存於垂直地層走向的北北東向和近南北向的斷裂裂隙帶內。已發現的11個礦體,各礦體的賦存圍巖巖性不壹,有綠泥絹雲千枚巖、絹雲千枚巖、變長石石英砂巖和變長石砂巖等,其中賦存於變砂巖的礦體銅鉛鋅含量較高。此外圍巖內還分布有星點狀和細脈狀方鉛礦。礦體呈脈狀展布,平面上具雁行狀排列,剖面上具斜列特征,沿傾向延深較大,最大斜深可達115m(如Ⅳ礦體),礦體長6~180m,厚0.3~2.9m。礦體圍巖蝕變不發育,近礦圍巖具矽化和巖石褪色現象。

礦石類型簡單,有致密塊狀、浸染狀、角礫狀礦石等。成礦元素以鉛為主,伴生銀及金、鋅等元素。致密塊狀礦石方鉛礦含量90%~95%;浸染狀礦石為礦區最主要的礦石類型,方鉛礦含量10%~50%,與閃鋅礦構成團塊,呈星點狀浸染到脈石礦物或貫入到脈石礦物裂隙中;似角礫狀礦石分布局限,主要由方鉛礦、閃鋅礦、黃鐵礦、碳酸鹽礦物、石英等組成脈體膠結圍巖角礫而成。礦區氧化帶不發育,僅在礦體上部形成褐黃色的褐鐵礦化帶。

三、噴氣沈積礦床區域成礦特征

該類型礦床的成礦有以下***同特點。

1)它們都形成於地殼拉伸-裂解的構造環境中,而且定位於大型裂陷盆地的次級海盆內。

2)具有穩定的含礦層位,它們多產在細碎屑巖及碳酸鹽巖沈積層位中。例如大東溝鉛鋅礦床產於元古宇長城系下巖組二巖性段綠泥絹雲千枚巖中;錫鐵山礦床的含礦層為奧陶—誌留系灘間山群下部火山—沈積巖組上部的碳矽泥質沈積巖及碳酸鹽巖,巖層中常見矽質巖、含Zn的鐵錳碳酸鹽巖薄層或紋層;而蓄積山礦床則賦存於上石炭統中吾農山群上部的灰巖和雜色砂巖(已變質為千枚巖)中,礦體沿灰巖和雜色砂巖的界面分布,主礦體大多產於灰巖中。

圖3-62 哲合隆礦區地質圖

(引自青海區調綜合地質大隊,1990)

誌留系上巖組:1—變長石石英砂巖;2—砂巖與千枚巖互層;3—綠泥絹雲千枚巖;4—變長石砂巖;5—絹雲母千枚巖;6—變長石砂巖;7—加裏東期斜長花崗巖;8—閃長玢巖脈;9—礦體及編號

3)含礦層上下均出現代表噴氣作用形成的標誌層,如石膏層、重晶石、矽質巖、碧玉巖層及含鐵(錳)碳酸鹽層等。

4)礦床具多階段成礦特征,主礦床形成後均受到後期的變質熱液、巖漿期後熱液作用的影響和改造,成礦時代越老的礦床,其變質、變形程度越強烈,如大東溝礦床的礦層具同步褶皺彎曲現象,錫鐵山礦床發育明顯切層的脈狀礦體,而蓄積山礦床礦體則產於上巖組厚層—塊狀含矽質灰巖與下巖組上部千枚巖之間的東西向層間斷層破碎帶中。

5)礦床的層控和構造控制特征明顯,礦體多具層狀、似層狀、透鏡狀、條帶狀、細脈浸染狀和細脈—網脈狀、角礫狀等形態。層狀、似層狀、透鏡狀、條帶狀是礦體的主要類型,具規模大、品位高的特點,產狀與圍巖產狀大體壹致,具層控性;而呈細脈浸染狀和細脈—網脈狀、角礫狀等形態的礦體多為後期構造-巖漿熱液改造的產物。後期構造-巖漿熱液改造作用使礦體或礦石品位增高,改造愈強烈,礦石礦物重結晶愈好、粒度愈粗,粒度粗大者,鉛鋅品位最高,尤其是鉛品位高。

6)礦石礦物較復雜,有方鉛礦、黃鐵礦、膠黃鐵礦、閃鋅礦和黃銅礦、黝銅礦,以及少量磁黃鐵礦、白鐵礦、毒砂、黃銅礦、磁鐵礦和微量黃錫礦、硫鎘礦、錫石及金銀礦物等;脈石礦物主要為石英及碳酸鹽礦物(方解石、菱鐵礦等),次為綠泥石、絹雲母、石膏,偶見電氣石、重晶石等,礦石組分較復雜,除主成礦元素鉛鋅外,還伴生有Ag、Au、Cu、As及Cd、In、Sn等其他組分,部分伴生組分甚至達到工業品位,可綜合利用開發。

7)圍巖蝕變發育,主要的圍巖蝕變為黃鐵礦化、矽化、碳酸鹽化和綠泥石化,其中前兩種與礦化關系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