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說,首先應該說明的是這首歌的曲調是地道的民間傳統曲調《十二月》,流行於我的家鄉滄縣南部和鹽山壹帶,歷史很悠久。在我童年時代,就曾見到父輩們每年春節就踏著這個曲調的節奏,邊舞邊唱《十二月》,以表達廣大農民渴望太平生活的心情,到了我十幾歲時,就親身參加了這些活動,所以事隔多年,對這首歌曲仍然記憶猶新,“正月裏來正月正,家家戶戶掛紅燈”以及“呀呼咳呼咳……”的旋律經常在身邊回響。1943年春,我由延安魯藝調回晉綏軍區戰鬥劇社工作,在大秧歌運動中,我寫了壹個秧歌劇名叫《逃難》,劇情很簡單,是描述河南省國民黨統治區壹家三口人,為了躲避水災、旱災、蝗蟲、湯恩伯四害之苦,逃難到了***產黨領導的晉綏邊區,在邊區政府和人民的熱情關懷和幫助下,幸福地安下了家,過上了好生活。根據劇情發展的需要,我就把《十二月》的曲調填上了新詞,作為
該劇的主題歌以歌頌***產黨的領導。記譜時忠實原曲調,只是根據新詞的字數增加了幾個音符,演出效果很好。由於當時晉綏邊區尚無印刷條件出版,加之《逃難》的導演董小吾,直接參與伴奏的李桐樹,了解情況的電影演員高保成都健在,他們對這首歌曲的創作過程都撰文作過證。
這首歌曲在七、八年的流行過程中,詞和曲基本沒變,只是歌詞第壹句的開始增加了壹個字(把“邊區的”改為“解放區的”),曲子也相應的增加了壹個相同的音符,整個旋律保持了原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