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有天後宮。
在宋代和元代,泉州成為世界商貿港口之壹。在泉州有壹座天後宮,它是海內外媽祖廟宇中年代最早規格最高的古建築。泉州天後宮始建於南宋慶元二年(1196年),歷代皆有修葺,保存有宋代構件和明清時期木構建築。主體建築分布於南北中軸線上,有山門、戲臺、東西闕、正殿、東西廊、寢殿、東西軒、四涼亭、兩齋館和梳妝樓等。
天後宮建築的山墻、屋檐、入口、天井四周以及門框、門檻、抱鼓石、柱、梁、勒角、臺階、柱礎、欄桿等建築裝飾部位上,隨處可見飛禽走獸、花草、人物等各類雕刻精美的圖案。
泉州天後宮的主要建築
1、山門
泉州天後宮原山門、馬戲臺因築公路被拆毀,1990年3月,由臺灣鹿港天後宮暨諸委員捐資重建。今山門移用清代晉江縣學橫星,面闊五開間,牌樓式造型,雕花漆繪木構鬥拱,青石龍柱,兩側石雕麒麟,螭虎窗,屋頂重檐四坡面,屋脊反翹瓷雕八龍二鱷,角脊作成鳳尾伸展而卷曲,線條柔和優美,整體結構華麗壯觀。戲臺連接於山門後檐,坐南朝北,木構藻井頂蓋。雕脊畫枋,小巧玲瓏,具有泉州獨特藝術風格。
2、戲臺
戲臺與山門相連,面向正殿,坐南朝北。戲臺臺高1.3米,寬6.4米,深5.15米,總高8米。室內頂部結構形式為木構鬥拱及藻井,並施以彩繪、雕飾,具有典型的閩南建築特色。從戲臺的功能來說,泉州天後宮的戲臺為正殿服務,在舉行祭祀媽祖活動時供演戲酬神用,因此使用頻率不高,故戲臺等級較低,規模較小。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泉州天後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