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為什麽說是讀而生畏呢?下面就來談談我的壹點具體感受。
第壹個是邏輯結構嚴密。 不得不佩服這具有德國哲學傳統的海德格爾在論述的時候邏輯結構非常的嚴密,每壹個問題都是嵌套在另壹個問題的分析之中。問題與問題之間構成相應的邏輯層次,壹個問題的分析才可以分析另壹個問題。所以壹個問題沒有鬧明白,那後面的問題有可能也會不知所雲。
第二個是概念層次眾多。 緊隨著邏輯結構復雜的就是這本書的概念層次眾多,每壹個邏輯結構層次上都會有相應的概念,概念與概念之間形成相互勾連的關系與層次,而且這些概念都有自己的意義。壹個上位的概念包含著好幾個下位概念,每壹個下位的概念又包含著好幾個下下位的概念。
第三個是表述語句復雜。 也恰恰是因為邏輯結構嚴密和概念層次眾多的問題,使得有些語句的表述非常的復雜,而且讀起來特別的拗口。按其相互銜接的邏輯與概念,壹個語句有可能包含著前幾節的內容概念和分析結論,內涵特別的豐富,容量特別的大。所以要是記不住前面的邏輯以及概念之意,有時候壹句話著實讓人摸不著頭腦。
比如說: “現在我們得到了現身的第壹項存在論的本質性質:現身在此在的被拋境況中開展此在,並且首先與通常以閃避著的背離方式開展此在。”P159 這句話不管從邏輯、概念和語句表達上都是如上所述那般。
2
盡管讓人讀而生畏,仍不妨礙這本書的誘人,下面從我粗淺的感知來說道說道。
第壹是問題意識。 這本書的寫作有著強烈的問題意識,即 對存在意義的問題的追問。 導論中明確提出了存在問題的必要性、結構和優先地位。這個問題的提出是在看似不是問題的語境中提出了常人都以為不是問題的問題,因為從大的歷史背景來看,當時大家追問的都是認識論問題。所以意識到存在意義問題懸而未決並將它提出來可謂意義巨大。
第二是歷史意識。 延續問題意識的是海德格爾強烈的歷史意識,也就是說他問題的提出不是隨意提出來的,那他的依據是什麽——是歷史。雖然哲學歷經了從古代本體論——中世紀神學——近代認識論,感覺存在問題在古代就已經解決,近代只是認識論的問題,但是他卻從歷史的梳理中發展存在的意義問題彰而不顯、說而未明。所以 他從亞裏士多德,到笛卡爾,再到康德,從歷史角度將存在問題又清理了出來 。
第三是邏輯意識。 其實前面已經提及到了本書的邏輯結構嚴密。海德格爾從提出存在意義問題就開始運思邏輯的問題,怎麽提出這個問題,怎麽分析這個問題都在其考慮之列。所以從存在到存在者,再到存在論、生存論,他不斷強調他們之間的相互關系和邏輯意義。接著又從存在到此在,再到空間性,再到時間性,又強調了他們之間的相互邏輯關系,並與生存、存在者、生存論、存在論相互勾連。以此展現出了強大的邏輯系統。
第四是方法意識。 當然解決其所提出的問題就需要考慮方法的問題,海德格爾在此也特別進行了強調。延續其老師胡塞爾的方法(這裏也具有歷史意識), 他整篇運用了現象學的方法來分析、展現存在的意義問題。 他還專門澄清了這個方法對於這個問題的獨特意義與價值,說的獨斷點就是只能用這種方法才能來解決存在的意義問題。與此同時他也專門論述了何謂現象學方法,從“象”到“現象”,再到“現象學”予以了闡釋。
第五是概念意識。 最後不得不說的是海德格爾強大的概念意識。由問題出發,遵循著現象學方法,他逐漸提出了“此在”——“在”——“能在”——“操心”——“畏”——“良知”等等相互勾連的概念,相互解釋、相互證明、相互澄清。概念不清楚,或者說語義含混必然導致解釋的阻礙。於是他就創造了眾多的概念來說明存在的意義問題。
3
說了這些,其實我基本沒有看懂,只是有了壹點宏觀的感知。同時,我也意識到了,即使我最後再有壹個月將這本書讀完,我也仍然無法理解這本巨著,尤其是其中具體而微的東西。
最後用文中的壹句我算是有點懂的話來結尾,姑且我認為這句話既是本書的核心思維,也是哲學的旨趣所在。
——“哲學領會諸前提,並漸行深入地鋪展這些前提以及這些前提對之成為前提的東西。”P354
相關內容:
我為什麽讀《存在與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