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及九十稱耄耋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稱半百或知命、六十稱花甲或耳順、七十稱古稀、八十及九十稱耄耋、百歲老人稱期頤。
耄耋(mào dié):八九十歲,泛指老年男性。古時男女稱呼年齡是有區別的,壹般來講,男性稱“壽”,而女性是不稱壽的,壹般稱“福”。在雲南羅平富樂下菜園村有壹塊古匾“期頤人瑞”,說的是該村王姓壹女老人曾經活到壹百多歲,所以有這個稱呼。
在這裏,“期”是期望、指望的意思,“頤”是贍養的意思,“期頤人瑞”指由於年事已高,需要、指望兒孫贍養他
擴展資料:
古代各年齡段的稱謂
1、赤子:初生的嬰兒。孔穎達疏:“子生赤色,故言赤子。
2、繈褓:亦作“繈保”、“強葆”,本意是指包裹嬰兒的被子和帶子。如《後漢書·桓郁傳》:“昔成王幼小,越在繈保。”後借指未滿周歲的嬰兒。
3.孩提:指二三歲的幼兒。《孟子·盡心上》:“孩提之童。”趙岐註:“孩提,二三歲之間,在繈褓知孩笑,可提抱者也。”亦作“孩抱”。
4.齠齔:兒童換齒。《韓詩外傳》:“男八月生齒,八歲而齠齒;女七月生齒,七歲而齠齒。”即指七八歲的兒童。
5.垂髫:指童年。等到兒童年齡稍大,不再能劄發髻,頭發自然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
6.幼學:10歲。《禮記·曲禮上》:“人生十年曰幼,學。”鄭玄註:“名曰幼,時始可學也。”後因稱十歲為“幼學之年”。
7.總角:代指兒童時代。在古代少男未冠,女未笄時疏的發型,就是把頭發梳成兩個發髻,好像頭頂兩角。
8.豆蔻:本是植物名,代指十三四歲的少女。杜牧《贈別》詩:“娉娉裊裊十三余,豆蔻梢頭二月初。”後因謂女子十三四歲為“豆蔻年華”。
9.及笄:指女子年滿十五歲。笄,本來是指古代束發用的簪子。古代女子壹般到15歲以後,就把頭發盤起來,並用簪子綰住,表示已經成年。
10.束發:男子15歲。古代男孩成童時束發為髻,因以為成童的代稱。《大戴禮記·保傅》:“束發而就大學,學大藝焉,履大節焉。”
11.破瓜:指女子十六歲。舊時文人拆“瓜”字為二八紀年,謂十六歲,多用於女子。
12.弱冠:指男子二十歲。古時男子二十歲行加冠禮,表示已成年,也稱加冠。
13.而立:30歲。《論語·為政》:“三十而立。”後因稱30歲為“而立”之年。
14.不惑:40歲。《論語·為政》:“四十而不惑。”後用作40歲的代稱。
15.知命:50歲。《論語·為政》:“五十而知天命。”意謂到50歲才懂得天命。後人因以“知命”為五十歲的代稱。
16.耳順:60歲。以天幹地支輪回而得,天幹十種,地支十二種,壹輪回正好是六十年,故代指六十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