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故事 - 臺中港的歷史沿革

臺中港的歷史沿革

臺中港位於臺中縣梧棲鎮,港口經緯度為北緯24度17分40點3秒,東經120度29分27點3秒。梧棲古稱竹筏穴,居民多以捕漁為生,故又為“網罟寮”,因位居鰲峰山西麓也稱鰲西。公元1891年(光緒17年)地方士紳集議更名,乃取“鳳非梧不棲,非醴泉不飲,非竹實不食”之寓意而更名梧棲。公元1895年(光緒21年),滿清在甲午戰爭中戰敗,將臺灣割讓給日本,公元1938年日本擬訂築港計劃,並訂名為新高港。1944年日本戰爭失利後,全部工程陷於停頓。

20世紀60年代初期,臺灣拓展對外貿易,進出口貨物量急劇增加,致基隆﹑高雄兩港逐漸發生擁擠情況,臺灣當局另辟新港以應需要。1968年8月展開新港港址調查研究,1969年7月完成新港港址調查報告,報經臺當局“行政院”核定臺中港為商、工、漁業的綜合性國際新港。

1971年2月1日臺中港工程局成立,1973年10月31日於北堤拋下第壹車塊石,臺中港建港工程展開。 臺中港港區範圍北起大甲溪南岸,南至大肚溪北岸,東以臨港路為界,西臨臺灣海峽,南北長12.5公裏,東西寬2.5至4.5公裏,總面積約3,793公頃,其中陸域面積占2,820公頃,水域面積占973公頃;包括商港﹑工業港及漁港三部份,分階段執行。

第壹階段興建計劃分三期施工,自1973年10月31日進行第壹期工程,於1976年10月31日啟用通航,其後的第二及第三期工程至1983年6月己全部完成。

第二階段建港計劃則配合臺中港業務成長需要賡續辦理。

臺中港已興建的營運碼頭***47座,總長度11,224公尺,貨櫃8座、客運1座、榖類2座、煤炭4座、管道8座、水泥3座、散雜貨20座及廢鐵1座。

碼頭後線儲轉區的倉棧設施有雜貨通棧13座,水泥筒倉22座,堆貨場8處,貨櫃場3處,液體貨儲槽255座。

臺中港提供業者良好的投資環境,棧埠裝卸及倉儲業務多開放民間投資經營,全港擁有許多自動化的裝卸倉儲設備,作業效率高。

在該港投資的公司計有45家,總投資金額約3,472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