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故事 - 備戰 備荒,為人民《毛澤東語錄》備戰是什麽戰

備戰 備荒,為人民《毛澤東語錄》備戰是什麽戰

主要是指防備敵人侵略,包括蘇修、美帝、國民黨發動派以及壹切反華力量采取和陰謀采取的對華侵略、滲透、顛覆活動。詳見以下材料: “備戰、備荒、為人民”口號的由來 中華人民***和國成立後,壹直面臨著帝國主義的封鎖、包圍和戰爭威脅。從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初起,隨著中蘇關系的破裂、惡化,中蘇邊境出現了緊張局勢,昔日的老大哥變成了“亡我之心不死”的“蘇修”;印度政府不斷蠶食我國領土,在中印邊境東、西兩段同時向我發動大規模的武裝挑釁;侵略我國長達8年的日本,還未同我國恢復正常邦交。而此時,美國在朝鮮戰場遭到失敗後,又發動了侵略越南的戰爭,把戰火燒到了我國的南大門外,威脅著我國的安全。在此以前,美國還多方支持國民黨武裝特務竄擾我東南沿海地區,妄圖建立大規模進犯大陸的“遊擊走廊”;而盤踞在臺灣的蔣介石集團也企圖利用大陸的暫時困難“反攻大陸”。這壹系列嚴峻的事實,使得中國領導人不能不把國家安全放在壹個非常重要的地位加以考慮,不能不高度重視國防建設和戰備工作。在1964年5月至6月的中***中央北京工作會議上,毛澤東把國防看作是與農業並列的“壹個拳頭”。他從存在新的世界戰爭的嚴重危險的估計出發,提出在原子戰爭時期,沒有強大、穩固的後方不行。據此,他提出了把全國劃分為壹二三線的戰略布局,下決心搞好“三線”建設。 1965年6月16日,毛澤東在聽取國家計委關於“三五”計劃初步設想的匯報後指示說:計劃要考慮三個因素,第壹是老百姓,不要喪失民心;第二是打仗;第三是災荒。根據毛澤東的指示,國家計委又對“三五”計劃的投資項目和主要生產指標進行了調整,於7月21日向國務院作了匯報。匯報中提出:“三五”計劃實質上是壹個以國防建設為中心的備戰計劃,要從準備應付帝國主義早打、大打出發,把國防建設放在第壹位,搶時間把三線建設成具有壹定規模的戰略大後方。 8月23日,周恩來在國務院第158次全體會議上講話說:“主席要我們註意三句話,註意戰爭,註意災荒,註意壹切為人民。這三句話,我把它合在壹起順嘴點,就是備戰、備荒、為人民。”這就是“備戰、備荒、為人民”口號的最早提出。 1966年3月12日,毛澤東在關於各省發展農業機械化問題給劉少奇的信中,對“備戰、備荒、為人民”這壹戰略口號做了具體解釋:“第壹是備戰,人民和軍隊總得先有飯吃有衣穿,才能打仗,否則雖有槍炮,無所用之。第二是備荒,遇了荒年,地方無糧棉油等儲蓄,仰賴外省接濟,總不是長久之計。壹遇戰爭,困難更大。而局部地區的荒年,無論哪壹個省常常是不可避免的。幾個省合起來看,就更加不可避免。第三是國家積累不可太多,要為壹部分人至今口糧還不夠吃、衣被甚少著想;再則要為全體人民分散儲備以為備戰備荒之用著想;三則更加要為地方積累資金用之於擴大再生產著想。”從毛澤東這封信中可以看出,備戰也好,備荒也好,壹切都是為了人民。1967年4月,“備戰、備荒、為人民”作為“毛主席語錄”在全國廣為流傳,婦孺皆知。

記得采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