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征的定義
在給出表征的定義之前,我們先理解壹下什麽是 功能性定義(functional definition) 。我們有很多種定義東西的方式,比如可以通過壹個東西的外形來定義它,圓球是空間中到定點的距離等於定長的所有點組成的圖形。我們也可以通過壹個東西的功能(它扮演了什麽角色)來定義壹個東西,比如筆是我們用來書寫的工具。雖然大多數筆是長圓柱形,但是它並不壹定得是圓柱形,它也不壹定得是塑料或者金屬做的,也不壹定用某壹種墨水。事實上只要能用來書寫的東西,扮演這種書寫功能的東西就是筆(即使它的形狀是壹塊披薩)。
接下來我們可以借助功能性定義來談談什麽是心理表征(Mental Representation)。
心理表征就是壹個具有 語義屬性 的 心理 的東西 。
首先,壹個具有語義屬性的東西可以 代表(represent) 或者 關於(be about) 其他的東西,“代表其他東西”的屬性就叫做 語義屬性 。比如壹幅奧巴馬的畫像代表了奧巴馬,“DOG”這三個字母代表了狗,“SOS”代表了急救信號等等。“代表了奧巴馬”,“代表了狗”,“代表了急救信號”就分別是這幅畫畫,字母串DOG和字母串SOS的 語義屬性。 世界上有這麽壹類東西,它自身的出現代表了壹些其他的東西。
其次我們在談論的是心理表征,所以這個東西得是心理的。這裏的“心理的”是壹個模糊的概念。在認知心理學當中,我們並不會對它進行很嚴格的限定,它可以是大腦內的( 空間位置 ),也可以是負責認知知覺等等心理功能的( 功能角色 )等等等。
總之壹個東西是心理表征,當且僅當,它具有語義屬性並且是心理的。
需要註意這是壹個 功能定義。 也就是說,壹個東西是心理表征,無所謂它是什麽做的,在什麽位置,形狀是什麽樣。事實上,在認知心理學的歷史上,對於“心理表征是什麽”有著各種不同的答案。它可以是某壹個神經元的激活狀態,也可以是某幾個神經元的激活狀態,同樣也可以是壹片神經元組成的網絡的壹種激活狀態(這種立場叫做distributed representation,是聯結主義中常運用的壹種表征模式,詳見(McClelland and Rumelhart, 1987))
為什麽認知心理學需要表征?
認知心理學中壹個基本假設是:我們應當把人類心智(Mind)當作壹個處理信息(information processing)的機器來研究。我們的心智從外部世界通過各種感官接收到刺激,從而獲得到信息,然後對這些信息進行加工處理,最終指揮身體作出反應。(這壹種心智研究的基本模型是20世紀對於心理學中對於Skinner行為主義的最大反擊(Chomsky, 1959),從Neisser (1967)的 Cognitive Psychology 這本書開始成為心理學研究的主流。)
我們在從外界獲得信息之後,為了能夠讓我們的心智使用這些信息,有必要通過某種方式把外界的信息加以編碼(encode)。編碼之後就成了我們之前所說的心理表征,它可以停留在我們的意識當中,可以停留在我們的工作記憶(Working Memory)當中,也可以被保存在我們的長期記憶中留給我們今後使用。
我們心智當中有各種各樣的心理表征,其中壹類對於我們極為重要的表征是概念。概念是我們儲存在語義記憶(Semantic Memory)當中,關於某個東西X是什麽的壹種表征(概念的定義是壹個學界非常有爭議的話題。比如大家對於它的結構是像定義壹樣,還是像原型(Prototype)壹樣 (Rosch & Mervis, 1975)?概念是長期儲存在語義記憶當中的,而是在工作記憶中臨時(ad-hoc)制造出來的? (Barsalou, 1983) (Casasanto & Lupyan, n.d.) 等等基本問題壹直都有很大的爭議)。拋開這些問題不談,蘋果的概念是我們儲存在語義記憶當中的 關於蘋果 (語義屬性)的壹種心理表征。它通常包含了蘋果長什麽樣,是什麽顏色,屬於什麽類別,能用來幹什麽等等信息。當我們在處理各種日常任務的時候,我們就需要把蘋果的概念從語義記憶當中調度出來加以使用。比如我們看見桌子上有個紅色圓球狀物體,我們就需要調度出蘋果的概念,來判斷這是不是蘋果。(這麽壹類任務,我們稱之為歸類(categorization),這是認知心理學當中研究概念的重要手段)。
書寫表征
因為問題中問了書寫表征(Orthographical representation),所以稍微提壹下書寫表征是什麽,以及會在什麽領域被用到。書寫表征是壹個在心理語言學中間非常常見的概念,通常出現在字詞識別(word recognition)和閱讀(reading)這些領域。當我們在閱讀文字的時候,我們需要調用關於這些文字形狀的表征(書寫表征)來識別這是什麽字母?abcdefg?或者這是什麽漢字?然後我們才能進行下壹步的處理,識別這是壹個什麽詞語,理解這個詞語是什麽意思。如果是閱讀句子,我們還要判斷這句話的句法結構從而準確的給每個詞語標上論旨角色(thematic role)才能理解這句話的意思。
在英語詞語的識別中,我們對於字母的識別具有 詞語優勢(Word Superiority Effect) 。也就是說,我們對於真詞語中字母的識別速度要遠遠高於假詞語(tave,mave)當中的字母識別速度 (Reicher, 1969)。事實上人類識別文字是具有非常復雜的機制,很多證據表明我們識別文字不是線性壹壹按照書寫,詞語,意義順序的,而是同時借助書寫表征,詞語表征,意義表征多種線索同時處理的。(McClelland & Rumelhart, 1981)
心理表征的哲學問題
心靈哲學和心理學哲學當中也有很多文獻討論心理表征。壹個重要的領域叫做內容理論(Theories of Content)。在心靈哲學中,表征所表示的東西叫做內容。比如“DOG”這個英語詞語的內容就是狗。哲學家的壹個疑問就是,為什麽我們心智當中的這個東西會和外界的東西有這麽壹個表征的關系,為什麽心靈表征具有意向性。(這個關系的另壹個名字叫做意向性(intentionality))
為什麽我們心智中蘋果的概念代表的是蘋果而不是梨子?設想:(1) 很有可能我們在昏暗的光線下會把桌子上的壹個蘋果當成是梨子,從而激活了梨子的概念而不是蘋果的概念。(這就是我們前文所說的歸類任務)(2) 很有可能我們幼年第壹次學習蘋果的概念的時候是看蘋果的圖片學習蘋果的概念的,那為什麽這個概念代表的是蘋果而不是蘋果的圖片或者梨子?
心靈哲學家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作出了各種嘗試。Fodor (1987) 認為蘋果和蘋果的概念之間的Asymmetric dependence決定了這種意向性。Millikan (1989) 認為我們物種進化歷史上運用蘋果概念的正當條件(proper condition)決定了這種意向性。Dennett (1971)認為這種意向性並不是真實存在的,僅僅是人類壹種習慣性attribution。關於這方面的文獻可以閱讀 (Neander, 2012) or (Adams & Aizawa, 2017)
關於心理表征的另壹方面的哲學爭論是心理學究竟需不需要心理表征。當前認知心理學的動態認知這壹個潮流認為,這樣壹種靜態的心理表征應該被心理學研究所拋棄 (Van Gelder, 1998)。如果對動態認知這壹新的框架感興趣的可以閱讀 (Spivey, 2008)
Adams, F., & Aizawa, K. (2017). Causal Theories of Mental Content. In E. N. Zalta (Ed.), The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Summer 2017). Metaphysics Research Lab, Stanford University.
Barsalou, L. W. (1983). Ad hoc categories. Memory & Cognition , 11 (3), 211–227.
Casasanto, D., & Lupyan, G. (n.d.). Ad Hoc Concepts.
Chomsky, N. (1959). A review of BF Skinner’s Verbal Behavior. Language , 35 (1), 26–58.
Dennett, D. C. (1971). Intentional systems. The Journal of Philosophy , 68 (4), 87–106.
Fodor, J. A. (1987). Psychosemantics: The Problem of Meaning in the Philosophy of Mind . MIT Press.
McClelland, J. L., & Rumelhart, D. E. (1981). An interactive activation model of context effects in letter perception: I. An account of basic findings. Psychological Review , 88 (5), 375.
McClelland, J. L., Rumelhart, D. E., Group, P. R., & others. (1987). Parallel distributed . MIT press Cambridge, MA:
Millikan, R. G. (1989). Biosemantics. The Journal of Philosophy , 86 (6), 281–297.
Neander, K. (2012). Teleological Theories of Mental Content. In E. N. Zalta (Ed.), The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Spring 2012). Metaphysics Research Lab, Stanford University.
Reicher, G. M. (1969). Perceptual recognition as a function of meaningfulness of stimulus material.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 81 (2), 275.
Rosch, E., & Mervis, C. B. (1975). Family resemblances: Studies in the internal structure of categories. Cognitive Psychology , 7 (4), 573–605.
Spivey, M. (2008). The Continuity of Mind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USA.
Van Gelder, T. (1998). The dynamical hypothesis in cognitive science. 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es , 21 (5), 615–628.
心智表征 (或認知表征),在 精神哲學 、 認知心理學 、 神經科學 以及 認知科學 等領域中,是壹種假設性的,能夠表示外在現實的內在認知象征,或者是壹種可以讓心智過程得以利用的內在認知 象征 ;又有言“壹個能夠制造某些明確 實體 或資訊類型的 形式系統 ,並且同時能夠提供該系統如何完成工作的詳細資訊。” [1]
心智表征是當下未被感官看見或覺察的事物的心靈意象,人們的心靈常常會有物體、事件和環境的意象 [2] ?,比如說,如果妳被要求去回想壹個生日派對,妳可能會記得當時的壹些人,舉辦的地點,還有妳看過的事物,甚至可能包括妳聞到的味道。妳無法真的聞到或看到這些事物但是妳可以想像它們。
在當代哲學領域中,尤其是 形而上學 的領域,例如 精神哲學 和 本體論 ,心智表征是解釋和描述想法和 概念 的本質的主要途徑之壹。
心智表征(或心靈意象)也能夠表現那些個體沒有經驗過或不存在的事物。想像妳自己在壹個妳沒有去過的地方旅行,或是有第三只手臂。這些事物不是沒有發生就是根本不可能存在。雖然視覺意象比較可能被記住,心靈意象則可能包括所有種類的知覺形式的任何壹種表現,例如,聽覺、嗅覺、味覺。 Stephen Kosslyn ?建議並認為,心靈意象被利用來協助解決某壹類的問題,我們有能力將不確定的物體視覺化並且在心靈呈現這些意象並進壹步去解決前稱的不確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