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故事 - 認識什麽是“經典”

認識什麽是“經典”

經典,是指壹些具有典範性、權威 性、經久不衰的萬世之作,是經過歷史選擇、千古流傳的極有價值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 這是對“經典”二字下的壹個具有普遍意義的定義。在這裏,我們有必要了解壹下“經”與“典”的本義。

壹、“經”的本義

? 《說文解字》對“經”的解釋是,“經,機縱絲也”,就是說,經是織布機上的直線,是縱向的絲。我們知道,布匹是由縱線和橫線交織而成,直線或縱線叫“經”,那橫線就叫“緯”。經和緯都是織布機上的絲線,但是方向是不相同的,所以概念也就不同。兩者相比較而言,“經”就顯示出了幾個特征:第壹,經線比緯線要先擺上去,所以“經”具有先在性;第二,先擺好了經線,就決定或主導了布匹的品質和長度(因為寬度是壹定的),所以“經”具有主導性;第三,在織布的時候,經線幾乎是不動的,動的只有緯線,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經”具有不變性,或者叫永恒性。在經典推廣大家王財貴先生看來,因為經線具有這幾個特征,再把它抽象化、普遍化之後,就有了“經常不變,天經地義”的意思。而由此再進壹步,凡是記載人類永恒的智慧,是天經地義不可改變的著作,就漸漸稱為“經”了。二、“典”的本義

? “典”是個會意字,由兩個字組成,“典”的本義也就是這兩個字的合意。那麽,是哪兩個字呢?“典”的上半部分是個“冊”字,下半部分是個“幾”字。“冊”是象形字,就好像竹簡用線穿起來,也就是古代竹的樣子;“幾”也是象形字,就是高腳的桌子。兩個字的意義合起來就是“放在高腳桌上的簡冊”,這應該是比較貴重的“書籍”了所以有個成語叫“高文典冊”(指古代朝廷重要的文書、詔令等)由此“典”就引申為非常珍稀、貴重的事物,如“典藏”、“典禮”等。綜上,“經典”合起來說,就是永垂不朽的高文典章。

三、“經”都包括什麽

在春秋時代,就有壹些書被稱為“經”。道家代表人物莊子首先提到“六經”—《詩》《書》《禮》《樂》《易》《春秋》,盡管莊子屬於道家,但他所提到的“六經”都是儒家的代表作。這也可以看出,在那時代已經對“經”的用法非常明確了,也就是把世間最高明的、最有代表性的著作稱為“經”。到了漢朝,又有了“緯書”的說法,也就是輔佐“經”的書,跟“六經”相對,每本書都有壹本“緯書”相輔佐,所以就有了“六緯”。

? 後來,大概只有儒家的書才稱得上是“經”,從“六經”到“五經(《易經》《尚書》《詩經》《禮記》《春秋》),到“九經”(不同時代有不同的說法,但“六經”壹般是包含在其中的,再到“十三經”(《易經》《尚書》《詩經》《周禮》《儀禮》《禮記》《左傳》《公羊傳》《谷梁傳》《論語》《孝經》《爾雅》《孟子》),都是儒家的“經”,而且都有“六經”在其中。

我們知道,《四庫全書》***收錄古籍3503種,分經、史、子、集四部,“經”是排在第壹位的。這個次序不是隨意排列的,而是有意排列,排在最前面的當然也就是最有價值的。可見,在整個中國學術史中,“經被認為是有著最特殊意義的,並不是任何書都可以稱為“經”的。

? 到了唐朝,皇家非常尊崇道家,推崇老子,所以就把老子的書稱為《道德經》。

國《道德經》但是,老子的《道德經》其實並不是宣揚“道德”的,這本票書之所以被稱為是《道德經).是因為它有“五千言”,如果都寫在竹簡上就會非常笨重,所以就把它分成上下兩卷,上卷開頭是“道可道,非常道”,道”是第壹個字,於是上卷就被稱為是《道經》下卷開頭是“上德不德是以有德”,第壹個字是“上”,但不好叫《上經》.只好就叫《德經》了上卷的《道經》與下卷的《德經》合稱為《道德經》。而道家的第二位代表人物莊子的書《莊子》也升級為《南華真經》。雖然在歷史民俗中,尊崇老莊的人有時把《老子》《莊子》稱為“經”,但在當代大學,如果講老子和莊子的課,課程名稱壹般就是《老子》和《莊子》.而很少叫《道德經》和《南華真經》。由此可見,即使是貴為皇帝,想要把某部書拔高為“經”,也是比較困難的。

? 再說佛教。古代高僧大德翻譯佛典,對經、律、論的稱呼是非常嚴謹的,比如,三藏經典(結集了佛陀弘法四十五年的教義,以巴利文記錄的佛教經典,其中包括律藏、經藏和論藏。三藏經典是由親耳聽聞佛陀言說的阿羅漢們所結集的)裏的“經”,就好像《四庫全書》裏的“經”,般來說,“經”就是佛之所說,而“論”則是菩薩之所論,是不能亂的。中國高僧大德的著作也很多,但卻只有壹部著作可以稱得上是“經”,這就是《六祖壇經》,這是佛教界***同的認定,是對六祖惠能大師的尊崇。

至於像《三字經》《女兒經》《馬經》《茶經》等,雖然也是“經”,卻不能與前面提到的那些“經”相提並論。盡管如此,因為從古至今,《三字經》的影響很大,所以我們還是會在後面的章節中對《三字經》有進壹步的講述。

? 總之,經典之所以被稱為“經典”,就是因為它們永垂不朽,就是因為它們歷久彌新!

四、研讀經典,傳承經典

? 現在,推動中華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要求我們去認識經典,去研讀經典,去接受經典,去踐行經典,去傳承經典。“人不學,不知道;人不學,不知義!”我們雖然是老師,但更應該以古聖先賢為師,努力學習經典,重新做回“學生”,才能更好地“為師”!

我們做老師的都知道壹個成語—數典忘祖,事實上,我們今天很多人只有“忘祖”的資格,而沒有“數典”的資格,因為已經不知道“典”是什麽,“典”又在哪裏。所以,既然為人師,就壹定要補上這壹課,更不要壹說經典,就壹棒子打死!只有重讀經典,我們才會更好地開啟智慧,才能真正讓中華文化得以復興。

凡是經典,都值得我們認真品讀。只要去讀,哪怕只讀懂壹兩句,那也是人生的智慧,可能是壹個人在生活中碰幾次壁都總結不出來的。所以我們要盡可能地多讀經典,也引導我們的學生多讀經典。

經典是經久不衰的人生智慧,可以作為我們壹生的座右銘,指導我們走好自己的人生路。如果我們能夠把經典作為每天親近的“仁者”能夠把經典學習作為每天的功課,並把這些經典作為做人做事的標準,作為自己待人接物的指導思想,那麽我們就等於是在親近“仁者”了。

每天堅持讀經典,讓大人孩子終身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