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華年楊祖愷
說明:1.朱氏某些事跡的年代,現有資料說法不壹,或事跡本身傳聞異辭,我們把不同的記載用魚尾弧()標出,以待進壹步考察。
2.本表只是為不熟悉朱氏生平的人士提供壹點了解朱氏生平的線索而作,故未註明資料來源,以省篇幅。
3.我們見聞有限,本表肯定存在不少缺點錯誤,尚乞讀者不吝賜教。
朱啟鈐,譜名啟綸,字桂辛,別號鑊園,晚年自號所居曰“勤炳燭齋”。
朱氏父名慶墉,號稚臯。母為貴陽傅壽彤之長女夢瓊。壽彤以鹹豐中進士、庶吉士,歷任河南南、汝、光兵備道二署河南布政使,晚退居林下,築止園於長沙,居十余年,著書多種。
朱氏祖籍江西,世居貴州開州城南永興場(今開陽雙流鎮)。啟鈐曾祖理堂,於道光十二年(1832)遊湖南返,主講於正本書院,遂遷省城。明末於元乖西軍民府置開州,清因之,民國改州為縣,尋又改為紫江縣,即今開陽縣。
朱啟鈐母夢瓊之次妹寶瓊適貴築翰林黃國瑾,三妹幼瓊適湖南善化瞿鴻機。瞿鴻機後為軍機大臣。 (清同治十壹年)
啟鈐生於信陽南、汝、光道署西偏之葵園。壹說生於貴州誤
1875年(清光緒元年),三歲。
慶墉病亡,啟鈐育於外家,始得成立。
1881年(光緒七年),九歲。
又受教於姨父瞿鴻機,勵誌攻讀。稍長,結交湘人唐才常、楊篤生、張邵希等人,青年奮發,常私購變法維新書籍,交相傳習,後各分道,唐、楊均因革命而犧牲。
1889年(光緒十五年),十七歲。
與元配陳光磯結婚。陳氏為清駐英、法、比使館參贊陳遠濟之侄女。
1891年(光緒十七年),十九歲。
鴻機簡放四川學政,啟鈐隨往。鴻機為報捐府經歷銜(時人貨所捐者為從仕資格,可參加候補選官,或得委任差使)。
1893年(光緒十九年),二十壹歲。
任職於瀘州鹽務局、合江鹽務局、灌口灘救生誰軍。
1894年(光緒二十年),二十二歲。
任修鑿雲陽大蕩子新灘工程委員。與萬縣鹽務局總辦王責之、雲陽縣令吳寶錐***同負責工程事務。
1896年(光緒二十二年),二十四歲。
由川返湘,因其原配陳氏病逝於瀘州,所生子沛(澤農)及壹女均幼,續娶貴陽於德懋之長女寶珊為繼室。朱氏此時納資捐知縣,亦得於氏及劉夫人之資助。適姨父瞿氏亦轉江蘇學政,遂攜眷隨往江蘇候補。壹說保舉知縣,分發江蘇試用 (光緒二十五年),二十七歲。
奉派襄理蘇、松、太道三屬歲考試事。後又調辦理出口捐局。
1900年(光緒二十六年),二十八歲。
啟鈐母傅氏病逝,丁憂,奉母樞歸葬長沙。
1901年(光緒二十七年),二十九歲。
瞿鴻機已調北京,朱氏亦人京,待服除後謀職。
1902年(光緒二十八年),三十歲。
任京師大學堂譯學館工程提調及監督。據郝平《北京大學創辦史實考源》,1902年底,改同文館為翻譯科,並在東安門內北河沿增購房屋,翻譯科總辦為曾廣儉。1903年3月,始在京師大學堂附近置房設譯學館,將原翻譯科並人,朱啟鈐任監督。
1904年(光緒三十年),三十二歲。
由徐世昌之介,去天津,督修天津勸業場,後辦理平民習藝所。始為袁世凱下屬。
1905年(光緒三十壹年),三十三歲。
清延設巡警部,徐世昌任尚書,原工巡局總監內閣學士毓朗任左侍郎,主辦北洋警察的直隸候補道趙秉鈞任右侍郎。啟鈐調巡警部,派任北京內城巡警廳廳萃,後轉調外城廳塞。曹聚仁《聽濤室人物譚·悼念朱啟鈐老人》說:“無論如何桂老總是寫民國史前半頁的主要人物之壹;和去年在臺北九十大慶的許世英都是清末推行新政的人物。辛醜回盔後,桂老便任外城巡警總廳廳塞(等於後來的警察廳長,內城巡警總廳廳塞為汪嘉丞)許靜老便是桂老那兒的行政處金事。我們如今看來,警察算得什麽?在當時,卻是了不得的大事,也只有年輕有膽識敢作敢為的敢去推行。那時,他們在外城大柵欄推行過單行道制,而敢違犯這規矩的乃是肅王善譽的福晉,他們有勇氣判罰那福晉銀元十元,真是冒犯權威,居然使肅王聽了折服,這才施行得很順利。啟鈐任廳塞期間,又設立公安消防布局。 (光緒三十三年),三十五歲。
瞿鴻機政敵袁世凱買通禦史侮毓鼎,以“交通報館,賄賂言宮”的罪名,奏劾鴻機,鴻機奉旨開缺回籍(免去軍機大臣,回長沙)。實則瞿曾有密奏,請宥赦康梁,忤慈禧意。啟鈐受牽連,隨之開缺。未久,曾應端方之約,去南京謀職,尚未確授。適徐世昌出任東三省總督,朱啟鈐隨之出關。
1908年(光緒三十四年),三十六歲。
徐世昌始擬派啟鈐任吉林省副使,旋即成立蒙疆事務局,派啟鈐任督辦。朱氏周歷蒙古哲裏木十旗,考察山川險要、民情風俗以及蒙古統治階層就朽危敗之狀,著為《東三省蒙務公牘匯編》呈之當道。解職後,又赴日、俄考察農墾事宜。(蘇全有等《徐世昌家族》說:“啟鈐任東三省蒙務總辦,舉人出身,曾任京師大學堂總監”(第57頁〉,又說“朱啟鈐雖然是徐世昌的兒女親家”(第135頁),其說均無據。)
1910年(宣統二年),三十八歲。
任津浦鐵路北段工程總辦,督建濟南黃河大橋、濟南火車站等工程。
1912年(民國元年),四十歲。
先後任北洋政府陸徽祥、趙秉鈞內閣交通總長。
1913年(民國二年),四十壹歲。
任交通總長。出席中華民國第壹次國會。1913年7月,向袁世凱呈遞報告,請規定四時節令假期,袁只批準“春節”壹項,同意春節例行放假,1914年實行。自此農歷歲首元旦改稱春節,沿用至今。
7月17、18日,暫代國務總理僅兩天。8月熊希齡組閣,改任內務總長,兼京都市政督辦。
舉辦縣知事訓練班。
1914年(民國三年),四十二歲。
二月,兼代交通總長。五月,任徐世昌內閣內務總長,兼京都市政督辦。提出《修改京師前三門城垣工程呈》,獲準。發起開辟中央公園(今中山公園)。壹說1915年開辟中央公園
7月,袁世凱公布文官官秩令,把文官分為九等,啟鈐列第二等“中卿”。
1915年(民國四年),四十三歲。
任內務總長,兼京師市政督辦。主持前門改造工程,聘請歐洲建築師羅斯凱格爾制訂設計方案。1915-1916年,拆除了甕城東西月墻和關帝廟、觀音大士廟以外的所有建築;在前門城門洞兩側新開兩個門洞,新築兩條寬20米的馬路,並築人行道,修排水暗溝。這就打通了北京東西中軸線和府右街、南北長街,南池子、北池子兩條南北交通線的交通。同時對前門箭樓加以改建,形成今日前門箭樓的面貌。
民國初年大總統府在中南海,朱啟鈐把位於中南海南側的寶月樓的下層改為“新華門”,拆除內側皇城墻,使大門直通西長安街,又在門內修建大影壁,至今這些建築仍在發揮作用。
同時拆除天安門對面的千步廊,形成民國年間的天安門廣場。
9月,袁世凱設大典籌備處,啟鈴兼處長。12月19日該處始對外公開。31日,下令改民國五年為洪憲元年,改總統府為新華宮。曹聚仁《悼念朱啟鈐老人》說:“桂老當然不是‘聖人’,也不是‘豪傑’,他們都是會做官的人;他從任陸閣的交通總長起,歷趙(秉鈞)、熊(希齡)、孫(寶琦)、段(祺瑞)、徐(世昌)諸內閣,壹直維持其閣員的地位,任交通或內務總長,袁世凱稱帝時期,他還兼任大典籌備處長,與趙秉鈞、陳宦、梁士詒列為四兇。袁帝暴死,他也成為八大禍首之壹。我們且回看當時的文獻,梁士詒本來是不贊成袁世凱稱帝的,可是在大力壓迫之後,便和周自齊、趙慶華及桂老密商,他們認為要保全交通系勢力,只有依順袁家父子的意旨......袁皇帝捧到了極峰上摔下來,死去了。交通系的勢力,依舊和北洋軍系的命運相終始”。
啟鈐兼京師市政督辦期間,還整理北京街市溝渠。宣武門南壹帶,水道湮垢,民居昏墊,阛阓殷填,成苦不便,乃徇於眾,為之辟城門,開馳道,濬陂阪池,治積潦,塵壤壅戶者除之,敗垣侵路者削之,經界既正,百堵皆興。(以上指在宣武門及後來馮玉祥開的和平門外的琉璃廠、虎坊橋、龍須溝等地段,疏通溝渠,改明溝為暗溝,填平下漥,修築道路等事。)《北京街巷圖誌》第232頁說:進人民國,北京的街巷布局開始變化,民國二年,內務總長朱啟鈐撤除舊門額上滿文、漢字並列的形式,改為由書法家邵炯章寫只有漢字的新式門額。
同年,貴州會館值年貴築唐公柔、吳伯寅向啟鈐建議修葺貴州會館。貴州會館坐落於宣武門外櫻挑斜銜,原為翰林院詹事周漁璜的住宅。康熙五十三年(1714)漁璜病故,其父周國柱將其遺宅捐為貴州會館,該宅房屋***46間。經雍正、嘉慶年間兩度維修,到民國初年,又逾百年,“其地適當孔道,房基巳下陷數尺,蛙樞支戶,危椽礙事,東傾西應,岌岌傾頹”,啟鈐決定,“凡房舍傾欹,不中居止,壹律撤卸,以待改作”。正在籌集款項,請工程人員重新設計,值袁世凱垮臺,啟鈐去職而中止,新館於數年後才在啟鈐主持下完成。 (民國五年),四十四歲。
4月3日《申報》:“昨據探聞辭表之已經提出者為內務總長朱啟鈐…...惟聞當局以朱才尚可用,不令其由此即行退閑,擬準其辭去內務總長之職後,仍在北京市政督辦。其他人則尚無確耗。”
6月10日,西南軍務院提出通緝帝制禍首楊度等人。7月14日總統黎元洪下令通緝楊度、朱啟鈐等八人。
1917年(民國六年),四十五歲。
自本年起經營實業,先後經辦中興煤礦公司、中興輪船公司等企業。
1918年(民國七年),四十六歲。
代總統馮國璋明令撤銷梁士詒、朱啟鈐等人帝制案的通緝處分。朱啟鈐號召在北戴河有產業的中國上層人士成立地方自治公益會,此為北戴河開發的起點,自任會長。
8月,被選為安福參議院副議長,未就任。
同月,徐世昌當選大總統。
11月,徐世昌特派朱啟鈐為南北議和北方總代表。南方軍政府特派唐紹儀為南方總代表。
1919年(民國八年),四十七歲。
2月20日南北議和在上海舉行。5月,談判破裂,南北代表各向自己的政府辭職。
啟鈐在南京江南圖書館發現影宋本李誡著《營造法式》。壹說1917年發現《營造法式》
啟鈐出資重修櫻桃斜街貴州會館,逾年建成,全館房屋67間,工款14000余元。朱氏有《重修貴州會館記》壹文,鎊於館壁,記重修始末。 (民國九年),四十八歲。
大總統徐世昌發布命令,派啟鈐督理印行《四庫全書》事宜,即行會商各主管,擬定辦法,迅速從事.後未果。
1921年(民國十年),四十九歲。
作為徐世昌的專使,赴法國代徐受巴黎大學贈授之文學和法學博士學位。同時到歐洲、日本考察。此後基本退出政壇。
1925年(民國十四年),五十三歲。
開始籌辦中國營造學社,從事古典建築文獻的整理研究。校印《營造法式》、《髹飾錄》。
1927年(民國十六年),五十五歲。
朱氏早在北戴河有蠢天別墅,1927年其於氏夫人逝世,即葬於別墅側之朱氏墓地。其地今仍列為北戴河景區之壹。
1928年(民國十七年),五十六歲。
中國營造學社於北京成立壹說於1930年成立,啟鈐任社長。費慰梅的《梁思成與林徽音》說營造學社“是壹個有錢人業余愛好的副產品”。該社運用文獻考證和實地調查的方法研究中國古建築的歷史(包括建築技術),整理出版過壹些古代建築學著作,並先後編印《中國營造學社匯刊》七卷。除出版《匯刊》、調查報告、匯集營造語匯、輯錄古今營造論述以外,還註重訪問舊匠師,如清代樣式雷、算房劉,還收購雷氏的多種燙樣、模型、圖紙、古建參考圖集、大事年表等。
出版《存素堂絲繡錄》。
1929年(民國十八年),五十七歲。
刊刻《楊劍潭先生遺詩》。
1930年(民國十九年),五十八歲。
張學良委任啟鈐為北平市市長,未就任。
朱啟鈐建議梁思成任中國營造學社研究部主任。
出版《清內府藏刻絲繡線書畫錄》和《絲繡筆記》。刊印明人計成著《園冶》。 (民國二十年),五十九歲。
“9.18”事變日本帝國主義占領中國東北,啟鈐托其盟弟榮原(叔章)以偽滿名義宣布在東北的清內府刻絲繡品為國寶,印巨冊《纂組英華》,使這批寶貴文物未被劫往日本。
1932年(民國二十壹年),六十歲。
梁思成等人考察薊縣獨樂寺。這是中國營造學社第壹次野外考察,是中國建築史研究的創舉。
8月,劉敦楨移居北京參加營造學社工作。原研究部改為“法式部”,梁思成任主任,劉敦楨任“文獻部”主任。
營造學社承接了其歷史上第壹項工程,維修故宮貯藏《四庫全書》的文淵閣。文淵閣始建於1776年(清乾隆四十壹年),到此時梁柱下沈,梁思成,劉敦楨、蔡方蔭測算其承重是安全承重的兩倍,建議用水泥大梁替換原有梁柱。
1933年(民國二十二年),六十壹歲。
《絲繡筆記》增補本出版,此書及《存素堂絲繡錄》、《清內府藏刻絲繡線書畫錄》、《女紅傳征略》合為《存素堂絲繡叢刊》。
出版《髹飾錄》箋證本、《存素堂校寫幾譜三種》。
1934年(民國二十三年),六十二歲。
刊印民國《開州誌稿》、乾隆《開州誌稿》。
1937年(民國二十六年),六十五歲。
1937年4月13日,中山公園理事會成立,任理事長。
是年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七七事變”,占領華北。日偽組織壹直多方威脅利誘,企圖逼啟鈐就範。初時漢奸江朝宗組織“北平治安維持會”,兼任委員長,要啟鈐參加,啟鈐拒不參與列名。此時啟鈐子女多人,均已成立,其本人即以讀書著述、整理出版鄉邦歷史文獻為務。
1938年(民國二十七年),六十六歲。
漢奸王克敏組織“北平臨時政府”,王與潘毓桂等又逼啟鈐參加。啟鈐以正在編纂《貴州碑傳集》為辭,壹再拒絕。日偽不滿,又以趙堂子胡同為警備地區為由,強令啟鈐搬家,啟鈐被逼遷往北總布胡同。此後亦不斷受到種種無理威逼,啟鈐亦以稱病、預立遺囑、分配遺產等多種辦法,與日偽周旋,始終未與敵偽政權同流合汙,表現了崇高的民族氣節。 七十七歲。
4月,上海解放。啟鈐被推為中興輪船公司董事長,設法將公司所有船只盡量由香港召囚,集中於上海,支援新中國的建設工作,得到人民政府的表揚。後改為公私合營。由於在抗日戰爭時期未與日本資本合作,故按股分定息六厘,以示鼓勵。
附識:中興煤礦公司,在山東峰縣(今棗莊),1899年(光緒二十九年)由張翼(燕謀)等創辦。初時集資100萬兩,1913年(民國二年)集資380萬元,徐世昌任董事長,由朱啟鈐代理。1919年(民國八年)黎元洪任董事長,朱啟鈐任經理。1928年(民國十七年)黎死,朱啟鈐任董事長,曾發行公債200萬元。1938年(民國二十三年)改由葉景葵任董事長。後設中興輪船公司。抗日戰爭開始後,日本人企圖侵吞中興輪船公司資產,有三艘輪船被強行征用,其他船只逃往香港。日本投降後,被征船只收回,集中於青島,後又移往香港。上海解放後,有幾艘被蔣政權扣留,其余除7000噸的“中興號”仍留香港暫營客運外,***召回9艘。
上海解放後,周總理派章文晉到上海接啟鈐到北京,定居東四八條住宅。
1950年,七十八歲。
啟鈐把珍藏的明岐陽王李文忠世家名貴文物56件捐給故宮博物院。文化部頒發獎狀予以表彰。
1952年,八十歲。
中興煤礦公司改為公私合營,啟鈐繼任董事長。
1953年,八十壹歲。
5月被聘為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
1957年,八十五歲。
周總理到東四八條朱宅訪問朱啟鈐。
1961年,八十九歲。
周總理在全國政協為朱啟鈐主持祝壽活動。1961年12月7日,周總理到啟鈐家訪問並與朱氏全家合影。
1964年,九十二歲。
1964年年2月26日病故。
朱氏解放後曾任第壹屆北京市政協委員,第二、三、四屆全國政協委員,古代建築修整所顧問。
朱氏先後將大量藏書和手稿捐給北京圖書館、清華大學、古代建築修整所和貴州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