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故事 - 縊死和勒死的區別

縊死和勒死的區別

縊死和勒死的區別如下:

1、方式不同;

縊死是指利用自身全部或部分的體重,使環繞頸項部的繩索或其他類似物壓迫頸項部而引起的死亡。

而勒死是指以繩索纏繞頸項部,在繩索交叉的兩端,用自身體重以外的其它力量,如兇手(或自己)的雙手向兩側拉緊,或用某種機械的作用,使繩索絞勒頸項部,導致窒息而死。

2、原理不同;

縊死是指繩索多壓迫在舌骨和甲狀軟骨之間,又由於體重的關系,舌根被壓向後上方,與咽後壁和軟腭後端接觸,從而使呼吸道部分或全部閉塞,空氣不能暢通,肺呼吸不能正常進行而發生窒息。

勒死

因為勒繩常較縊繩位置低,壓迫甲狀軟骨附近,閉塞氣道較不完全,所以窒息過程較長。

勒頸時頸靜脈雖受壓閉塞,但頸動脈常不完全閉塞,椎動脈能通暢,故腦淤血明顯,意識喪失較遲,死亡亦推遲。

如果勒繩在喉頭的上方,尤其是猛烈壓迫頸部時,刺激頸動脈竇或迷走神經分支喉上神經,也可引起反射性心跳停止而迅速死亡。

擴展資料:

我國古代法醫檢驗中,常把舌頭是否伸出作為縊死的重要特征之壹。

其實在現代法醫檢驗實踐中,縊死者的舌頭大多數位於齒後或齒間,舌頭伸出的並不多見。有人認為,舌頭是否伸出與繩索壓迫的部位有關。

如果繩索壓迫在喉結上方,舌根被壓向咽後壁,舌尖受牽引而後移,所以舌尖便不能伸出唇外;如果繩索壓在喉結下方向上牽引,把舌根提向前上方,則使舌尖向前伸出齒外。

他勒在勒死中最為多見,是很常見的壹種殺人方式。

勒死時,現場常有搏鬥和動亂跡象。因被害人掙紮抵抗,在被害者頭面部及肢體有掙紮抵抗傷,以擦傷和皮下出血較多見。

在仰面被勒的屍體背面,常見肩胛部位的表皮剝脫和皮下、肌層出血。有時兇手為使被害人失去抵抗力,或確保其迅速死亡,在勒頸前後可采用扼頸、堵塞口鼻、用兇器打擊頭部或其它要害部位,此時可造成相應的損傷。

參考資料來源:

百度百科-縊死

百度百科-勒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