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故事 - 祠堂是什麽意思

祠堂是什麽意思

祠堂的意思是指供奉與祭祀祖先或先賢的場所。

宗祠,即祠堂、宗廟、祖廟、祖祠。祠堂的意思是指供奉與祭祀祖先或先賢的場所,是我國儒家傳統文化的象征。宗祠制度,產生於周代。上古時代,宗廟為天子專有,士大夫不得建宗廟。到宋代,著名理學家朱熹提倡家族祠堂,即每個家族建立壹個奉祀高、曾、祖、禰四世神主的四龕祠堂。

祠堂中的主祭,又稱宗子,管理全族事務,因此稱宗長,還有宗正、宗直等職。祠堂,體現宗法制家國壹體的特征,是凝聚民族團結的場所,它往往是城鄉中規模最宏偉、裝飾最華麗的建築群體,不但巍峨壯觀,而且還註入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與古塔、古橋、古廟宇相映,成為地方上的壹大獨特的人文景觀,是地方經濟發展水平和中華儒教文化的代表。

祠堂的歷史由來

“祠堂”壹名最早出現於漢代,從秦漢到北宋,有資格建祠堂的不是王公貴族,就是士大夫官員,民間不得立祠。南宋時,理學家朱熹著《家禮》立祠堂之制,創制祠堂以敬祖,民間祠堂已有所發展。

明代頒布《聖諭六條》,要求百姓“孝順父母,尊敬長上,和睦鄉裏,教訓子弟”,並逐漸放寬了民間立祠的限制。民間宗祠真正合法化的契機是明嘉靖年間的“推恩令”,嘉靖十五年十月,禮部尚書夏言奏請嘉靖帝“推恩”放寬官民祭祖規定,獲得批準,史稱“推恩令”,也被視為對民間敬祖立廟的承認。

此後,祠堂才逐漸走向民間,成為各姓族人敬祖議事、教育族人、弘揚社會價值觀的場所。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宗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