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天道的運行法則:陰陽往復循環壹年,歷經春、夏、秋、冬有12個月,每月有30日,每壹天有12個時辰,每個時辰又有八刻二十分。
寅初,就是二刻五分之內,第二個二刻五分之內為寅中裏,而第三個二刻五分為寅中外,第四個二刻五分為寅刻末。
簡單些理解,也就是說《長安十二時辰》的劇情,是以寅時開始,也就是清晨的:3-5點。
壹日之計以子時為始,那麽,馬伯庸老師為何要從“寅時”寫起呢?
前幾天,“源易緣”曾發過壹個動態,指出:傳統文化《易經》中認為,自混沌初分時,天開於子,地辟於醜,人生於寅,天地再交合,萬物盡皆生。
“寅”為壹日之內的3至5時,萬物開始成長有“演”之意!
以“醜”時結束,應包含壹個自然大道:經過生長到繁榮,直至衰亡、收藏的過程,仍然終而有始,萬物滋生!
陰陽循環往復,禍福無門,卻始終相隨…
《長安十二時辰》裏,除了寅時,依次相推的時間段分別是:卯時、辰時、巳時、午時、未時、申時、酉時、戌時、亥時、子時、醜時。
“源易緣”註意到,馬老師所用的時間表現手法,正是古人所用的“12地支計時法”。
天幹地支的來歷,與軒轅黃帝有關。相傳,黃帝時期,常遭蚩尤相撓。為解萬民之苦,黃帝與蚩尤曾戰於涿鹿之野。
然而,雖經百戰,流血百裏,黃帝卻也不能戰勝蚩尤。
於是,黃帝沐浴齋戒築壇祭祀於天,方丘禮地。
上天受到感應,降下10天幹:“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和12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相助黃帝。
黃帝後將10天幹按照圓形排列;以12地支按照方形排列,天幹地支融合在壹起,發揮各自應有的作用,才將蚩尤神打敗。
後來,黃帝的大臣大撓氏,感嘆說:黃帝是聖人,都沒有辦法制服懲戒兇惡的人,萬壹百姓們以後再遇到相同的困難和災禍,又該怎麽辦?
在大撓氏的努力下,終於將10天幹和12地支壹壹配對,形成了60甲子,又稱六十花甲子。
後來,這個最古老的發明創造,就用於紀年、紀月、紀日、紀時。
“夜半者子,雞鳴者醜,平旦者寅,日出者卯;食時者辰,隅中者巳,日中者午,日佚者未;哺時者申,日入者酉,黃昏者戌,人定者亥!
綜上可知,古人用12時辰紀時,分別對應的24小時為:子時為首,晚23點以前,屬於前壹天,23時以後至淩晨1時,就是另壹天的開始;醜時指的是壹日之中的淩晨1點至3點;寅時指的是清晨的3點至5點;卯時指的早晨的5點至7點;辰時指的是壹日中的7點到9點;巳時指的是壹日中的9點至11點;午時是壹天中的分界點,指的是中午的11點至13點;未時指的壹天中的13點至15點;申時指的是壹天中的15點到17點;酉時指的壹天中的79點至19點;戌時指的是壹天中的19點至21點;亥時指的是壹天中的21點至23點。
就此話題,您有哪些看法或高見,歡迎留言互動。
參考資料:
《周易》、《中國民間傳說》、《四庫全書》、《淵海子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