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行員在進入“眼鏡蛇”動作前,先將飛機調整到進入速度(單座型約400km/h,雙座型430km/h),從平飛狀態先帶壹點桿,待飛機形成小的上升角後以便以極快的動作拉桿到底,並保持這壹桿位。發動機的轉速調至略超過平飛的需要。
蘇-27的上仰跟隨性非常好,幾乎在桿向後移動的同時就迅速開始上仰轉動,極短的時間便形成了很大的上仰轉動角速度,產生略大於4g的載荷,此時前緣襟翼自動打開到最大。
約0.15秒時,上仰轉動角速度達到最大值,軌跡開始向上彎曲;
0.2秒時,飛機仰角約38°;
0.4秒時,飛機仰角達到62°左右,全機焦點前移,飛機繼續快速上仰,而平尾的相對迎角從負轉到正,對全機的力矩貢獻也由上仰轉為俯沖,對上仰轉動起到阻尼作用。飛行員開始加大推力,軌跡繼續向上彎曲,飛機的氣動力減小,並在阻力方向的投影分量開始增加,飛機迅速減速。
0.6秒時,飛機仰角達到約73°,機翼已進入深失速,平尾也失速,氣動阻力明顯加大,不僅使飛機繼續減速,對上仰轉動的阻尼也明顯加大,轉動角速度明顯減小,但飛機繼續上升。
1秒時,飛機繼續保持上仰轉動和減速,約在2.5~3秒之間飛機仰角達到110~120°最大值,氣動力合力已轉到後下方,飛機軌跡開始向下彎曲,飛機從上仰轉為下俯。
接近5秒時,飛機迎角已恢復到30°左右,並開始增速。
接近5.5秒時,飛機恢復到進入迎角,
6秒時開始明顯下降高度,幾秒後飛行員已控制住飛機,進入下壹個動作。
二.“眼鏡蛇”機動的主要特點
從分析可以看出,飛機進入“眼鏡蛇”動作後的0.1~0.2秒,上仰轉動的角速度就達到了峰值200°/s。雖然絕大多數現代作戰飛機的上仰轉動角速度在理論上都在200°/s以上,但在實際飛行中很難達到,要受到飛機操縱律的限制,大表速時要防止飛機的過載荷超過允許值,小表速時要避免飛機進入失速。蘇-27是充分利用放寬靜穩定度(-4~±2%)實施“眼鏡蛇”機動的。作動作時,飛行員取靜穩定度為正值,並關閉電傳操縱系統的迎角限制通道,再加上非正常減重和減油,使翼載荷降至270kg/m2以下,使上仰轉動角速度迅速達到最大值,迎角大大超過正常值。
飛行員在進入“眼鏡蛇”動作的第1秒內就將桿迅速拉到底,並保持住這壹桿位,平尾也保持在最大下偏位置,既保證了飛機不會向後仰翻,並可靠地使飛機迅速自動恢復低頭。這也表明,在“眼鏡蛇”的整個動作中,飛行員唯壹所作的動作就是拉桿到底和調整發動機推力,飛機的恢復是完全自動實施的,飛行員不能控制。因此,“眼鏡蛇”動作僅僅是壹種被動式“上仰—恢復”的擺動過程。
說到這兒,就不能不提到蘇-27在飛行試驗中的壹段逸事:當時蘇-27的首席試飛員普加喬夫在作大迎角飛行試驗時,為了測試飛機的大迎角飛行能力,有意關閉了飛機的迎角限制器,他發現當拉桿使飛機迎角達到60~70°,飛機仍能穩定飛行。驚訝之余他仍然拉住駕駛桿不放,飛機的迎角居然達到了115°並隨後自動恢復,在5秒內空速由400km/h降到了150km/h。由於該動作酷似眼鏡蛇高高地擡起蛇頭窺敵待擊的動作,而且是由普加喬夫首創,故稱其為“普加喬夫眼鏡蛇”機動。
三.“眼鏡蛇”機動究竟有沒有戰術意義呢?
1、由於蘇-27飛機在作“眼鏡蛇”動作中,飛行員除了拉桿到底外,基本依靠飛機自身的特性完成全部動作,因而既不是常規機動或非常規機動,也不是過失速機動,只能算是迎角變化超常範圍的大擺動。
2.不能用於“突然減速”空戰戰術
在壹般的介紹中通常可以看到“該機動可以突然減速使得尾追的敵機減速不及而沖到前面去,使得空戰形勢逆轉”。這種看法是片面的。如果把“眼鏡蛇”機動用於這種戰術,飛機就必須先將速度減至400~450km/h左右。這是現代空戰的時間和緊迫性所難以接受的。其次,“眼鏡蛇”動作雖然在俯仰方向和速度上變化激烈,但飛行軌跡平直,無論處於攻擊或被攻擊的狀態都及為不利。最後,飛機在機動中垂直投影面積增加,相當於把自己寬大的背部暴露給了後面的對手,而且飛機此時正處於壹種飛行員無法控制的狀態,極易受到攻擊。
3、不能作機頭指向機動
“眼鏡蛇”機動充其量只能作垂直方向的機頭方向變化,停頓時間短,無法提供火控系統截獲目標和發射導彈的時間。
總之,壹般認為“眼鏡蛇”機動僅僅是壹個演示飛機具有優異的低速、失速等綜合氣動性能的表演動作,在實戰中有何意義值得懷疑。
應該說蘇美的第四代戰機只要裝了矢量推進器都能做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