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故事 - 數學大師有那些

數學大師有那些

中國部分著名數學家介紹(包括古代)

劉 徽

劉徽(生於公元250年左右),是中國數學史上壹個非常偉大的數學家,在世界數學史上,也占有傑出的地位.他的傑作《九章算術註》和《海島算經》,是我國最寶貴的數學遺產.

賈 憲

賈憲,中國古代北宋時期傑出的數學家。曾撰寫的《黃帝九章算法細草》(九卷)和《算法斆古集》(二卷)(斆xiào,意:數導)均已失傳。

他的主要貢獻是創造了"賈憲三角"和增乘開方法,增乘開方法即求高次冪的正根法。目前中學數學中的混合除法,其原理和程序均與此相仿,增乘開方法比傳統的方法整齊簡捷、又更程序化,所以在開高次方時,尤其顯出它的優越性,這個方法的提出要比歐洲數學家霍納的結論早七百多年。

秦九韶

秦九韶(約1202--1261),字道古,四川安嶽人。先後在湖北,安徽,江蘇,浙江等地做官,1261年左右被貶至梅州,(今廣東梅縣),不久死於任所。他與李冶,楊輝,朱世傑並稱宋元數學四大家。早年在杭州“訪習於太史,又嘗從隱君子受數學”,1247年寫成著名的《數書九章》。《數書九章》全書凡18卷,81題,分為九大類。其最重要的數學成就----“大衍總數術”(壹次同余組解法)與“正負開方術"(高次方程數值解法),使這部宋代算經在中世紀世界數學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

李冶

李冶(1192----1279),原名李治,號敬齋,金代真定欒城人,曾任鈞州(今河南禹縣)知事,1232年鈞州被蒙古軍所破,遂隱居治學,被元世祖忽必烈聘為翰林學士,僅壹年,便辭官回鄉。1248年撰成《測圓海鏡》,其主要目的是說明用天元術列方程的方法。“天元術”與現代代數中的列方程法相類似,“立天元壹為某某”,相當於“設x為某某“,可以說是符號代數的嘗試。李冶還有另壹步數學著作《益古演段》(1259)也是講解天元術的。

朱世傑

朱世傑(1300前後),字漢卿,號松庭,寓居燕山(今北京附近),“以數學名家周遊湖海二十余年”,“踵門而學者雲集”(莫若、祖頤:《四元玉鑒》後序)。朱世傑數學代表作有《算學啟蒙》(1299)和《四元玉鑒》(1303)。《算術啟蒙》是壹部通俗數學名著,曾流傳海外,影響了朝鮮、日本數學的發展。《四元玉鑒》則是中國宋元數學高峰的又壹個標誌,其中最傑出的數學創造有“四元術”(多元高次方程列式與消元解法)、“垛積術”(高階等差數列求和)與“招差術”(高次內插法).

祖沖之

祖沖之(公元429~500年)祖籍是現今河北省淶源縣,他是南北朝時代的壹位傑出科學家。他不僅是壹位數學家,同時還通曉天文歷法、機械制造、音樂等領域,並且是壹位天文學家。

祖沖之在數學方面的主要成就是關於圓周率的計算,他算出的圓周率為3.1415926<π<3.1415927,這壹結果的重要意義在於指出誤差的範圍,是當時世界最傑出的成就。祖沖之確定了兩個形式的π值,約率355/173(≈3.1415926)密率22/7(≈3.14),這兩個數都是π的漸近分數。

祖 暅

祖暅,祖沖之之子,同其父祖沖之壹起圓滿解決了球面積的計算問題,得到正確的體積公式。現行教材中著名的“祖暅原理”,在公元五世紀可謂祖暅對世界傑出的貢獻。

楊輝

楊輝,中國南宋時期傑出的數學家和數學教育家。在13世紀中葉活動於蘇杭壹帶,其著作甚多。

他著名的數學書***五種二十壹卷。著有《詳解九章算法》十二卷(1261年)、《日用算法》二卷(1262年)、《乘除通變本末》三卷(1274年)、《田畝比類乘除算法》二卷(1275年)、《續古摘奇算法》二卷(1275年)。

他在《續古摘奇算法》中介紹了各種形式的"縱橫圖"及有關的構造方法,同時"垛積術"是楊輝繼沈括"隙積術"後,關於高階等差級數的研究。楊輝在"纂類"中,將《九章算術》246個題目按解題方法由淺入深的順序,重新分為乘除、分率、合率、互換、二衰分、疊積、盈不足、方程、勾股等九類。

趙 爽

趙爽,三國時期東吳的數學家。曾註《周髀算經》,他所作的《周髀算經註》中有壹篇《勾股圓方圖註》全文五百余字,並附有雲幅插圖(已失傳),這篇註文簡練地總結了東漢時期勾股算術的重要成果,最早給出並證明了有關勾股弦三邊及其和、差關系的二十多個命題,他的證明主要是依據幾何圖形面積的換算關系。

趙爽還在《勾股圓方圖註》中推導出二次方程 (其中a>0,A>0)的求根公式 在《日高圖註》中利用幾何圖形面積關系,給出了"重差術"的證明。(漢代天文學家測量太陽高、遠的方法稱為重差術)。

華羅庚

華羅庚,中國現代數學家。1910年11月12日生於江蘇省金壇縣。1985年6月12日在日本東京逝世。華羅庚1924年初中畢業之後,在上海中華職業學校學習不到壹年,因家貧輟學,他刻苦自修數學,1930年在《科學》上發表了關於代數方程式解法的文章,受到專家重視,被邀到清華大學工作,開始了數論的研究,1934年成為中華教育文化基金會研究員。1936年作為訪問學者去英國劍橋大學工作。1938年回國,受聘為西南聯合大學教授。1946年應蘇聯普林斯頓高等研究所邀請任研究員,並在普林斯頓大學執教。1948年始,他為伊利諾伊大學教授。

1924年金壇中學初中畢業,後刻苦自學。1930年後在清華大學任教。

1936年赴英國劍橋大學訪問、學習。1938年回國後任西南聯合大學教授。1946年赴美國,任普林斯頓數學研究所研究員、普林斯頓大學和伊利諾斯大學教授,1950年回國。 40年代,解決了高斯完整三角和的估計這

壹歷史難題,得到了最佳誤差階估計(此結果在數論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對G.H.哈

代與J.E.李特爾伍德關於華林問題及E.賴特關於塔裏問題的結果作了重大的改進,至 今仍是最佳紀錄。

代數方面,證明了歷史長久遺留的壹維射影幾何的基本定理;給出

了體的正規子體壹定包含在它的中心之中這個結果的壹個簡單而直接的證明,被稱為嘉 當-布饒爾-華定理。其專著《堆壘素數論》系統地總結、發展與改進了哈代與李特爾伍德圓法、維諾格拉多夫三角和估計方法及他本人的方法,發表40余年來其主要結果仍居

世界領先地位,先後被譯為俄、匈、日、德、英文出版,成為20世紀經典數論著作之 壹。其專著《多個復變典型域上的調和分析》以精密的分析和矩陣技巧,結合群表示論,具體給出了典型域的完整正交系,從而給出了柯西與泊松核的表達式。這項工作在 調和分析、復分析、微分方程等研究中有著廣泛深入的影響,曾獲中國自然科學獎壹等 獎。倡導應用數學與計算機的研制,曾出版《統籌方法平話》、《優選學》等多部著作 並在中國推廣應用。與王元教授合作在近代數論方法應用研究方面獲重要成果,被稱為 “華-王方法”。在發展數學教育和科學普及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發表研究論文200多 篇,並有專著和科普性著作數十種。

陳景潤

數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1933 年5月22日生於福建福州。1953年畢業於廈門大學

數學系。1957年進入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並在華羅庚教授指導下從事數論方面的研究。歷任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研究員、所學術委員會委員兼貴陽民族學院、河南大學、青島大學、華中工學院、福建師範大學等校教授,國家科委數學學科組成員,《數 學季刊》主編等職。主要從事解析數論方面的研究,並在哥德巴赫猜想研究方面取得國 際領先的成果。這壹成果國際上譽為“陳氏定理”,受到廣泛引用。這項工作,使之與王 元教授、潘承洞教授***同獲得1978年國家自然科學獎壹等獎。其後對上述定理又作了改 進,並於1979年初完成論文《算術級數中的最小素數》,將最小素數從原有的80推進到 16

,受到國際數學界好評。對組合數學與現代經濟管理、科學實驗、尖端技術、人類 生活密切關系等問題也作了研究。發表研究論文70余篇,並有《數學趣味談》、《組合數學》等著作 !

蘇步青(1902-2003) 浙江平陽人。1927年畢業於日本東北帝國大學數學系,後入該校研究院,獲理學博士學位。回國後,受聘於浙江大學數學系。1952年全國院系調整,到復旦大學任教,任教務長、副校長、校長等職,1983年起任復旦大學名譽校長。1985年起任溫州大學名譽校長。歷任第七、八屆全國政協副主席,第五、六屆全國人大常委,民盟中央副主席。195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數學物理學部委員,兼任學術委員會常委,專長微分幾何,創立了國內外公認的微分幾何學派。撰有《射影曲線概論》、《射影曲面概論》等專著10部。研究成果“船體放樣項目”、“曲面法船體線型生產程序”分別榮獲全國科學大會獎和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蘇老雖然家境清貧,可他父母省吃儉用,拼死拼活也要供他上學。他在讀初中時,對數學並不感興趣,覺得數學太簡單,壹學就懂。可量,後來的壹堂數學課影響了他壹生的道路。

那是蘇步青上初三時,他就讀浙江省六十中來了壹位剛從東京留學歸來的教數學課的楊老師。第壹堂課楊老師沒有講數學,而是講故事。他說:“當今世界,弱肉強食,世界列強依仗船堅炮利,都想蠶食瓜分中國。中華亡國滅種的危險迫在眉睫,振興科學,發展實業,救亡圖存,在此壹舉。‘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在座的每壹位同學都有責任。”他旁征博引,講述了數學在現代科學技術發展中的巨大作用。這堂課的最後壹句話是:“為了救亡圖存,必須振興科學。數學是科學的開路先鋒,為了發展科學,必須學好數學。”蘇步青壹生不知聽過多少堂課,但這壹堂課使他終身難忘。

楊老師的課深深地打動了他,給他的思想註入了新的興奮劑。讀書,不僅為了擺脫個人困境,而是要拯救中國廣大的苦難民眾;讀書,不僅是為了個人找出路,而是為中華民族求新生。當天晚上,蘇步青輾轉反側,徹夜難眠。在楊老師的影響下,蘇步青的興趣從文學轉向了數學,並從此立下了“讀書不忘救國,救國不忘讀書”的座右銘。壹迷上數學,不管是酷暑隆冬,霜晨雪夜,蘇步青只知道讀書、思考、解題、演算,4年中演算了上萬道數學習題。現在溫州壹中(即當時省立十中)還珍藏著蘇步青壹本幾何練習薄,用毛筆書寫,工工整整。中學畢業時,蘇步青門門功課都在90分以上。

17歲時,蘇步青赴日留學,並以第壹名的成績考取東京高等工業學校,在那裏他如饑似渴地學習著。為國爭光的信念驅使蘇步青較早地進入了數學的研究領域,在完成學業的同時,寫了30多篇論文,在微分幾何方面取得令人矚目的成果,並於1931年獲得理學博士學位。獲得博士之前,蘇步青已在日本帝國大學數學系當講師,正當日本壹個大學準備聘他去任待遇優厚的副教授時,蘇步青卻決定回國,回到撫育他成長的祖任教。回到浙大任教授的蘇步青,生活十分艱苦。面對困境,蘇步青的回答是“吃苦算得了什麽,我甘心情願,因為我選擇了壹條正確的道路,這是壹條愛國的光明之路啊!”

這就是老壹輩數學家那顆愛國的赤子之心。

蘇步青先生逝世的消息傳開後,平陽人民的心情非常沈重。因為他與家鄉人民的感情極深,他的名字早已與家鄉的許多方面連在壹起。

當我重新捧讀“臥牛山下農家子,牛背謳歌帶溪水。欲砍青階竹作鞭,牽牛去耕天下田”的詩句,更是別有壹番思緒。蘇步青不僅是中外聞名的數學家,也是壹位優秀的詩人。他壹生與詩結緣,詩中不僅反映了他熱愛祖國的精神,還滲透了濃郁鄉情。僅以《蘇步青業余詩詞鈔》幾百首詩來說,贊美家鄉的就有幾十首:甌江雁蕩、臥牛帶溪、農家風情、兒歌俚語,都在詩詞中盡展風姿,其創作時間長達60余年。詩是蘇步青的人格投影、情感物化和生命結晶。讀他的詩,為我們了解現代中國正直知識分子的心靈世界提供了壹份不可多得的藝術參照。

早在抗戰時期,蘇步青居於西北的壹個小鎮上,身處“流亡大學”的困難境地,仍不忘家鄉父老,以詩寄情:“畫角聲聲催鐵血,烽煙處處缺金甌。”“萬裏家鄉隔戰塵,江南煙雨夢歸頻。”“遙憐兒女牽衣小,無奈家山歸夢長。”抗戰勝利後,他到臺灣負責接收臺北大學,很多朋友勸他留在臺灣,但他依然決定回浙大。1946年3月,蘇步青在從臺灣歸來的飛機上作《憶秦娥》,充滿思鄉之情:“臺灣峽,深藍壹片波聲歇。波聲歇,孤機遙指,浙東甌北。白雲開處山重疊,晴空萬裏歸時節。歸時節,紅樓幽樓,菱花新雪。”後來,蔣介石發動內戰,陷人民於水深火熱之中。蘇步青的詩詞重又流露出感時傷世、心憂天下的情愫:“極目東西無凈土”、“愁聞鼙鼓動余哀”。在舊中國的災難歲月裏,他的詩詞多憂患之音,沈郁之作,赤子之心躍然紙上。

蘇步青的家鄉詩情在南雁這個主題上表現最豐富。他出生於1902年,1919年就離開家鄉去日本留學,此後壹直生活在他鄉,可心中最牽掛的是家鄉的南雁蕩山,描寫南雁風情的詩就有幾十首:會文書院的古風、仙姑洞的香火、碧溪渡的竹筏、順溪的香魚、騰蛟的古橋……1940年他回鄉時,寫下了《南雁愛山亭晚眺》:“愛山亭上少淹留,煙繞村耕欲漸休。牛背只應橫笛晚,羊腸從此入山幽。雲飛千嶂風和雨,灘響壹溪夏亦秋。長憶春來芳草遍,夕陽渡口系歸舟。”由於詩人對環境十分熟悉,順手拈來,把碧溪渡、東南屏嶂、雲關等景點描繪得呼之欲出。1945年抗戰剛勝利,他多想回家鄉看看,可苦於沒有機會,於是在《夢遊仙姑洞》中寫道:“夢裏仙姑畫裏行,居然壹水竹排輕。不知窗際寒燈影,竟化山頭皓月明。”窗前的寒燈竟成了家鄉的明月,可見其情深意切。他的《憶遊南雁》、《南雁佳景吟》、《思鄉》、《南雁寄懷》無不在回憶和思念中寫就。1942年,友人在送他的詩中寫道:“子規聲裏情難遣,心逐飛鴻雁蕩邊。”他和道:“雲關千級迂仙道,月牖孤懸印雁行。”家鄉的老同學施鏘帶來了南雁特產香魚幹,他又深情地寫下:“聞道家園秋已晚,西風不用憶鱸魚。”

家鄉的故居前有座山叫牛山臥,是南雁景觀之壹。蘇步青的詩中屢次出現此山,並自稱是“臥牛山下看牛郎”、“ 臥牛山下舊耕農”、“臥牛山下農家子”。他與著名文史學家蘇淵雷教授是同鄉,兩人同在上海工作,對南雁都深懷感情。1983年蘇步青給蘇淵雷寫了《南雁蕩寄懷似仲翔》:“壹別名山四十春,有時歸思寄南雲。仙姑何幸馨香火,孫老無端榜會文(孫衣言題會文書院壹聯:‘伊洛微言持敬始,永嘉前輩讀書多’)。牛背笛橫斜日渡,羊腸徑逐故園門。秋來處處堪留戀,朱橘黃柑又幾村。”接到詩稿,激起蘇淵雷無限懷想,寫下了《步老寄示南雁蕩長句兒時就讀會文書院有同感焉次和卻寄》:“南雁回翔六十春,輔仁會友氣淩雲。木樨淡放知無隱,華表斜看有逸文。野渡半篙真罨畫,青燈壹味足玄門。珂鄉未覺靈山遠,起鳳騰蛟別有村。”兩位名人的詩如今成了家鄉的珍品。1985年,蘇步青為《平陽地名誌》題詞,寫下了“地靈人傑我平陽,鰲水雁山魚米香”,詩句後來成為贊譽平陽的名句。

讀蘇步青的詩詞,不難感覺到他是性情中人。其實,他無心做詩人,但經久不衰的生活熱情,豐富多彩的人生閱歷,淵博的學識,深厚的文學功底,加上熾熱的懷鄉情感,卻使他每有所作皆臻佳境,成就為真正的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