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根據實際的肥瘦,可以分為大白肉、五花肉和裏脊肉,對各自好壞的判斷,則由口味不同,因人而異。此外有壹種肉比較特殊,是根據下刀時的困難來命名的,它叫“滾刀肉”。
“滾刀肉”,就是在刀下能滾來滾去的肉。老百姓創造語言的能力真是特別強,三個字,便展現出壹幅形象的生活場景來。
其實,“滾刀肉”也並不比刀硬,只是因為在肉體的肌理之間,存在著壹層光滑的韌性黏膜,依賴這麽壹種“關系”,整塊肉便油滑非常起來,使操刀者難以用力割下去;倘若壹不小心,操刀者還會自己切破自己的手指頭。
“滾刀肉”還有另壹種說法,滾刀筋,壹部俗語辭典在“滾刀筋”條目下註釋道:“滾刀筋,指那種難以應付的人。這樣的人,軟硬不吃,糾纏不清,以滾刀筋比喻。‘碰上這個滾刀筋,說破了嘴皮也沒用,算我倒黴。’”按道理說,“滾刀筋”應該比“滾刀肉”更確切,但“滾刀筋”說起來不上口,日久天長,人們就說是“滾刀肉”了.
滾刀肉就是別人愛咋著咋著,橫豎是什麽都不在乎了?往案板上壹躺,刀壹切壹滾 刀壹切壹滾 妳還沒法下刀! 代做壹種人來講,就是比喻好歹不分,沒緊沒慢、沒心沒肺、只認死理,軟硬不吃;說理他/她不聽(聽不懂也是不聽的),威逼不服軟(真要他/她命的時候也是會老老實實的),這樣壹種讓人頭疼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