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7月,《第壹財經日報》通過對人民幣有效匯率的測算發現,在經歷了壹個完整的四季輪回之後,人民幣名義有效匯率又基本回到匯改前的水平。今年我們繼續測算了有效匯率,並正式推出了CBN人民幣指數。我們發現在匯改後的第二年,人民幣名義有效匯率指數升值了3%,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指數升值了6.2%,而同期美元指數貶值了6.3%。也就是說,人民幣進入了與美元相對分離的軌道。
在經典的國際金融教科書中,有壹個外匯市場的蜜月效應(honeymoon effect)理論,匯率在壹個窄幅區間內波動,當市場匯率偏離中心地帶時,會有壹種力量推動其回歸中心匯率。宛若壹對熱戀中的情侶,任何短暫的分離都促使它們更加熱切地奔向對方。
在壹個漫長的歲月裏,人民幣和美國似乎就是這樣壹對伴侶。然而今天,這對“熱戀的情侶”已然顯現出“勞燕分飛”的跡象。《第壹財經日報》今日發布的CBN人民幣指數顯示,自2006年7月21日至2007年7月16日,也就是在匯改之後的第二年,人民幣名義有效匯率指數升值了3%,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指數升值了6.2%,而同期美元指數貶值了6.3%,兩者呈現出完全相反的走勢。
有效匯率是壹種加權平均匯率。名義有效匯率壹般選擇外貿比重作為權數,通過計算本國貨幣與其他主要貨幣的匯率變動的加權平均值獲得,而在名義有效匯率指數基礎上用相對物價指數加以調整,就可以得到實際有效匯率。
人民幣與美元“相對分離”
我們的計算結果顯示,在匯改後的第壹年裏,人民幣名義有效匯率升值0.37%,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貶值1%,同期美元指數貶值3.4%。對照匯改後第壹年和第二年的匯率走勢可以發現,在第二年美元出現更大幅度貶值的時候,人民幣有效匯率卻出現更大幅度的升值,從這個意義上,可以認為壹定程度上人民幣匯率在可能在減少對美元的依賴,人民幣獨立性較以往更強。
進壹步考察雙邊名義匯率。自2006年7月21日至2007年7月16日,美元相對歐元貶值7.8%,相對英鎊貶值8.7%,相對日元升值4.9%;而同期人民幣相對歐元貶值2.87%,相對英鎊貶值4.2%,相對日元升值6.97%。這也從壹個側面說明,在對主要貨幣的匯率變動上,人民幣與美元並沒有保持相同的步調。
似乎可以看出,在經歷了長時間的盯住美元匯率制度之後,人民幣可能會考慮進入壹個與美元相對分離的匯率運行軌道,人民幣匯率的獨立性在逐步增強。
升值加快
通過計算我們還得出,截至2007年7月16日人民幣名義有效匯率匯改以來總***升值了3.46%,其中匯改後的第壹年只升值了0.37%,而匯改後的第二年則升值了3%。而自匯改以來,人民幣對美元的名義雙邊匯率總***升值了7.2%,其中匯改後的第壹年升值了1.6%,匯改之後第二年升值了5.5%。由此可見,無論是用名義有效匯率還是對美元的名義雙邊匯率衡量,人民幣都處於壹個升值態勢,並且升值速度有所加快。
同時,從數據也可以看出,人民幣名義有效匯率的升值幅度要小於對美元的名義雙邊匯率升值幅度,這主要是因為近兩年來美元總體上處於壹個貶值通道。事實上,人民幣對大部分的籃子貨幣依然是貶值的。在我們選擇的11種籃子貨幣中,人民幣除對美元升值外,自匯改以來,對日元升值了18.4%,對馬來西亞林吉特升值了7.2%;對韓元和新加坡元匯率基本不變;對其他的主要幣種則基本是貶值,其中對歐元貶值了5.35%,對英鎊貶值了7.75%,對加拿大元貶值了8%,對澳大利亞元貶值了6%,對俄羅斯盧布貶值了4.5%,對泰銖貶值了23%。這也可以部分地解釋為何人民幣對美元不斷升值卻無法緩解中國不斷增長的貿易逆差。
實際有效匯率升值5.1%
從指數走勢來看,以2005年1月3日作為基期,2005年7月21日的人民幣名義有效匯率指數為106.7,在年底攀升到110附近,但到2006年7月21日又回落到107.1,大致相當於回到匯改原點。而在匯改之後的第二年,人民幣名義有效匯率則逐步攀升,2007年7月16日的人民幣有效匯率指數為110.4。跟人民幣名義有效匯率指數走勢相比,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指數走勢則相對平穩。2005年7月21日的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指數為106.4,匯改後第壹年的大部分時間在105至107的區間窄幅震蕩,匯改之後的第二年則開始不斷攀升,2007年7月16日的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指數為111.8。總體來看,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自匯改以來升值了5.1%,其中匯改後第壹年貶值了1%,而匯改之後第二年升值了6.2%。
在計算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的過程中,我們發現,在匯改之後第二年,中國對主要貿易經濟體的相對物價指數呈現壹個攀升態勢,這說明,人民幣的快速升值並沒有帶來人們事前預計的通貨緊縮效應。
CBN人民幣指數包括人民幣名義有效匯率(NEER)指數和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REER)指數。有效匯率是壹種加權平均匯率。名義有效匯率以某個時間點為基期,統計樣本期間本國貨幣與其他主要貨幣的匯率變動的加權平均值,壹般選擇外貿比重作為各種外幣的權數。而如果考慮到壹國和主要貿易夥伴物價水平的變化對貨幣實際購買力的影響,在名義有效匯率指數基礎上用相對物價指數加以調整,就可以得到實際有效匯率。
正如美元指數已經成為國際貨幣體系的壹個風向標,伴隨著人民幣的區域化和國際化,構造壹個人民幣有效匯率指數已經顯得十分迫切。有效匯率在政策和市場領域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它可以度量壹個國家貿易商品的國際競爭力,同時構成壹國貨幣和金融指數體系的壹個組成部分;可以被用來研究壹個國家相對於另壹個國家居民生活水平的高低;還可以作為壹個國家貨幣政策的中介目標或外匯市場操作的參照系。
在編制人民幣有效匯率指數時,我們***選取了11種主要貨幣構造貨幣籃,分別是美元、歐元、日元、韓元、新加坡元、英鎊、林吉特、盧布、澳大利亞元、泰銖和加拿大元。之所以選擇這11種貨幣,壹方面是因為上述貨幣對應的經濟體與中國的雙邊貿易額總和占到中國對外貿易總額的大約75%;另壹方面,上述11種貨幣也是2005年8月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在上海披露的匯改後人民幣參考的“壹籃子貨幣”所包含的幣種。
在測算人民幣有效匯率時,我們選擇2005年1月3日(即2005年第壹個交易日)作為基期,對應的人民幣名義有效匯率指數為100。本報告測算的時間段為2005年7月1日至2007年7月16日,分別以上述11種貨幣對人民幣的名義雙邊匯率收盤價作為計算基礎。貿易權重則根據國際清算銀行(BIS)發布的中國對主要貿易夥伴的貿易權重數據推算得出,該數據庫每三年更新壹次。值得壹提的是,中國內地有不少對外貿易是通過香港地區轉口至第三方,如果在計算貿易權重時不加以矯正,其他經濟體在中國對外貿易中所占份額就會被低估。而BIS在計算貿易權重時,將中國內地通過香港的轉口貿易份額進行分解,這樣就可以更合理地反映中國對外貿易的真實狀況。
在測算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時,我們計算相對物價指數所采用的原始數據來自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發布的各經濟體物價指數月度數據。中國物價指數在OECD發布的同比數據基礎上經基期調整計算得出;而貿易夥伴物價指數則在主要貨幣對應經濟體物價指數基礎上通過貿易加權計算得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