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雷及防空武器的使用與改良
1.近代水雷的出現和發展
水雷,是壹種布設在水中的爆炸性武器,其起源可謂十分久遠,在中國明朝時水雷被稱作“水底雷”,第壹次出現在1558年唐順之編纂的《武編》壹書中,當時的水雷用木箱作殼,內裝黑火藥以油灰粘縫密封,作為壹種人工拉火引爆的水下爆炸裝置放置在水域內。其具備了水雷“放置在水中的爆炸物”這壹水雷的基本特征,因此可以認為是水雷的起源。這種發明在當時是有實際用處的,其主要用來對付侵擾東南沿海的倭寇船只。後來,隨著火藥技術的改良,經過多次改進後,產生了無需人工引爆的觸線漂雷,明末科學家宋應星著名的《天?開物》中,將其命名為“混江龍”。
在西方,水雷的起源相對較晚,1776年,美國發明家?衛·布什內爾設計出西?第?顆真正意義上的近代?雷,命名為“魚雷”。但其原理與200年前中國的水雷構造基本壹致,最主要區別的就是?箱變成了啤酒桶。同年8?,這枚“魚雷”被投?實戰,?戰便炸沈了英軍的“西勃拉斯”號。這也是真正的水雷第壹次用於實戰。
水雷被廣泛使用並開始引起各國重視,是在1778年的美國獨立戰爭中,北美人民為攻擊停泊在費城特拉瓦河口的英國軍艦,把火藥和機械擊引信裝在小啤酒桶裏制成水雷,順流漂下。當時雖然沒有碰上軍艦,但其成功的在被不知情的英軍水兵撈起時突然爆炸,不僅嚇人壹跳,而且炸死炸傷了許多水兵,這場戰爭史稱“小桶戰爭”。
不久之後,美國輪船大師富爾頓依據他對船只的了解,又發明了壹種新型水雷——觸發錨雷。這種水雷是通過壹條鐵索連在壹個大錨上,漂浮在水中。因此固定性強,對於航道的封鎖更為有效。雷體裝有5個羊角似的觸角,觸角內裝有化學反應裝置,只要艦船碰到任何壹個觸角,就會使化學藥品從破裂的密封管中流出,形成壹個化學電池,產生的電流就會引爆雷管,從而引起其內部炸藥爆炸。這個長角的圓球大概是現在各種遊戲裏水雷樣式的來源。
到1914~1918年,第壹次世界大戰期間,各國通過各種實驗,都紛紛認識到水雷對封鎖所起到的巨大作用,於是英國在北海,俄國人在波羅的海都進行了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水雷。對於此時的德國艦隊,英國人的策略是布雷封鎖,用水雷區封鎖德國軍艦和著名的U型潛水艇進出北海的出入口,為此在英國東海岸,多佛海峽和黑爾戈蘭灣等地,各國鋪設水雷總數估計為19萬枚,在整個壹戰期間布設總數為23.5萬枚水雷。(聽上去多的要命,但架不住人家便宜啊)
隨著時間的推移到了?戰時期,為了對抗愈發先進的艦艇,納粹德國率先發?,相繼研發了磁性?雷、?響?雷、?壓?雷等?觸發性?雷。
相?觸發?雷這些安裝了精密引信的改進型號,能根據不同艦艇的聲場、磁場、?壓等特性,對特定?標船只實施精確打擊。這場戰爭中水雷的應用比壹戰更甚,人類在世界各地,史?前例地投放***計80多萬枚水雷,炸沈各類艦船3700多艘,數據遠遠高於同期戰艦應用艦炮所達到的戰果。
2.近代防空武器的出現和發展
提起近代以來的防空,我們可能首先會想到防空槍和防空炮,可實際上,在歷史上應用較為廣泛的還有壹種武器——防空氣球。其是壹種軍用系留氣球。不同於普通氣球,它的外層加了壹層薄金屬保護板,即便被炮火擊中,也不會完全損壞。在使用時,通過鋼索相連的氣球並列擺放,阻攔鋼索則設置在連接鋼索之間,猶如裙子壹般形成鋼索幕簾。除此之外,防空氣球還可以每三個構成壹組,鋼索連成蜘蛛網狀,從而起到防空的作用。
防空氣球主要是通過爆炸燃燒殺傷敵人,懸掛的鋼纜不僅可以將氣球固定在指定位置,而且還能阻礙敵機的行動。壹些防空氣球上拉著鋼絲,飛機很容易被鋼絲切割從而造成危險。最早的防空氣球出現在第壹次世界大戰時期,當時,為防止德國空襲,英國便在英倫三島上空布滿防空氣球。而當時的戰機也都是航速較慢的螺旋槳飛機,因此防空氣球對於飛機的威脅很大。
後來,隨著機槍和供彈技術的發展,出現了以7.92m毫米,12.7毫米和14.5毫米口徑等等的防空機槍以及通用機槍。它們被廣泛應用在陸戰,海戰和空戰的各個領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防空炮的發展則起源較早,發展的過程也較為詳細,1870年普法戰爭爆發,9月,普魯士派重兵包圍了法國首都巴黎,法國政府決定派人乘氣球飛出城區,同城外聯系。10月初,內政部長甘必達乘坐載人氣球,飛越普軍防線,在都爾市進行宣傳和鼓動,很快組織了新的作戰部隊,並通過氣球不斷與巴黎政府保持聯系。普軍發現這壹情況後,決定首先擊毀這些礙事的氣球,他們最終決定研制壹種專打氣球的火炮。很快這種新式的武器就被制造出來。它是由加農炮改裝的,口徑為37毫米,裝在可以移動的車上。由多個士兵操作火炮,這種火炮在戰爭中也發揮了它應有的作用,打下了不少氣球,這種“氣球炮”就是高射炮的雛形。
幾十年之後的1906年,面對即將到來戰爭威脅,壹向在武器方面領先的德國人,愛哈爾特軍火公司根據飛機和飛艇的特點,改進了原來的氣球炮裝置,制成了專門用來射擊飛機和飛艇的火炮。這標誌著世界上第壹門高射炮的誕生。
在壹戰時期,隨著飛機在戰爭中的廣泛應用,各國開始積極研制新的高射炮。並且著重改進了高射炮的瞄準裝置,使其射擊精度有了很大提高。壹戰前期,用高射炮射落壹架飛機平均耗彈量為11585發,到壹戰後期,耗彈量已降為5000發。
而到了二戰時期,戰機原本的木質甚至布匹結構早已被新金屬材料取代,防護能力和速度得到了極大提高。為此,這壹時期的高射炮采用了長炮管,最長的甚至達到70倍徑,初速達到每秒1000米左右,其次,高射炮配備了先進的射擊瞄準裝置,提高了高射炮的命中率。並且在小口徑高射炮上配備了裝填和復進等裝置,大、中口徑高射炮則采用了機械輸彈設備,提高了高射炮的射速。
另外,大部分高射炮都采用了更加完善的的火控系統,全面提高了高射炮的作戰能力。這其中最著名的便是厄利孔和博福斯防空炮。
厄利孔機炮最開始由德國人發明,後來圖紙被瑞士厄利孔公司收購並改良。此後厄利孔被各國相繼復制並改進。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1942年,美國海軍開始使用20毫米厄利孔機關炮,以替代口徑較小的M2勃朗寧機關槍作為防空武器。壹開始主要裝備後備船只和商船,後來又逐漸裝備登陸船只。到二戰結束美國生產了124,734挺厄利孔機關炮,造價從最初的7000美元逐步降低至1658美元。在對抗神風特攻隊的進攻中,這種火炮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據估計,1944年9月,太平洋艦隊擊落的日本飛機中,有32%是厄利孔的功勞。
而博福斯則是為瑞典博福斯所設計之高射炮,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主要的中型地面防空武器之壹,多為盟軍使用。博佛斯40毫米高射炮在1933年問世,原型號40 mm akan M/32,或稱為Bofors 40 mm L/60。首批為荷蘭海軍於1934年8月所訂購,之後波佛斯開始研發制造以拖車拖運之火炮,並在比利時展示不久後接獲訂單,後英美開始引進並改制。美國海軍於1940年購進雙管型後,開始在各艦種裝配此型防空艦炮,其同樣在太平洋戰場上取得了優秀的戰果。
3. 二戰以來水雷,防空火力的變遷
對於水雷,隨著科技的進步,水雷並沒有被各國海軍拋棄,反而由於其威力巨大,成本低廉,在經過各種改進之後成功現代化,采用了高能炸藥的改進型雷體結構,再加上新型的電子傳感器和型號處理系統,作為非觸發式的水雷,有的甚至還帶有導航系統和信息交換裝置,可以自由航行並受到信號控制,選擇自由上浮或下沈。
二戰末期以來,空軍迎來噴氣時代和導彈時代,這對各類型高射炮的生存都是壹大挑戰,新的航空目標飛得更高更快,但在防空導彈之外,其他武器仍然具有重要的地位。得益於博福斯公司的及時改良,在40毫米口徑這個級別裏,至今未有壹款火炮比博福斯40毫米炮有明顯的優勢。
而在大型戰艦上,防空火箭運用了壹種特別的攻擊方式。炮手將炮彈打上空中後,炮彈在下墜過程中打開降落傘,延長滯空時間,如果敵機機翼掛在傘繩上,會最終觸碰到炸彈炸斷機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