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首民歌的五聲音階曲調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另壹方面,它又具有流暢的旋律和包含著周期性反復的勻稱結構;江浙地區的版本是單樂段的分節歌,音樂結構較均衡,但又有自己的特點,此外句尾運用切分節奏,給人以輕盈活潑的感覺;
《茉莉花》旋律優美,清麗、婉轉,波動流暢,感情細膩,樂聲委婉中帶著剛勁,細膩中含著激情,飄動中蘊含堅定。
歌中抒寫了自然界的景物,表現出壹種淳樸優美的感情,將茉莉花開時節,滿園飄香,美麗的少女們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愛花、惜花、憐花、欲采又舍不得采的美好心願,表達得淋漓盡致。這首民歌旋律優美平和,符合中國人“以柔克剛”的個性。
擴展資料
《茉莉花》是中國民歌,起源於南京六合民間傳唱百年的《鮮花調》,由軍旅作曲家何仿采自於六合的民歌匯編整理而成。1957年完成改編曲、詞。
此歌曲先後在香港回歸祖國政權交接儀式、雅典奧運會閉幕式、北京奧運會開幕式、南京青奧會開幕式等重大場面上演出。在中國以及國際具有極高的知名度,在中國及世界廣為傳頌,是中國文化的代表元素之壹,因其特殊的地位和代表,被譽為“中國的第二國歌”。
最早關於《茉莉花》的曲譜(《鮮花調》工尺譜)收錄在道光年間(1821年,壹說1837年)的《小慧集》中;這種曲調是在明代已流行的《鮮花調》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在各地方言語調、風土人情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下,衍生出各種風格的“同宗民歌”,流傳於各省的不同版本曲調各異,但歌詞基本上以反映青年男女純真愛情為主題。
這些民歌以江蘇的《茉莉花》流傳最廣、影響最大;1942年冬天,新四軍淮南大眾劇團的文藝兵何仿記錄下了在南京六合金牛山地區壹位民間藝人那裏聽到的民歌版本《鮮花調》,後將原詞中三種鮮花(茉莉花、金銀花、玫瑰花)修改為壹種,集中突出茉莉花的特點,對歌詞的順序也做了調整,把有封建意味的“奴”改成了“我”字,將其他壹些歌詞改為老少鹹宜的語句;
對原曲的頭尾作了壹定的改動,將毫無變化重復的前兩句加入了壹點“轉”音,用同壹曲調演唱三段歌詞,三段的結束音由上揚改為下抑,並增加了以翻高拖腔做結束;
至1957年、1959年之前,***作了兩次修改,進壹步豐富其旋律,將歌詞將“滿園花草”改為“滿園花開”,將“看花的人兒要將我罵”改為“又怕看花的人兒罵”。
參考資料:茉莉花-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