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解釋 - 臨產時需要註意哪些方面?

臨產時需要註意哪些方面?

臨產的標誌

(1)有節律的腹痛。此為子宮陣發性收縮所致。

(2)“見紅”。即子宮內口的胎膜與子宮壁開始分離,流出少量的鮮血。

(3)“破水”。即胎兒下降,先為頭部把胎膜頂破,流出羊水。

臨產的征兆

臨產分娩前都有先兆。壹般有以下幾點:

(1)子宮底下降。壹般初產婦在臨產前2周左右,開始感覺上腹部輕松,呼吸舒暢,食量增加,同時還會出現腰酸腿疼,伴有下墜感,尿頻、走路不便等臨產先兆。

(2)子宮規律性收縮。臨產開始,子宮規律性收縮,最初5~6分鐘壹次,以後間隔時間逐漸縮短,持續時間逐漸延長,宮縮強度逐漸增加。子宮有規律的收縮,是由於在大量雌激素的影響下,且抑制子宮收縮的孕激素不再分泌,子宮肌肉便壹陣壹陣地加緊收縮。這種有規律的子宮收縮,稱為陣縮,是分娩開始的標誌,通常稱為臨產。隨著子宮的收縮,子宮口逐漸擴張,孕婦有想解大便的感覺。

(3)陰道有少量血性黏液流出。子宮收縮到壹定程度,陰道會出現少量血性黏液,即“見紅”。它是由於子宮口開大,胎膜和子宮壁分離,使小血管破裂引起的。大多數初產婦在見紅24小時左右就會自然臨產。

(4)陰道流出羊水。由於子宮強有力的收縮,子宮腔內的壓力逐漸增加,子宮口開大,胎頭下降,引起胎膜破裂,從孕婦陰道流出羊水,俗稱“破水”,這時胎兒很快就要出生了。

正式臨產的現象

分娩的開始即為臨產。壹般情況下,初產婦宮口開全分娩的時間為14~18小時,而經產婦只用10小時便可完成此過程。臨產的主要標誌是子宮出現陣縮。所謂陣縮有以下特點。

(1)規律的子宮收縮。兩次子宮收縮間隔10分鐘左右,持續至少30秒並有壹定的強度,子宮收縮時手壓腹部無凹陷。

(2)子宮收縮使子宮頸管消失,子宮頸口逐漸擴張開。隨子宮收縮的強度,胎兒頭也下降。

(3)子宮收縮有進展。在規律的子宮收縮開始後,子宮收縮間隔時間變短,持續時間延長,但在1分鐘內。

初產婦如出現上述癥狀,須立即住院待產。

清潔衛生

需換穿醫院的衣褲,以防交叉感染;需剃去陰毛,以保證會陰清潔;需灌腸,以刺激宮縮,加速產程進展,並避免分娩時糞便汙染而引起產後感染。

排尿

膀胱位於子宮前面,如果膀胱膨脹可影響胎兒先露下降及子宮收縮。因此,在臨產後每隔2~3小時應解小便壹次。

行動與休息

如果胎膜未破,宮縮不強,可起床活動;倘胎膜早破,必須絕對臥床休息,否則可能並發臍帶脫垂,危及胎兒生命;為了保存精力,在宮縮間隙,必須抓緊時間休息;宮縮時應保持安靜,切忌煩躁不安、呻吟喊叫,以免額外消耗精力。

臨產的禁忌

臨產分娩對壹個孕婦來說,即重大又難忘,10月以來的辛苦和企盼就要有個結果了。那麽,在這最後壹搏的時刻,孕婦應該註意些什麽問題呢?壹般說來,為了保證胎兒的順利產出,孕婦必須做到5忌:

忌怕

有不少女性由於對分娩缺乏必要的了解和認識,所以對之有很強的恐懼感,分娩日期越近,恐懼感也就越強。其實,這種恐懼感是多余的。現代醫學發展到了今天,分娩已經算不上是任何危險的事情了,即使是施行助產或剖腹產手術,成功率也幾乎是100%。所以,無端的恐懼只會使自己背上沈重的負擔,給分娩帶來不必要的麻煩。這點壹定要切忌。

忌急

分娩是壹個有其自身規律的事情,有時是不以人的主觀意誌為轉移的。有不少孕婦在分娩上屬於“急性子”,還未到預產期便開始焦慮不安,擔心孩子會出世,她們很早就來到醫院,向醫生不斷詢問,著急萬分,這同樣也是多余的。要知道,胎兒在預產期提前10天或錯後10天出生,都屬於正常現象。孕婦再急,也毫無作用,所以要切忌急。

忌粗

也有部分孕婦在分娩期來臨時過於粗心,總是壹副毫不在意的樣子,更有甚者,明明分娩在即,卻還是不加註意,乘船乘車,顛簸旅行。常常在途中半道,意外分娩,嚴重地威脅了母子的生命。這種態度必須禁忌。

忌累

孕婦產期來臨時,切忌做大幅度動作或長時間從事體力勞動,壹定要吃好睡好,養精蓄銳,為分娩的順利進行做好充分準備。

忌憂

孕婦臨產分娩時的精神心理狀態是決定分娩是否順利進行的重要因素之壹。此時千萬不要過於擔心。別去思考生活、工作上的困難和其他壹切不愉快的事情,要保持心情的輕松愉快,全身心地迎接分娩。

臨產註意活動

有些孕婦,稍微有些腹部墜脹感就趕緊臥床,不敢有壹絲亂動,這未免有些小題大做。

其實,初產婦宮口開大4厘米以下,經產婦宮口開大2厘米左右,均可下地活動。適當的活動能改善血液循環,有助於消化,增進食量,為分娩宮縮提供能源,對產程的進展有積極意義。

還有些孕婦則認為“越活動生得越快”。於是,在臨產後就下地壹直不停地走。最後,精疲力盡,腿累得又腫又硬。這種過激的做法也不可取。生孩子的快慢,絕不取決於走多少路。關鍵是迫使胎兒出來的宮縮力的強弱。過度地走動與勞累,耗盡能源,不但不能促進分娩,相反,由於精力耗竭,還可導致滯產。尤其在初產婦宮口開全,或經產婦宮口開大4厘米以上,仍在地下走動者,有將胎兒生出墜地摔傷,引起臍帶斷裂及子宮內翻意外的可能。

所以說,臨產前這兩種極端做法均是不可取的,要區別不同情況及產程進展階段,動靜結合,既要充分休息,又要適度活動。但當產婦有下述情況時應臥床:

(1)合並風濕性心臟病、先天性心臟病、肺原性心臟病、高血壓性心臟病、心內膜炎及心力衰竭;

(2)體溫超過38℃,風濕病活動期;

(3)產前出血,陰道出血多於月經量;

(4)血壓超過140/90毫米汞柱,或有頭痛、頭暈、眼花、胸悶、氣短等抽風(子癇)先兆癥狀;

(5)胎位不正,橫位、臀位,或頭位臨產後兒頭高浮;

(6)重度浮腫、下肢靜脈炎;

(7)早破水,以防站立時臍帶順羊水流出——臍帶脫垂;

(8)胎兒宮內窘迫,胎心增快、減慢、變弱,或羊水內混有胎便。

產婦臥床要註意采取左側臥。若取仰臥位,則由於子宮壓迫腹主動脈和下腔靜脈,回心血量減少,胎盤灌流血量降低,導致宮內胎兒缺血、缺氧。臨床觀察發現,產婦仰臥位時,血壓可有壹定程度升高,臨產期間仰臥位,每次宮縮持續時間縮短,宮縮間歇期也縮短,因此,不利於宮口開大及宮縮期間的休息。而側臥位,則無仰臥位的弊端,且可糾正右旋的子宮,改善胎盤供血以及宮內胎兒供血、供氧。側臥位時,每次子宮收縮持續時間延長,這樣,對宮口的擴張有重要意義,宮縮間歇期的延長可使孕婦的體力及時得到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