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裏的人物的故事情節和性格特征?
1、王冕
王冕是歷史上真實存在的人物,作者據此進行了改編。
王冕在小說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整個小說的人物塑造上,他奠定了作者理想人物的基本特點,正如回目所說“說楔子敷陳大義,借名流隱括全文”。
王冕作為壹個士人作為壹個“名流”,在他身上體現著中國士人的精神。
2、貪官汙吏的典型——湯奉、王惠:
如果可憐的讀書人壹旦考中了進士,便可以名正言順的踏入仕途。
而那些原本可憐的讀書人壹旦做了官,很快便會成為貪官汙吏。
其中湯奉和王惠就是兩個典型的例子。
南昌太守王惠,也是壹個貪官的典型。
他念念不忘“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的通例,他壹到任,衙門裏就滿是“戥子聲,算盤聲,銀子聲,衙役百姓壹個個被他打得魂飛魄散,合城的人,無壹個不知道太守的厲害,睡夢裏也是怕的。”
這些官吏就憑借科舉得意,升官發財,作威作福;而貪狠、蠻橫則成了他們的***同特征。
這就進壹步暴露了科舉制度的罪惡,同時也反映了當時整個封建官吏政治的腐敗不堪。
3、腐儒的典型——周進、範進:
讀過《儒林外史》的人,總也忘不了書中的周進、範進這兩個人物,他們是作者在第二、三回中分別著力塑造的兩個年紀老大而沒有考中科舉的可憐蟲,這是兩個腐儒的典型。
二人在中舉之前都是很窮困的,受盡別人的白眼和嘲諷。
從這兩個人物身上,我們可以看出科舉制度對文人的毒害之深。
它深深的腐蝕著文士的心靈,使壹些文人因迷戀舉業而完全被動地失去了自我。
作者以其悲憤和辛酸的筆觸,寫出了他們在人格意識方面的扭曲與墮落。
4、嚴致和
嚴致和即嚴監生,清雍正朝規定,秀才中凜生,凜生被選入國子學稱貢生,次於凜生、凜生選入國子學成為監生,而且當時壹些未能入府、州、縣學而欲考舉人者,可以出資捐壹監生資格參加鄉試,或直接出錢捐壹監生,此種情況統稱之為捐建或者例監。
嚴監生就是書沒讀過太多,他這個監生也是花錢捐來的監生。
他最被人熟知的橋段莫過於臨死前那兩根放不下去的手指了,幾個侄兒以及奶媽怎麽也猜不中嚴監生到底說的是什麽,而趙氏壹語道破,原來是燈中有兩莖燈草,嚴監生怕它費油才使得嚴監生難以合眼,待趙氏挑去壹根,嚴監生便壹口咽了氣。
5、嚴致中
嚴致中是壹個貢生,經考選等方式進入設於京師的國子學以後就稱為貢生。
這類人社會地位相對較高,嚴貢生也是因為自己是個貢生而瞧不起自己的胞弟嚴監生,入監者壹般要求“學行端莊,文理悠長”,但是在作者筆下的嚴貢生卻恰恰相反,是壹個十足的衣冠禽獸。
嚴貢生的第壹次出場是在第四回中,範進在服喪期被張靜齋勸說壹同前去湯知縣那裏“打秋風”,剛到高要縣坐定準備喝些茶水,嚴貢生便進來搭汕,當得知二人是要去拜見湯知縣時,便開始稱自己與湯知縣是老相熟,又編造了壹段與湯知縣相遇的故事,還誇贊湯知縣的為人,只是為了顯現對湯知縣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