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大全 - 《師曠論學》全文翻譯

《師曠論學》全文翻譯

《師曠論學》全文翻譯:

晉平公對師曠說:“我年齡七十歲,想要學習,恐怕已經晚了。”

師曠說:“為什麽不把燭燈點燃呢?”

晉平公說:“哪有做臣子的人戲弄國君的行為呢?”

師曠說:“雙目失明的我怎麽敢戲弄君主呢?我聽說,少年時喜好學習,如同初升太陽的陽光壹樣燦爛;壯年時喜好學習,如同正午強烈的陽光;晚年時喜好學習,如同拿著蠟燭照明,點上燭火照明比起在黑暗中走路,究竟哪個好呢?”

晉平公說:“說得真好啊!”

作品原文:

《師曠論學》

劉向?〔兩漢〕

晉平公問於師曠曰:“吾年七十,欲學,恐已暮矣。”

師曠曰:“何不炳燭乎?”

平公曰:“安有為人臣而戲其君乎?”

師曠曰:“盲臣安敢戲其君乎!臣聞之,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秉燭之明。秉燭之明,孰與昧行乎?”

平公曰:“善哉!”。

詞句註釋:

晉平公:春秋時期晉國國君。

於:向。

吾:我。

師曠:字子野,春秋時期晉國樂師。他雙目失明,仍熱愛學習,對音樂有極高的造詣。

恐:恐怕,擔心,害怕。

暮:這裏指“晚,末”。

何:為什麽。

炳燭:點燭,當時的燭,只是火把,還不是後來的燭。

安:怎麽,哪裏。

戲:作弄,戲弄。

盲臣:瞎眼的臣子。師曠為盲人,故自稱為盲臣。

臣:臣子對君主的自稱。

聞:聽說,聽聞。

而:表並列,並且。

陽:陽光。

炳燭之明,孰與昧行乎:點上燭火照明比起在黑暗中走路,究竟哪個好呢?

孰與:相當於“……跟(與)……哪個(誰)怎麽樣?”。

昧行:在黑暗中行走。昧,黑暗。

善哉:說得好啊!

善:好的,善良的。

日出之陽:初升的太陽,早晨的太陽。

日中之光:正午(強烈)的太陽光。

好:喜歡。

為:作為。

少:年少。

欲:想,想要。

炳:點燃

文章點評:

晉平公想要學習,卻擔心自己年齡已老。而師曠認為,人的壹生都應該不斷學習。他形象地比喻;少年好學,好像初升的太陽,壯年好學,好像正午的陽光;老年好學,好比蠟燭的光明,也可以照亮人生的裏程,雖然光線微弱,但總比摸黑走路要好得多。這壹比喻,很形象,人們容易理解,也容易接受,所以晉平公為之稱善。本篇的特點,在於采用形象的比喻。師曠的說辭,不是陳述抽象的道理,而是用日常生活的常識來闡發自己的主張。為了吸引對方的註意,師曠有意利用漢語壹音多義的特點,用雙關的手法故意曲解晉平公的語意。晉平公所說“欲學,恐已暮矣,”其中的“暮”字,指的是年齡老大,已入暮年。師曠卻將“暮”字解釋為太陽已落,天色將晚,所以說:“暮,何不炳燭乎?”這樣的曲解,形同戲弄,正因為如此,師曠的話才引起晉平公的高度註意。以下師曠由“炳燭”自然導引出關於學習的比喻,留給對方的印象也就更為深刻了。先秦遊說之士的說辭往往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其訣竅也就在這裏。(嶽珍)

作者簡介:

向(前77年—前6年),字子政,原名更生,世稱劉中壘,世居漢代楚國彭城,仕於京師長安,祖籍沛郡豐邑(今屬江蘇徐州),出生於漢昭帝元鳳四年(前77年),去世於漢哀帝建平元年(前6年)。劉邦異母弟劉交的後代,劉歆之父。曾奉命領校秘書,所撰《別錄》,是我國最早的圖書分類目錄。三篇,大多亡佚。今存《新序》《說苑》《列女傳》《戰國策》《列仙傳》等書,其著作《五經通義》有清人馬國翰輯本。《楚辭》是劉向編訂成書,而《山海經》是其與其子劉歆***同編訂成書。

人物介紹:

晉平公(?―公元前532年),姬姓,名彪,晉悼公之子,春秋時期晉國國君,公元前557年―公元前532年在位。

晉平公即位之初,與楚國發生湛阪之戰,獲得勝利。公元前552年,同宋、衛等國結盟,再度恢復晉國的霸業。在位後期由於大興土木、不務政事,致使大權旁落至六卿。公元前532年,晉平公去世,謚號”平“,其子公子夷繼位,是為晉昭公、道家。他生而無目,故自稱盲臣、瞑臣。為晉大夫,亦稱晉野,博學多才,尤精音樂,善彈琴。以“師曠之聰”聞名於後世。

表達主題:

《師曠論學》,出自《說苑》,作者是西漢人劉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是西漢經學家、目錄學家、文學家)。該書說的是人生學無止境,任何時候都應該抓緊學習的道理。

作品啟示:

1、人生學無止境,任何時候都應該抓緊學習。終生學習,受益終生。

2、“老而好學”雖比不上“少而好學”和“壯而好學”,但總比不好學好。要活到老,學到老。

3、如果想立誌學習就應該從當下開始,這樣才能成就壹番事業。有誌不在年高,活到老學到老。年紀性別和成功無關,只要有目標、有恒心、有決心,壹定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