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
剛滿十五歲的少年就出去打仗,到了八十歲才回來。路遇壹個鄉下的鄰居,問:“我家裏還有什麽人?”
妳家那個地方,現在已是松樹柏樹林中的壹片墳墓。走到家門前看見野兔從狗洞裏出進,野雞在屋脊上飛來飛去。
院子裏長著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環繞著井臺。用搗掉殼的野谷來做飯,摘下葵葉來煮湯。湯和飯壹會兒都做好了,卻不知贈送給誰吃。走出大門向著東方張望,老淚縱橫,灑落在征衣上。
原文:
十五從軍征
作者佚名?朝代漢
十五從軍征,八十始得歸。道逢鄉裏人:家中有阿誰?
遙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從狗竇入,雉從梁上飛。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飯,采葵持作羹。
羹飯壹時熟,不知貽阿誰!出門東向看,淚落沾我衣。
擴展資料:
《十五從軍征》出自《樂府詩集·橫吹曲辭·梁鼓角橫吹曲》。
此詩描繪了壹位在外征戰的老兵返鄉途中與到家之後的種種場景,暴露了古代社會不合理的兵役制度對於勞動人民的殘酷奴役和對於人性的損害,具有壹定的史詩意義。
詩境被壹種怨愁情緒所彌漫,基調極為悲涼。全詩敘事自然流暢,語言樸實真切,具有漢樂府民歌的特點。
創作背景:
據《樂府古題要解》,《十五從軍征》晉代已入樂。在它被用為橫吹曲辭以前,是否曾入樂,已難查考。此詩原來或許是漢魏間大動亂時代的民歌,是為控訴殘酷繁復的兵役制度而創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