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以後,我們國家經歷了很長壹段時間的困難。那時候國家人民的溫飽問題都沒有得到解決,眼看著越來越多的農民失去動力,在那時國家命運的轉折出現在壹個小村莊,那就是安徽省鳳陽縣鳳梨公社小崗村。1978年11月24日,這個村莊的18位農民簽下生死契約,要求分田到戶,如果沒有達到原定的產量,便自願接受國家的任何懲罰。也就是在這壹次偉大的壯舉中,中國開辟了壹條新的農業發展道路。
四十多年過去了,那個號稱中國第壹農村改革的第壹村"小崗村",現在變得怎麽樣了呢?
在簽下生死契約的那18位農民所帶領的運動被人們稱為"大包幹",他們要求分田到戶進行生產,我們知道當時在全國範圍內推行的還是人民公社,屬於集體勞動。那他們要求分田到戶的原因是什麽呢?原來是在那個時候的小崗村已經窮的沒有辦法了,吃糧食需要靠國家供應,花錢也需要國家救濟,而生產更是要靠貸款才能夠進行。就這樣,小崗村率先在中國進行了分田到戶的生產。雖然當時的村民對這壹做法也沒有底氣,但是他們已經走投無路了。
幸好的是,這壹次偉大的創新得到了壹個非常好的結果。1979年的時候,小崗村獲得了大豐收,寫壹年的糧食產量達到了,比以往的5倍還多,村民們的收入也是過去的16倍。這壹下小崗村在全國範圍內都火了,國家部門也在看到他們這種分田到戶的方法後,1984年正式命名為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隨後便在我們國家推廣開來。後來,小崗村便被封為"中國農村改革第壹村"。
現在40多年過去了,小崗村怎麽樣了呢?在上個世紀80年代的時候,小王村確實首先解決了本村的溫飽問題。但是在隨後,進行下壹步的致富發展的時候,還是遇到了很大的困難。壹直到2003年,他們還是壹直保持著僅僅解決溫飽的狀況,全村人民的生活水平,並沒有得到很大的提高。這與中國農村改革第壹村的名號實在不符。於是,在2004年時,沈浩到小崗村任黨支部第壹書記以及村委會主任。在他的帶領下,小崗村實現經濟產業的轉型,他們不僅大力的發展現代農業,還開發了旅遊業,並且通過招商引資開辦了工廠。
在現代農業上,小崗村發展了葡萄種植產業,還發展了種豬養殖產業。在旅遊方面,從2004年開始,他們每年都會舉行葡萄文化節,同時利用中國農村改革第壹村的名號吸引了大批遊客前來觀光。在招商引資方面,他們更是引進了很多收益很好的工廠產業等。現如今小剛村也已經實現了產業的轉型,帶領全村人民走向了富裕的道路。小崗村也獲得了中國幸福村等榮譽稱號。
小崗村的發展歷程是我們中國廣大農村的壹個縮影,它的成功也是我們國家繁榮發展的壹個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