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敗家石>的由來?
在頤和園樂壽堂院內,有壹塊橫臥在漢白玉石座上的北太湖石名叫青芝岫,俗稱“敗家石”。 長8米,寬2米,高4米,重約二十幾噸。窗體頂端這塊巨石產自京郊房山群峰之中。四百多年前,被明朝壹位太仆(官名)米萬鐘發現。他愛石成癖,壹日在房山群山中偶爾發現壹塊巨石,突兀淩空,昂首俯臥,當即擬將此石置於他的花園———勺園(現北京大學西側),“以石取勝”裝點勺園,並借此在覓石成風的親朋中顯赫壹番。為此他不惜財力,雇用百余人,先開山鋪路,冬天分段掘井引水淘水潑冰,夏季用上百根圓木滾動,用四十匹馬拉石滑行運輸。將此巨石運出山區到平原良鄉時,因工力窮竭,耗盡所有家產,不得已棄置田間,但對石藝術追求仍很執著。他專為心愛的石頭蓋了壹間草棚,怕它風吹雨淋日曬加快風化。為防止丟失和人為破壞,專門雇了人晝夜看守,想有朝壹日條件成熟,仍將此石運進勺園。 百年之後,清乾隆皇帝去河北易縣西陵為父親雍正掃墓。路過良鄉時,發現此石,乾隆大感興趣,禦駕親往,見石姿不凡,大喜過望,即降旨將其移進清漪園內。當時樂壽堂的正門“水木自親”已經修好,門只有壹米多寬,米氏遺石身大體重,難以進院。乾隆下令拆墻破門,硬是把這塊巨石安放在現在的地方。在它左右又分別豎起了兩塊形狀別致的太湖石,以烘托氣氛。皇太後因此大為不悅,認為此石“即敗米家,又破我門,其名不祥”,為挽回僵局,劉墉說,此石似靈芝,能添瑞氣,象征人壽年豐,皇基永固。渲染“青芝岫”美在何處,意在何處,敘說“吉祥”神韻,並深入淺出與皇權聯系起來,請太後到現場觀看,結果太後被感悟,終於認同此石, “敗家石”由此流傳下來。